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夕間開始用Zoom,卻替創辦人袁征引來了「苦澀的成功」
全球一夕間開始用Zoom,卻替創辦人袁征引來了「苦澀的成功」

幾個月前,Zoom僅僅是枯燥的企業通訊領域中一枚成功案例,但突如其來的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讓Zoom頓時超脫企業應用層面,成為全世界的社交工具。

「我從沒想過全世界會在一夜之間開始用Zoom。」10年前一手成立Zoom、擔任該公司CEO的袁征表示。隨著全球數十億人實行社交距離、待在家中防疫,Slack、Webex、Teams等遠端工具迎來前所未有的人潮,Zoom尤其受惠。

「每天(流量)都在創紀錄。」袁征說道。去年12月時,Zoom每日活躍為1,000萬人,但現在已經達到2億人。

Zoom能成為民眾的首選,其中一個原因在於便捷的使用方式,用戶只要點一下就能加入會議。不光遠端工作會議愛用Zoom,學校開始透過這款軟體授課;人們也用它和親朋好友線上會面;甚至藉由Zoom舉辦婚禮的也不在少數。對於許多人來說,Zoom不單是一種社交的管道,更成為一種社群。

Zoom一夕之間爆紅,最意外的莫過於袁征自己,他從來沒有打算讓服務面向所有人。然而用戶數暴增20倍的同時,Zoom潛在的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在如此艱困的時期,就連成功本身都顯得苦澀。袁征曾提到,他每天醒來都會告誡自己「不要讓世界失望」、「不要讓用戶失望」,但近期負面消息頻傳下,他也坦承,無論在心裡準備或策略上,他們都做得不夠充分。

新用戶大舉湧入,首當其衝的問題便是流量無法負荷,Zoom為此新增了兩個資料中心,並購買更多雲端空間,雖然仍有通話品質不佳的抱怨,官方網頁也關機維修,不過顯然Zoom已經挺過第一道難關。

zoom 袁征
袁征於1997年加入Webex,直到2007年Webex被思科收購,他成為思科工程部副總裁,直到2011年自立門戶創立Zoom,為企業提供視訊會議軟體服務。
圖/ 「Zoom Video Communication」Facebook

然而,後續爆發資安及隱私疑慮,才是令他們頭疼的真正難題。接連有媒體發現Zoom會與廣告業者分享通話內容、iOS版本Zoom會悄悄向Facebook傳送數據、Zoom也沒有如對外界聲稱的「會對通話進行點對點加密」……諸如此類的問題陸續爆出,還有研究指出,該軟體會將通話內容傳送至中國境內伺服器,引發歐美強烈擔憂。

更糟糕的是,有心人士可以在沒被邀請下,利用漏洞擅闖遠端會議惡作劇,這也直接導致紐約市學校下令禁用Zoom,改以Teams、Hangouts等其他服務代替。袁征透露,他曾收到一位母親的來信,提到有位惡作劇人士闖入她孩子的遠端課程,張貼不適宜的色情內容。那一夜,他輾轉難眠。

為了彌補過錯並挽回用戶,Zoom大刀闊斧改革,袁征也出面解釋,通話傳送至中國伺服器是因為流量問題,但現在已重新設定,避免中國境外用戶通話透過中國伺服器連接。同時即日起所有會議都會自動設定密碼,避免有心人士闖入。

袁征認為,Zoom在這段期間接連傳出問題,不單是因為用戶數爆炸性增長,還跟用戶的「屬性」有關,過去他們只專注於為企業服務,與教師授課、開線上派對所處的環境、需求截然不同。雖然疫情結束後,Zoom是否會回歸企業服務為主的定位,現時袁征無法給出答案,但他從近期的發展得出一個結論:Zoom現在屬於全世界,他們不會走回頭路。

摩爾定律失靈,下一個科技成長的引擎在哪裡?

