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宣佈同意以400億美元(約台幣1.15兆元)的價格,收購晶片設計公司Arm,超越2016年軟銀買下Arm時的320億美元,締造半導體史上最大的交易紀錄。Nvidia在資料中心及智慧型手機領域的發展可望受惠於這筆交易,為當前半導體產業的局勢帶來新的變革。
Nvidia計畫將以215億美元的股票以及120億美元的現金從軟銀手中收購Arm,且向Arm員工提供15億美元的股票。依照官方聲明,倘若Arm達到特定的業績目標,則會再給予軟銀最多50億美元的現金或股票,但整體而言軟銀持有的Nvidia股份仍少於10%。
對於軟銀而言,交易價格比當初收購時要高出約80億美元,但實際獲利可能遠比帳面的價差要少。這些年來軟銀曾給予Arm不少支持,在人才、技術、研發都有大量投資,然而收購至今Arm依舊仍在虧損當中。
在軟銀8月公佈的4月至6月財報中,Arm營收為492億日圓,較去年同期成長約7%,但虧損也從112億日圓擴大至133億日圓,未能達成軟銀營利的期待。Nvdia收購Arm的消息公佈後,軟銀股價相較上週五收盤飆漲近10%。
不計盈虧買下Arm,Nvidia寄望藉此發力資料中心業務
儘管虧損連連,Arm卻是半導體產業史上,接連兩件最大收購案的核心。Arm在半導體產業上的關鍵地位,才是Nvidia收購著重的焦點。接受《富比士》採訪時,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指出,透過Arm的龐大網路提供Nvidia技術,是他們的第一要務。
黃仁勳表示,Arm是間非常有影響力的企業,與科技領域史上的所有企業都不一樣,「我們會將Nvidia領先業界的AI運算技術,與Arm廣闊的生態系相結合。」
Arm是當今行動晶片的龍頭霸主,在手機處理器上擁有高達95%的市占率,蘋果、三星、高通、華為等企業均採用Arm架構晶片或技術授權。前陣子蘋果才宣佈Mac將改用自研Arm架構晶片,結束過去15年來與Intel的合作。
且Arm架構處理器由於高效、低耗能的優點,也在近年逐漸滲入資料中心市場。從雲端巨頭AWS、老牌晶片廠Marvell到伺服器晶片新創Ampere Computing,都在過去一年內相繼發表為資料中心打造的Arm架構處理器。
而Arm涉入或獨霸的這些領域,也都是Nvidia當前著眼,或過去未能成功拓展的市場。Nvidia曾試圖進軍智慧型手機晶片市場,然而最終在2016年關閉Icera部門後淡出;資料中心則是目前的發展重心,上一季財報中,資料中心業務營收更首度超越遊戲,成為主要的營收來源。
黃仁勳也表示,未來他們將優先投資Arm的資料中心業務,加快Arm架構處理器的發展步調。伺服器市場近年一直被Intel所把持,去年底時仍擁有約95%的市占率。
《紐約時報》指出,黃仁勳曾在上一次的財報會議中表示,「現在的運算單元是一座資料中心。」Nvidia作為一間運算公司,也必須成為資料中心等級的企業。
同時他也透露,希望藉由收購Arm,Nvidia的GPU、NPU(網路處理器)能加速進到手機、平板、電視、汽車之中。
除了加速投入Arm資料中心業務以外,Nvidia還承諾會保留Arm目前位於英國的總部,並在那裡建立新的AI研究機構,提供機器人技術與自動化實驗的場所。
投資嚴重虧損,軟銀出售Arm急兌現
2016年,軟銀執行長孫正義曾說,Arm將為物聯網技術帶來典範轉移,「這是過去10年裡,我一直非常欣賞的公司,希望它能夠加入軟銀。」
然而過去一年來,軟銀遭遇史上最大的危機,先是WeWork的上市計畫滑鐵盧,不僅投資大幅縮水,還拿出逾百億美元搶救這隻瀕臨破產的獨角獸。緊接著,今年爆發的新冠狀病毒(COVID 19,俗稱武漢肺炎)讓軟銀陷入更深的泥沼之中。
為了回穩股價及投資者信心,軟銀這半年來大舉回購股票,並拋售資產增加現金,在出售約65%的T Mobile持股之後,連年虧損的Arm也成為軟銀兌現的目標,並在上次財報會議透露出售或IPO的打算。
在願景基金一期價值嚴重縮水、二期基金投資者興致缺缺的此刻,籌集現金已成為軟銀的當務之急。
承諾維持Arm中立性,黃仁勳:我們沒有理由趕客
不過,由於Arm的客戶幾乎遍布整個科技產業,包括蘋果、高通、亞馬遜等大廠都嚴重仰賴其架構,這次收購是否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整個科技產業也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也因為Nvidia與Arm的聯姻牽扯範圍如此之大,預估需要經過政府18個月的審核才能完成收購,並且需要受到美國、中國、歐盟、英國的核准。
雖然Nvidia與Arm在業務上沒有直接競爭,這次收購可能較無壟斷嫌疑,但業界憂心當半導體領域上游的關鍵企業受到把持,可能會給予Nvidia不公平的競爭優勢,進而引發企業間的衝突。
但黃仁勳掛保證,至少短期內他們會維持Arm的中立性,聲稱很喜歡Arm的商業模式,並希望能進一步擴大客戶範疇。對於蘋果等客戶可能因此流失的擔憂,他強調Nvidia才重金買下Arm,沒有任何理由趕跑客戶。
資料來源:Bloomberg、New York Times、Forbes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