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台積電的運動會上,創辦人張忠謀對於全球局勢有感而發,以「地緣政治家的必爭之地」來形容當前台積電的處境。
他認為,平時台積電就是扮演好供應鏈的一環,但面對大環境動盪的時候,擁有能驅動全球技術半導體製程的台積電,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也因此他認為 堅守技術領先 、 生產優越 、 客戶信任 這三個優勢,就是台積電的看家本領、也是護身符。但真有這樣容易嗎?
華為議題是最好的答案卷。
當美國政府極力想要打壓以華為為首的相關企業,將之列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希望可以斷絕各方供貨給華為的時候,不僅傷害到台廠供應鏈,包括台積電、聯發科等企業,就連美國自家的高通(Qualcomm),也因為沒有機會出貨給華為而無法分一杯羹,因此積極遊說美國政府,希望能在禁令下有其他解決的方式,讓傷害降到最低。
這樣的禁令,看在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研究總監楊瑞臨眼裡,根本就是七傷拳:傷人七分、損己三分,「就看美國政府下手要多重了。」
美國掐住資源命脈!台積電赴美設廠,踏出「象徵性的一步」
「台積電終究要選邊站,」一位熟悉半導體業界的人士點出,「看起來他現在選擇的是美國。」而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政府掐住了半導體製程上設備跟材料等專利技術;台經院研究員劉佩真也表示,台灣在封測、設備及相關材料上自給自足的部分有限,尤其是前段比較先進的晶圓設備,必須仰賴美方供應。
目前全球半導體設備供應商以荷蘭商艾司摩爾(ASML)、美商科林研發(Lam Research)、日商東京威力科創(TEL)、美商科磊(KLA)以及美商應用材料(AMAT)等五家企業為主,占據了市場66%的份額。除了美商,上述非美商的企業,若要輸往中國具敏感性的高科技,都必須要經過申請並核可後才行,而這些企業提供了關鍵的晶片製造設備,對實體清單名單的企業將會有影響。
因此,要是美國下令禁止供應給台積電,那麼台積電就算空有一身製程技術,也難為無米之炊。同時,更顯示台積電5月宣布赴美設廠的象徵意義。
台積電赴美設廠 | |
---|---|
時間 | 預計2021年動工、2024年量產 |
地點 | 美國亞利桑那州 |
投資金額 | 120億美元(約合3,600億新台幣) |
製程與產能 | 5奈米製程,月產能2萬片晶圓。(同時期2022年台積電在台量產3奈米) |
人才需求 | 預計創造1,600個高科技工作機會 |
劉佩真認為,赴美設廠一事對台灣來說有利有弊。以近期台美關係來到最佳狀態的情況來看,赴美設廠或許能交換一些美商加碼對台的投資,或增加台灣在軍事的價值對美的軍事價值等;但她也憂心赴美設5奈米晶圓廠一事,是否只是一個開端,美國政府要的不僅是5奈米而已,若真是如此將可能會分食掉將來台灣先進製程的效應,端看台積電如何應對。
至於台積電大陸南京廠是否會受到這次禁令的影響?長期觀察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認為,影響應不至於太大。
他解釋,目前台積電南京廠以12吋晶圓代工為主,客戶主要以就近為優先。和此次赴美設廠的政治因素不同,當初南京設廠主要是經濟考量。除海思這個大客戶外,大陸市場有相當多以AI(人工智慧)應用的IC設計公司,需要先進製程的技術支援,同時當地人力成本便宜、不似赴美設廠的人力成本相對高昂,因此能就近提供客戶產品,對當地市場的客戶跟台積電來說都有好處。
張忠謀的深謀遠略:處理公司事務要一次想好幾步
眾所皆知張忠謀的深謀遠略,源自於他熱愛打橋牌的緣故。他曾說:「處理公司事務不是只想一步,要一次想好幾步,」若台積電持續守好張忠謀所說的三項看家本領, 是否就真的能「高枕無憂」?
董事長劉德音在今年股東會上明確指出,只要繼續維持技術的優勢,不管台積電選哪邊站,肯定都有客戶的需要。而現階段台積電在技術上需要蹲好的馬步,看來也沒有馬虎,先進製程、特殊技術、先進封裝等無一不涉略,求的也是希望能在逐漸步入摩爾定律極限的半導體上,找出更多技術的應用跟準備。
在面對不可測的未來,波士頓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徐瑞廷建議,過去專注的分工帶來的是企業絕佳效率,但如今企業需要的是有更多彈性跟布局,且也不能再太過依賴單一的客戶所帶來的生意;此外,企業要更有UseCase(使用情境)的規畫,策略性地去沙盤推演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並試圖去思考企業可能的解決之道,才可能在紛亂的全球局勢下,站穩腳步。
如何讓台積電在這場紛亂的局勢下,能把傷害降到最低,就看兩位雙首長是否能延續張忠謀「想好幾步」的經營態度了。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