曾經和2千家餐廳合作外送,也成為過年營業額13億新台幣的團購網營運長,人生有了這些亮眼成績不夠嗎?他為何選擇持續創業,跳入火坑?
「我算運氣很好的那種類型了,想做一件事,都有機會去嘗試。」網路創業6次,燃燒15年時間,大麥網路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周鼎軒的職涯黃金歲月都跟餐飲有關。
曾是台灣最大訂餐網、團購網推手,心中還有餐飲夢
延伸閱讀:全球餐飲瘋科技,4大趨勢延燒中
早在2005年,他和夥伴李易騰共同推出午餐王(lunchking)服務,堪稱是現在外送平台雛形,差異點在於當時沒有APP,消費者透過網站選定菜色後,需自行傳真點餐內容給店家,由店家接單、外送。
午餐王蹲點兩年,瞄準內湖科學園區的上班族商機,全盛期曾簽下400家餐飲店,在北台灣取得領先地位。但因為客服管理成本高,外送時間過於集中等問題,一度出現財務狀況,直到PayEasy出現解決燃眉之急,讓他們有了再出發機會。
PayEasy不只投資,2008年底正式收購午餐王,更名17Life,周鼎軒則持續擴張公司規模,讓合作店家數衝上2,300家,成為台灣最大的線上訂餐平台。
只不過,擴大規模並未幫17Life帶來太多好處。周鼎軒回憶,他們靠與連鎖餐飲合作,整體合作店家數雖增加,這些門市卻不見得在消費者附近,加上當時僅抽訂單10%費用,其實無法負擔整體營運成本。
17Life因此開始發展O2O團購,在市場還是藍海時期,繳出年營業額13億元好成績。直到2012年「Gomaji夠麻吉」崛起、Groupon來台買下地圖日記,團購市場進入價格戰,他不看好低價競爭態勢,加上與創業初衷不符,決定卸下管理職,重新出發。
「他是一個浪漫性格的人,腦海中有很多想法。」17Life總經理李易騰坦言,當年周鼎軒離開公司時,自己心中曾無法諒解,為何能這麼快就決定放棄、另尋夢想。不過隨著年紀增加,多年後自己慢慢理解,「創業家並不會去想如果失敗了,該怎麼辦?心中有想法,就會透過執行去驗證究竟對不對。」
第6次投身創業,想幫中、小型餐廳經營會員
周鼎軒一直對數位化餐飲行銷、訂餐有想法,幾年內,陸續嘗試過在商辦大樓的專屬訂餐、幽靈廚房概念創業,最後都沒有成功。他靜下心來思考自己從開早餐店投身科技創業初衷,決定以「成為餐飲業的91APP」為方向,91APP提供中、小型零售品牌Web官網與App模版工具等,串接金流等工具,最終協助客戶經營會員;大麥網路同樣想幫餐廳做到線上、線下整合導購這件事。
大麥網路技術長兼營運長張同鑫解釋,要做到幫中、小型餐飲品牌「經營會員」,需要用不同商品來滿足店家需求,但因為餐廳規模、品牌力較零售品牌更不足,若以APP為發展核心,下載數很難有好表現。因此,他們從Android版本的行動POS機出發,透過LINE官方帳號提供線上訂餐、外送與外帶服務,而相關數據都會在後台裡整合。
張同鑫曾是17Life技術長,離開公司後選擇創業,先賺了一桶金。團購網的經驗,讓他理解提供科技工具較能與餐廳長久連結,而非一檔團購賺完就結束,大麥餐飲在他加入之後,也順利完成與全球快遞、LINE的後台串接,至今組成約18人的工程師團隊。
「 我們做的事情跟iCHEF確實很像。 」周鼎軒指出,iCHEF經營多年,已累積大量使用POS機企業用戶,再透過生態系與合作夥伴滿足LINE訂餐、外送需求。相較之下,大麥則是花了不少時間先寫功能,邊做邊試,至四月為止已有上百家餐廳採用。
他坦言,去年確實把心力與資源花在開發技術,較少投入行銷,但在獲得國發基金投資2千萬元後,已擴大招募業務團隊。
「 現在可能是餐飲科技最好的時機 ,很多店家被迫要理解數位化好處,不得不改變傳統經營模式。」
周鼎軒認為,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會讓餐飲業了解經營「數位通路」重要性。外送平台雖能快速帶來業績,但毛利有限,且主要是帶來新客群;透過官方帳號經營會員,主打分群行銷,短期雖難有成果,長久下來卻能創造高回購率。
延伸閱讀:數位專輯|歡迎光臨 未來快餐店
「店家不可能永遠都想被外送平台抽35%,這時餐飲會員價值就會顯現。」第6次投身創業,周鼎軒樂觀心態不減,瞄準餐飲界的典範轉移,讓自己再賭一次圓夢機會。
周鼎軒檔案
現職:大麥網路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曾任:17Life共同創辦人兼營運長
創業經歷:午餐王、福客線上美食廣場、愛商辦、MyMenu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