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飛行的日子,我多了很多時間可以跟家人相處,」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23日在半導體展上,分享近期因為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而受到改變的生活。
疫情帶來的改變不只如此,劉德音說,這段期間曾有位朋友問他,究竟在這個情況下、我們還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他認為,應該要用人工智慧(AI)來抗疫、共同找出解決方法。
不過抗疫談何容易,透過人工智慧的運算力將疫苗開發出來後,仍需要有各家業者技術上的支援;在封城狀況下需要執行遠端醫療,AR、VR的操作靠的也是5G大頻寬、低延遲的特性協助達成。
然而在這些使用情境的背後,靠的正是台積電先先進製程技術的突破,「從2018年7奈米量產之後,也加速了這些應用情境的腳步,」劉德音說。
劉德音:「能源效率將以每兩年倍增」
他進一步表示,在5G、AI時代之下,過去半導體所追求的「速度」將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指標,由於運算力的需求大幅提升,解決能耗問題會是未來的重點,「未來能源效率會以每兩年倍增的速度持續走下去,」劉德音指出。
所以他也端出客戶群產品的表現來佐證,包括AMD、NVIDIA以及聯發科等。以聯發科為例,採用7奈米製程的5G晶片天璣1000,相比12奈米的4G晶片曦力P90來說,效能表現增加2倍、下載速度也有8倍提升;而採用7奈米製程的AMD EPYC第二代產品,相較第一代(14奈米)來說效能表現提升2倍、功耗卻只有一半而已。
也因為5G新時代的到來,滿足更低的耗能變成顯學,劉德音說台積電也積極在架構、材料、封裝技術上精進,例如以目前採用FinFET架構的製程、未來將可能轉往nanoSheet等,都是在為更高運算需求的未來做鋪路。
也正因為看到未來強大的需求與可能性,台積電在研發腳步上也不會停止,人才的需求還是強勁的。
傾聽年輕人意見,擁抱數位轉型
會議中,日月光半導體總經理暨執行長吳田玉也代為發問,希望請教劉德音台積電的成功秘訣。劉德音以這次疫情增加了更多與家人的相處為例,表示產業應該要多傾聽年輕人的意見跟想法,也才能更貼近下個世代的需求。
話鋒一轉,他也提到其實一直以來AR、VR這些新科技都一直在我們身邊,只是不被大家所用,但疫情促使我們被迫瞭接新科技,這也代表產業未來要更積極的擁抱數位轉型,才能持續創新。
技術深耕台灣,佈局均衡發展
劉德音也趁著今日現身,特別針對總裁魏哲家日前在玉山科技論壇上,提及赴高雄設廠一事作出澄清。他表示,站在台積電的立場,先進製程的佈局希望是深耕台灣,而目標就是北中南各1/3,目前的佈局也正好符合這個預期。
只是包括已經量產的5奈米、以及即將於2022年量產的3奈米都落腳在台南,台積電預估到了2024-2025年的時候,南部的比重會達到60-70%,這也讓他們在思考2奈米除了確定落腳新竹外,台中也可能會是個熱門的人選,主要是因為當地的廠區附近有擴張的彈性。
至於未來會如何安排,劉德音指出或許落腳北部的機會高一些,主要還是會顧慮到員工安家立業的需求,但當然之前的赴高雄設廠一說依舊不排斥。
勿緬懷過去,貿易戰已無法一招打天下
劉德音曾在今年股東會上以一席「技術說」對外界表示,不管列強如何鬥爭、貿易戰怎麼打,台積電只要一直握有別人所無法取代的技術,就能讓需要的人找上門、也是台積電最強護城河。
這天演講上,他再次提及這樣的想法,同時表示全球貿易戰,讓這個世界將面臨到更多跟過去不同的挑戰,要用一招打天下已經不可能了,更別沈浸在過往的光榮裡面,「因為那不會讓你進步的,」劉德音說。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