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形式的電子商務平台在前一波疫情期間被炒到最高峰,不斷的出現網路開店潮。
雖然網路開店現階段已不再是難事,不過我們可以從許多大型企業啟動網路商城的營運策略看出:即便可以較少的投入和較簡單的技術要求開展線上銷售,但其中還是有相當多的細節需要考慮。 尤其當電商平台依照不同的商業性質切入市場,所適合的族群也不盡相同。(例如:拍賣平台 ── 露天拍賣、蝦皮拍賣;購物商城 ── PChome商店街、momo摩天商城及Yahoo奇摩超級商城;購物網站 ── momo、PChome、博客來;以及自助式開店的電商平台 ── SHOPLINE、美萃思、91APP、Waca、meepShop)
除此之外,他們大多會面臨產品選擇不夠明確的問題,當電商沒有精確的主力商品,甚至沒有關聯性,常常導致無法搶在進場時就坐穩龍頭;又或者是花過多的心力嘗試商業模式而事倍功半。總之,這些衍生的問題如果能在第一時間就一網打盡,我想可以減少我們走太多的冤枉路。
魔鬼藏在細節裡,如何成功抓住消費者需求?
網路開店最基本的先備概念一般人很容易忽略。除了我一再強調的用數據掌握市場水溫之外,在一開始的行銷和客服,建議由創業草創時期的人來主責。但這並不全然表示創業初期這樣子可以省下經費,而是在於除了以市場需求作為切點,這麼做也能避免繳交過多的「學費」來找方向,因為,大部分的創業者並沒有那麼多的資金可以燒。因此,透過自己做行銷了解廣告投放、學習與網紅合作及撰寫一篇好文案,並在營運過程中優化自身服務,當我們站在市場需求的第一線回應消費者需求時,所呈現出來的好品質就更能聚焦公司理念和品牌價值。
此外依據我的觀察,實務上新手創業容易抱持過於樂觀的態度或充滿過高的期待,導致考量不夠全面。因此,我今天也想和大家談談創業的停損點,和商業營運模式的適切性。
沒有哪個最好,只有哪個「最適合」
先不論其他產業,從電商發展以來我們也發現可以操作的方式有很多,包含:營運官網、一頁式、上架各式通路平台、擔任團主/團媽、創立社團賣商品等。其實,預想自己產品的屬性、資金情況是最重要的,如果一開始沒有聚焦、一次什麼都做,或是一次加入很多通路平台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 浪費時間和更快用完手上的資金。
原因在於每個銷售渠道都有不同的know-how,唯有花時間做好功課並選擇其中一到兩個方式先試試,同時不斷學習,累積經驗和遠見,才不會很快夭折。同樣的思維,並不是每一樣商品都會在市場上成功或是能走向規模化,所以主力商品的選擇不要超過三種,不然每個都像蘸醬油一樣,花了大把時間到頭來卻還是門外漢。
這邊再提供給大家有關網路開店的6個準備建議,我想最重要的,還是得先盤點一下自己的能力。
- 市場調查一定要做好,不能憑空想像
如果你只是靠「感覺」來開電商,這樣的失敗率會很高,如果從市場需求下手成功率會高出許多。 - 行銷與客服自己做
自己擔任第一線客服才會了解電商的問題,後續才能自己著手做行銷,知道行銷怎麼做、廣告怎麼投放、網紅該找誰,同時也能多觀察社團與競爭對手的狀況。 - 產品更聚焦,品項不需要多
一開始聚焦產品,產品需要有關聯項,品項不需要多,從客戶的反應與回饋測試市場,一般來說產品只需要2到3個就足夠。 - 行銷文案自己操刀
電商最重要的就是行銷文案的能力,如果產品一直賣不出去文案一定要修改,這會關係到電商的好壞。 - 會一點程式語言與技術
電商開店平台眾多,如果自己懂一點HTML/CSS的話會更好,如果知道一點點技術,或是自己會微調一些小細節,可以讓開店更順利。 - 優化流量與轉單率
不斷優化電商公式「流量 * 轉單率 * 頻率 * 平均客單 = 營收」,經營電商的過程就是不斷優化每個階段的公式,利用數據來說話,如果只有單一品項強,整體電商營收表現一定會卡關。
定出停損點,然後全力衝刺!
另一方面,就算已經擁有專業的創業夥伴,未來藍圖也看似完美無缺,但如果無法承受天時地利等大環境的變化,將會產生結果與預期相當程度的落差。因此在商品正式上線前應該先設定好「停損點」,在這個範圍內盡可能的衝刺,就算失敗了也能在可承受的範圍內,避免無法立即檢視自身狀態,導致創業不成還揹上龐大的債務。
做就對了,不要怕失敗,就算失敗了也會得到非常寶貴的經驗,為你的下一次電商創業做準備。
對於深耕電商圈一陣子的我,觀察到選擇電商作為創業題目的新創,很難單純擔任出資者,即便是獨資又或是合資,只要是起步的那一個,往往需要在初期一手包辦。舉凡商業布局、掌握流量、擔任客服、產品包裝與出貨,甚至需要將圈內事一個也不遺漏的花時間鑽研。創業者不設限,用心做好該專注的事,電商事業將更容易勝券在握。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