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鞋兼顧「足健康」!阿瘦皮鞋門市找物理治療師進駐,貼心背後有什麼動機?
買鞋兼顧「足健康」!阿瘦皮鞋門市找物理治療師進駐,貼心背後有什麼動機?

「你的足壓過度集中在腳後跟,而且大拇指這邊也有異常的紅點。這代表你經常下意識用腳趾頭去抓地,這可能是因為你平常穿的鞋子比較鬆、或是你鞋帶比較沒綁緊。」物理治療師鄭融看著顧客的足壓測量表一項一項做分析。

得到了基本足壓資料,物理治療師還會仔細再觀察顧客的站姿與走路的姿勢,找出身體不平衡之處,再透過按摩、拉筋等方式來調整體態。

這裡是阿瘦皮鞋與動晰物理治療所合作開設的第一間 「體態平衡中心」 。對於從2018年開始在全台門市推出「動態足壓測量」服務的阿瘦皮鞋來說,這個新型態的複合店是公司從單純的鞋業,轉型成健康事業體的一大關鍵——他們想要讓更多民眾知道: 掌握好足部健康,其實就能調整全身的健康

郭欣怡_阿瘦皮鞋總經理_2020_05_25_蔡仁譯攝-8
來到阿瘦體態平衡中心的顧客,首先會先測量足壓,了解顧客基本的步態狀況。
圖/ 蔡仁譯攝影

疾病來自「足部」!阿瘦從賣鞋跨入體態健康服務

兩年前,阿瘦大手筆地將動態足壓測量的機器導入全台156間門市。這段期間內, 他們搜集了超過12萬筆的足壓數據。阿瘦發現,其中有高達9成的民眾有步態異常的問題。 過去在門市內,銷售人員雖然可以就每個人的足壓狀況推薦他們適合的鞋子、提供矯正型的鞋墊,但這些仍屬於「治標不治本」的手段。

因此,今年三月阿瘦在新店開設「體態平衡中心」,就是希望讓民眾有管道來調整不正常的姿勢習慣,進一步拓展阿瘦的「足健康生態系」。

郭欣怡_阿瘦皮鞋總經理_2020_05_25_蔡仁譯攝-3.jpg
拓展阿瘦的「足健康生態系」,今年三月阿瘦在新店開設「體態平衡中心」,讓民眾有管道來調整不正常的姿勢習慣。
圖/ 蔡仁譯攝影

「阿瘦門市是我們的第一場域。我們先在買鞋過程中提供足壓量測服務、教育顧客體態平衡的觀念,再引導他們進入第二場域,也就是體態平衡中心,由專業物理治療師接手來提供客製化服務、解決每個人的問題。」阿瘦實業總經理郭欣怡說。

自己也有在診所服務的鄭融認為,阿瘦選擇以「足健康」作為切入點來推廣更多的健康事業,是明確的選擇。「臨床上很多腰椎、脊椎相關的疾病,其實都來自足部,」他說,「畢竟不論有沒有運動,你都得走路。所以如果因為你走路不正導致體態歪斜,遲早都會有一些痠痛的問題。阿瘦選擇從足健康開始介紹更多健康議題,這個故事邏輯是完整的。」

3D列印客製鞋墊,買不到鞋也有解方

為了更精準解決顧客體態上的問題,阿瘦還攜手台北科技大學,在去年年中研發出鞋墊的3D列印機,只要40分鐘就能製作出客製化的鞋墊。「透過3D列印的技術,我們還可以發展客製化的護膝、護具、鞋楦等。」鄭融說。

郭欣怡_阿瘦皮鞋總經理_2020_05_25_蔡仁譯攝-10
阿瘦攜手台北科技大學,在去年年中研發出了鞋墊的3D列印機,只要40分鐘就能製作出客製化的鞋墊。
圖/ 蔡仁譯攝影

鞋楦是一個腳的模型,常被鞋匠用於製鞋或修鞋。有些人腳型特別難買鞋,阿瘦就可以透過大數據分析和廠商的鞋楦資料做比對,找出合適的鞋型;或者直接列印出一個自己的鞋楦,來製造自己的鞋子。鄭融說,這個過程叫足鞋驗配,也是阿瘦正在開發的新服務之一。

目標年底前開6間店,阿瘦要做「社區關懷的推動者」

這種結合了體態平衡中心與一般鞋店的複合型門市,目前仍在起步的階段。郭欣怡表示,希望今年年底這樣的店型可以開到六家,讓六都都至少可以有一間門市。

現階段擺在她眼前的難題,則是如何做好行銷,讓更多人了解足健康與體態平衡的議題。「一般民眾對體態平衡的概念幾乎是零。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身體有什麼狀況。」鄭融表示。好比說,有的人骨盆歪斜、有的人長短腳,但如果他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有這些狀況,久而久之就會受傷。

「現在健身成了風潮,我們也希望這些人在去健身房以前,先來我們這裡了解自己身體,才能預防傷害。」鄭融說。

郭欣怡_阿瘦皮鞋總經理_2020_05_25_蔡仁譯攝-7
近年吹起健身風潮,物理治療師鄭融表示,人們在去健身房以前,應該先充分了解自己的體態狀況,才能預防傷害。
圖/ 蔡仁譯攝影

但郭欣怡相當有信心。立志要讓阿瘦成為一間健康關懷品牌的她,在推行足壓量測兩年來始終強調優良的服務品質。她甚至要求員工要多主動關心顧客,每幾個月回來門市測量足壓,看走路的狀況是否有進步。「這樣的細心服務也讓阿瘦得到許多顧客正面的回饋,也讓我們發現有體態調整需求的人,其實相當得多。」

郭欣怡認為,成立體態平衡中心,體現阿瘦進一步深耕社區、照顧顧客健康的決心。放眼更遠的未來,她認為,阿瘦可以與政府合作,在長照議題上提供協助。

「阿瘦可以從在地業者的角度,提供更多政府看不到的現象和民眾的真實需求。社會裡應該要有一個社區關懷的推動者,而阿瘦應該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郭欣怡說。

責任編輯:陳映璇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