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活躍用戶3億!動圖巨頭Giphy 4億美元出售Facebook,被賤賣了?
月活躍用戶3億!動圖巨頭Giphy 4億美元出售Facebook,被賤賣了?

沒有表情包的聊天是沒有靈魂的。這是一個上到60歲的老人,下到10歲的小孩,都熟練掌握的「社交技巧」。

Giphy滿足了各種社交產品用戶的需求。用戶但凡想找一個GIF動圖,都可以在Giphy上輸入關鍵字搜索。喜歡「造梗」的創作者們也可以透過Giphy的編輯工具,輕鬆製作出一條精彩的動圖。

多虧了兩位頗有想法的年輕人亞歷克斯·鍾(Alex Chung)和傑斯·庫克(Jace Cooke)。2012年,他們意識到GIF是有「魔性」的(GIF也被牛津詞典評選為2012年年度詞彙),人們喜歡這種不同於文字和靜態圖片的交流方式,但是當時市面上並沒有能夠製作和搜索GIF的工具,所以鐘和庫克決定乾脆自己做一款。

Giphy原型產品面世被吐槽網站太慢、GIF品質差,但是並不耽誤人們對它的喜愛,Giphy像「病毒」一樣流行起來。產品上線當天下午,亞歷克斯·鍾(Alex Chung)就收到了好幾筆投資意向。

Medium作者姚明(Richard Yao)總結了三點人們愛發動圖的原因:

  • 第一,動圖能夠更加直接地表達情感,沒有文字方面的理解障礙;
  • 第二,用戶透過動圖傳遞著他們的喜好和身份;
  • 第三,越來越多的「梗」是透過動圖造出來的,從用戶創作出來的動圖也在反向豐富網路數位文化。

早期社交媒體普遍不支持GIF格式,即便當時GIF已經誕生接近30年——1987年,CompuServe創造了GIF圖像文件格式。Facebook在2015年重啟對GIF的支持,因為此前Facebook認為看似雜亂無章的GIF會影響NewsFeed產品體驗。在這之前Giphy團隊只能「鑽漏洞」,透過修改圖片格式——既不是原生GIF格式,又不違反Facebook演算法,讓「動起來的圖片」出現在NewsFeed上。

有數據顯示,僅在2016年Messenger用戶交換了將近130億張GIF,足以看出GIF的受歡迎程度。2017年,Giphy登上F8舞台,祖克伯給Messenger負責人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發送了一張來自Giphy的動圖,並且鄭重其事地介紹了這家合作夥伴,Giphy順利將API植入Facebook「全家桶」。同時Twitter、Slack、Outlook等社交和辦公工具都用上了Giphy的API。

「我們的使命就是讓GIF出現在任何地方。」接受Fast Company時亞歷克斯·鍾(Alex Chung)說。話音剛落,COO亞當·萊布索恩(Adam Leibsohn)立刻補充了一句,「尤其哪裡的東西是靜態的,我們會說,那玩意兒為什麼不動?」

定義新的媒介形式

Giphy的用戶數量成長態勢喜人。2016年,Giphy稱每天使用Giphy動圖的用戶超過1億——來自自有網站和接入API的應用,每天被瀏覽的動圖超過10億張。2017年7月,Giphy宣布每天使用Giphy動圖的用戶超過2億,giphy.com和Giphy App月活大約在2.5億。如今Giphy日活人次達到3億。人們開始像在Google上搜索訊息和資訊一樣在Giphy上搜索GIF。

2017年9月,Giphy團隊坐在辦公室收看艾美獎直播,艾美獎製作方安排Giphy對頒獎典禮進行「GIF直播」。Giphy團隊的天才之處在於他們總能抓住亮點。也不知道這場頒獎典禮是有多精彩,美劇《副總統》的演員安娜· 克魯姆斯基(Anna Chlumsky)眼睛瞪得溜圓,整個身體扭曲成了一個「OMG表情」,Giphy團隊立刻捕捉到這一瞬間上傳到Giphy上,3秒鐘的動圖被瘋狂轉發,頒獎禮結束一周後的瀏覽量已經超過了1,300萬。

Giphy
圖/ 極客公園

這也是Giphy主要的業務模式,與上游媒體公司、音樂公司、IP方達成協議,進行內容分發。據Fast Company報導,例如HBO有超過30個Giphy頁面,動圖數量超過7000張,包括熱門劇《權利的遊戲》,也有停播的The Comeback(歸來記)等。這也證明Giphy不僅能夠傳播當下流行的文化,其珍貴的資源庫也可以隨時拿出來被重溫。

Giphy不滿足僅僅做內容分發,它希望自己能夠再往上游走,比如與製作方合作創作出獨家內容。Giphy曾經表示至少有一部劇集與它溝透過,將GIF製作作為劇集製作流程的一部分,GIF不僅僅是影片當中的精彩剪輯,而是作為輔助的故事線讓劇情更加飽滿。