過去50多年來,摩爾定律為科技的進步寫下準則。然而在經過數十年的路途後,這項定律可能面臨終結。

Intel共同創辦人高登.摩爾(Gordon Moore)於1965年發表了摩爾定律,當時身為快捷(Fairchild)半導體工程師的他,預測積體電路上的元件數量,每年將增加一倍,10年後將達到6.5萬個。

時間證明摩爾的預測是準確的,1975年他將摩爾定律更改為「每兩年」成長一倍,為這些年的科技發展奠定基礎。

摩爾定律
圖/ 沈佑穎製圖

然而,隨著電晶體數量愈趨龐大,要以同樣的速度倍增密度日漸困難。近年來,「摩爾定律已死」的呼聲便不斷傳出。Intel的10奈米晶片延宕多時,才終於在2019年邁入量產,離上一代的14奈米已有5年之久。

同時製造新一代晶片設備成本也愈來愈高,計畫投入開發的廠商只剩3家。MIT電腦科學家雷瑟森(Charles Leiserson)指出,「都結束了,這一切在2020年變得很清楚。」

要在摩爾定律失靈的時代繼續提升運算力,業界因應之道是針對個別功能優化,例如特地為深度學習打造的AI晶片,Google、微軟、百度等公司都在這麼做。但這種走向也讓泛用型的運算晶片趨於式微,並提高進入門檻,銀彈充足的企業會變得更有利。

或者,還有什麼技術能成為下一個科技成長引擎?量子運算、碳奈米管電晶體、自旋電子都很有潛力,但沒有誰能像摩爾定律簡單明瞭,指引著科技的發展道路。

早在WHO警覺前,AI就知道「有種危險肺炎」在蔓延

在各大衛生組織意識到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的嚴重性前,AI就已搶先一步,為人類點出風險。2019年底,BlueDot的AI標記出中國關於武漢一種神秘肺炎病毒的報導,該公司立刻聯想至2003年爆發的SARS事件。

BlueDot是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AI新創,其建立一套系統,每天以65種語言掃描網路上10萬篇文章,監控各地傳染病。在警覺到武漢肺炎的危險性後,他們比對由各航空公司所提供多達數十億條的旅客路線,在最短時間研判出哪些城市面臨感染風險,對外界提出警示。

這套系統消化了各大科技公司提供的海量數據,包括Google貢獻了搜尋引擎關鍵字及地理位置資訊、Facebook提供用戶的活動資訊,以及平台上各種關聯貼文;而推特、騰訊等企業也給予匿名資料供AI使用。

AI_人工智慧_機器人
近來傳出AI提升病毒分析速度的新聞,演算法可縮短疫苗開發時間......其實早在疫情流竄全球前,AI就察覺世界不對勁了。
圖/ shutterstock

若要進一步提升AI的預測準確度,則需要與醫療設備串接,目前有愈來愈多新創投身這方面應用,如Kinsa就推出智慧體溫計,能配合App給予用戶健康上的建議。該公司宣稱,在預測流感方面,他們甚至做得比CDC(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更精準。

AI及大數據徹底顛覆過往預防傳染病的手段,它們在初期運算出詳盡的警示報告,讓各國衛生單位及早展開防治,將疫情的爆發扼殺在搖籃裡。但AI終究只是輔助,能否成功防範傳染病的關鍵,最終仍取決於人類社會的反應與準備。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雜誌專欄〈全球掃描〉,為讀者精選、梳理各大外雜焦點內容,資料來源:BloombergMIT Technology ReviewFortune

責任編輯:張庭銉

關鍵字: #zoom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每年在台灣約有超過8萬家新設公司商號的誕生,然而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內部統計數據顯示,真正完成網站架設、踏上數位轉型起點的新設立公司卻不到一成。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新創團隊或微型企業,雖然正式登記成立,卻仍缺乏最基本的「數位門牌」,也就是企業的專屬域名名稱。

TWNIC 執行長余若凡指出,這看似是台灣新創團隊在數位轉型上的一個缺口,實際上卻是關鍵成長與強化自身數位資產的關鍵。「域名其實是數位轉型的起點,如果沒有自己的域名,基本上就還沒真正開始。」她強調,數位轉型已經不只是上雲端或導入 IT 設備,更進一步的是「建立數位信任」;但眼下許多新創連第一步都還沒跨出。