面對C端,Giphy是一款免費的GIF搜索引擎和圖庫。2016年,Giphy完成D輪募資估值6億美元(約新台幣180億元)之後,媒體稱贊這家公司所引領的流行文化以及巨大的用戶基數,但是也毫不隱晦地指出它的問題——它無法產生持續的收益。亞歷克斯·鍾(Alex Chung)也公開回應過這個問題,「我們有收入,如果我們想的話一個月就可以盈利。」

亞歷克斯·鍾(Alex Chung)想要用六秒的GIF與傳統電視廣告競爭,比如你搜尋hungry,那麼麥當勞和肯德基出現在資訊流首位,搜索thirsty,看見的第一張動圖可能是星巴克。「很少有地方能把每個人都聯繫在一起,他們一直在交流,並且能夠告訴你,他們可能在什麼樣的情境下聊到你。當你從廣告平台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時,這就是Giphy產生的價值。」

動圖生意賺不了錢?

幾天前,Facebook宣布4億美元(約新台幣120億元)買入Giphy,將後者劃入Instagram團隊。對於Facebook用戶來說,這次易主並不會對用戶造成多大的影響,相反Giphy與產品的融合會提升用戶體驗。但是從頂峰6億美元(約新台幣180億元)估值到今天被4億美元(約新台幣120億元)賣給巨頭,結局多少令人唏噓和遺憾。

2017年,Giphy承受的變現壓力越來越大。媒體稱,其實品牌和節目對於誰在觀看自己的GIF基本上是一無所知,而Giphy想要打造的媒體形式仍然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動圖宇宙創辦人丁焱對極客公園解釋,「Giphy所宣稱的廣告在Facebook很難行得通,Facebook本身商業模式就是廣告,Giphy相當於與平台去分錢。網站上可以把帶有星巴克logo的GIF放在第一個,Facebook算法自然不允許。」

另一家頭部動圖平台Tenor在2018年被Google買下,從屬YouTube團隊。「一樣的道理,Tenor併入到Google之後,Google Ads裡面就可以定義出一種新的動圖廣告的形式。」丁焱表示。

Giphy對於社交媒體的流量依賴大,比如Facebook提到Giphy流量50% 來自Facebook全家桶,25%來自Instagram。從Giphy網站瀏覽和下載動圖的用戶只佔少數。丁焱稱這是因為Giphy產品形態所決定的,「據我們了解,Giphy將自己的內容透過API形式單向通道輸送給這些App,但是對於Giphy來說,他拿不到返回數據,所以本身產品積累的數據價值不大。這意味Giphy有些依附於其他平台。」

此外丁焱稱,「動圖作為一種媒體形式,不像圖片、影片,還沒有完全的版權規範化。」對版權沒有清楚的界定就意味著無法讓大家來買單,這是行業從業者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Giphy其實簽了幾千家IP合作,包括好萊塢、各種影視劇、NASA,保證C端用戶用了Giphy的圖片不會被告,這是他們在動圖版權方面所做的出色工作,也是值得4億美元(約新台幣120億元)的重要價值。」動圖宇宙合夥人賈宇也解釋說,美國會有一些實力雄厚的家族基金或者民間組織來明確版權的事情,但是Giphy缺乏這樣的投資背景,雖然他們在版權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價值,但是力量仍不足夠。推動版權規範化道阻且長。

比如Getty Image起步於家族投資,創辦人是美國石油大亨約翰·保羅·蓋蒂的孫子馬克·蓋蒂,Getty Image的前身是Getty Investment Holdings,透過不斷對老牌圖片社進行收購擴大疆域。

本身平台積累的數據價值不大,加上行業的桎梏,「Giphy所謂的品牌廣告其實並不能被更多品牌主所認可,所以很難形成穩固獨立的盈利模式。」丁焱如此評價。

動圖的價值

所以對於用戶來說,拯救了我們社交恐懼症的動圖商業價值在哪?

作為介於圖片和影片之間的一種形式,動圖的缺點在於資訊量沒有影片大,所以不足以黏住用戶。這也一定程度解釋了Giphy和Tenor都併入巨頭成為工具的原因。

「Google收購Tenor的決策人曾經對我說,Google認為動圖是影片的縮略,可以作為影片搜索結果的最佳展現形式。」丁焱告訴極客公園,「這就意味著動圖的優點是容易傳播、展現精華,這也決定了動圖主流的使用場景是去中心化的,分佈在聊天、評論甚至文章中間。不太可能做成中心化的網站和App。」

收購消息出來後,國外不少Twitter用戶,和Facebook竟對產品的用戶紛紛表示擔心——以後可能無法在Facebook以外產品上用到Giphy動圖了。同時也擔心對收購公司有極強控制欲的Facebook能否保持Giphy團隊的獨立性。但是Giphy也公開表示自己並不會因為被Facebook收購就撤下那些「惡搞」祖克伯的動圖。

Giphy
圖/ 極客公園

「但是能夠做好Facebook這一塊的體驗也是相當不容易了,被其收購也是Giphy當下最好的選擇。」丁焱說道。

責任編輯:林芳如、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關鍵字: #Facebook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