三大現實痛點突顯,域名是新創跨出數位轉型第一步的關鍵

余若凡觀察,許多新創公司之所以未能及早佈局域名與數位資產,主要來自三個現實因素。首先是資金有限。對於初創立的新創團隊來說,創業初期事務繁雜、資金有限,許多團隊會優先把錢投入營運,對域名或網站架設常抱持「之後再說」的心態。其次,則是缺乏整體數位策略的構想。余若凡表示,許多新設企業或新創團隊少有在成立之初就規劃品牌的數位溝通路徑,更遑論導入數位品牌策略。

最後是對「數位信任」的認知不足。余若凡提到,許多企業直到品牌被仿冒、消費者受詐騙波及時,才意識到域名的重要性。「你等到有名氣後再來搶域名就太晚了。」她特別提醒。一旦品牌名稱被他人搶先註冊,甚至被詐騙集團利用,損失往往難以挽回。

而看在余若凡的眼裏,域名對於新創企業其實有三重意義。第一,它是企業的「數位門牌」。清楚、好記的域名能讓消費者快速找到企業,也代表著品牌在網路上的官方身分。第二,它是品牌行銷的起點。她指出,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家,然後再去連結各種社群平台與通路。擁有域名,可以將社群經營、搜尋流量與品牌曝光整合在一起,累積成企業的長期數位資產。第三,它也是防禦性的工具。許多企業認為「不架網站就不需要域名」,但實際上,單純註冊域名就能防止他人搶註或利用相似網址詐騙,成本只要幾百元,卻能省下未來更多麻煩。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余若凡執行長
圖/ 數位時代

從「免費申請」到「快速架站」,52168為新創打造快速數位起步

為協助更多新創企業補上這一塊關鍵拼圖,TWNIC 為歡慶25周年,今年特別規劃「52168 Go! 免費域名註冊方案」,更首度針對自112年起的新設公司與商號,加碼免費提供含「com.tw 或 .tw」及「.台灣」等兩筆域名的註冊。這不僅讓新設公司能以0元自選擁有自己的域名,及低成本建置國際品牌識別,中文域名更能讓以在地化為優先的新設公司、新創團隊或是擁有創意諧音名稱的店家,直接使用最具代表性的中文作為數位門牌。

「我們希望透過免費的方式,讓企業更容易跨出第一步,養成擁有自己數位門牌的習慣,無論是用來建品牌、做轉址,或先作為防禦性註冊,都可以開始累積數位資產。」余若凡表示。今年TWNIC方案不僅延長了申請對象的年限,也在免費之餘特別簡化申請流程,讓新創團隊輕鬆完成。余若凡說,企業只要備妥公司或商號設立證明,線上填寫資料、選好想要的域名並上傳文件,最快一個工作天內即可生效。

「我們希望讓這件事情的流程簡化到創業家們用幾分鐘就能完成申請,」余若凡笑說。不僅如此,TWNIC 也希望讓這項服務的效益極大化,不只是積極推動域名的申請,更同步規劃了後續的配套措施。申請完成後,企業可以透過「轉址教學」將域名直接連結至現有的社群媒體等平台,不需額外調整營運模式,就能立即擁有屬於自己的專屬門牌;同時,TWNIC也提供大型雲服務供應商的免費空間作為範例,提供清楚的「架站」教學,協助企業快速打造基本網站。這樣的設計,讓資源有限的新創企業不僅能輕鬆取得域名,還能在最短時間內建立屬於自己的數位家園,為品牌發展打下穩固基礎。

從「數位門牌」出發,為新創奠下品牌與信任的起跑線

對於許多初創企業而言,品牌的第一張名片,可能不是實體名片,而是域名名稱。余若凡強調,數位轉型的時代已經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非做不可」的基本條件。

「我們希望 52168 能成為新創的堅強後盾,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地方,幫助他們在數位化的道路上打好地基。當企業開始累積數位資產,品牌信任也會逐步建立,整體產業生態才能變得更安全、更有韌性。」余若凡說。透過52168方案,TWNIC 不僅提供免費資源,更試圖翻轉企業對「數位門牌」的認知。對於正處於創業起跑線上的新創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最簡單,也最值得立即行動的關鍵步驟。

請上「52168 Go! 新設立公司/商號免費域名註冊」活動網站 https://52168.tw/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