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視達、柯達、Nokia跌落科技浪頭下...在「快時代」生存,品牌的必備能力是什麼?
百視達、柯達、Nokia跌落科技浪頭下...在「快時代」生存,品牌的必備能力是什麼?

如果你有去那一天的音樂網發表會,你能預測到商業大街唱片零售店的末日將至嗎?還有,當你首次試用蘋果智慧型手機iPhone時,會料到諾基亞(Nokia)將會飛灰湮滅嗎?第一次使用數位相機之後,會猜到柯達相機即將走入歷史嗎?

很少人在經歷這些初體驗時會產生疑惑,而能預料到結局的人就更稀少了。至於能夠看出一項技術將導致某個產業沒落,進而願意賭上金錢和聲譽,押寶這項破壞性技術的人,絕對是少之又少。即使擁有最多財務誘因的預測者(風險投資業),押寶之後真正獲利的機會也只有5%。

以HMV(英國跨國連鎖唱片行)、百視達(Blockbuster)和其他遭到高頻變革重挫的大品牌為例,他們不覺得需要及早體認到風向的變化,不需要從一開始就窺見未來。大規模給了他們時間,讓他們能夠做出困難的決策,以求在新世界中繼續生存,甚至蓬勃發展。

然而這些大企業並沒有因此而得利,反而等到一切都為時已晚,才設法尋求轉變。拿諾基亞為例,該公司前執行長Stephen Elop的一句評語後來聲名大噪,他認為自家公司正站在一個「焚燒的平台上」。為什麼?

百視達1.jpg
百視達於1997年進軍台灣,巔峰時期全台共有134家門市,會員數高達330萬人,承載著許多台灣人集體的回憶。然而,隨著影音串流平台的崛起,結束所有直營門市,讓許多網友紛紛大嘆「時代的眼淚」。

被趨勢浪潮淹沒!大品牌淪時代眼淚的3大主因

首先,這些公司 沒注意到未來的發展 ,至少沒有往正確方向關注。

每一家公開上市公司(任何具有一定規模的公司)都被要求提前為下一個年度做準備。短期計畫是典型的日常業務,總會視大環境的狀況而定,把去年的數字拿出來加加減減幾個百分點。大多數大企業也會展望遙遠的未來,預測10年、20年、30年後的情況,雖然是寶貴的實驗性演練,可是通常不會進行像樣的投資。遺憾的是,這種預測演練並不常見,也許每5年才做一次。

一般來說,企業的中期規劃做得很差,而這正是高頻變革可能出擊的期間。中期計畫分別納管不同產品或服務領域,多半純屬被動因應;這類變革計畫以外部刺激為主,譬如政府監管、財源減縮,或出現競爭挑戰等等。

簡單來說,大多數公司根本缺乏正式的機制,無法窺看趨勢,以及應付不久後可能降臨的新生存威脅。

第二個問題是 決策

大公司的權力往往高度集中,尤其是攸關策略方向的權力。決策過程需要能夠協助組織採取適切行動的資訊,但是這種資訊在組織中的流動往往非常遲緩,而且經過一層又一層關卡之後,已經修飾過度,以致失去意義。組織核心的決策者常常把焦點放在必須立即出手的滅火行動上,以及他們已經知道並了解的競爭威脅上,至於企業外緣的現實狀況,他們幾乎被隔絕在外。

第三項問題是 惰性

改變大型組織很困難,特別是長期提供相同服務的公司,而且該項服務又為股東賺進可觀的報酬。這類公司受到財務和契約的束縛,多年來經過有機與優化發展,才能提供今日的服務,因此特別難以打破現狀。從結構上來說,這些公司往往超級複雜,組織架構表盤根錯節,不是難以理解,就是和日常現實嚴重脫節。打散組織架構再行重建,可能會對流程造成太大的破壞,哪怕這麼做有利正確的最終目標,卻可能害死公司。

Nokia CEO Stephen Elop
前Nokia執行長Stephen Elop於2010~2014在任期間,Nokia放棄了塞班和Meego系統,拒絕Android,只使用Windows系統生產智慧型手機,公司連續多季度虧損,市值和手機市場占有率暴跌。有人懷疑Elop是微軟派到Nokia的商業間諜,任務是降低Nokia市值以便微軟收購,而他公開否認了這一點。
圖/ flickr cc by Wired Photostream

應對高頻變動的2大策略:保持靈活、加快決策

既有組織不是為高頻變革打造的,業務流程也沒有把高頻變革列入考慮。我們的主管階層沒有接受過應付這類挑戰的訓練,更別說做好準備。除非我們正視這些問題,否則將有很多企業可能關門大吉。

有些人會說這是自然循環,就像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f Schumpeter)形容的, 「創造性破壞的必然循環是資本主義的關鍵」 ,只不過現在速度加快了。

可是我還是心存懷疑,為什麼創造性破壞必須建立在失敗之上?為什麼我們不能重新調整組織,讓它們變得更靈活?如此一來,組織豈不就能持續不斷自我修正和自我投資,從自己的灰燼中重新站起來,在恆久的「浴火重生狀態」中運作?

熊彼得 Joseph Schumpeter
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 1942)提出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理論認為,在產業變革的過程中,不斷從內部改變自身的經濟架構——摧毀舊架構、創造新架構,而這「創造性破壞」的過程是資本主義事實上的本質。
圖/ cc by Harvard University

創造性破壞是浪費的過程。還記得創新的「煞車」嗎?監管、財務、信任。既有企業已經擁有顧客的信任,起碼一流企業有這樣的信任。他們資源充足,了解立法,甚至影響立法,也容易獲得資金。

可是,當前這些公司卻把此等優勢用來阻止變革,誤信公司依然處在變革循環長達數十年的世界裡,並且秉持這樣錯誤的信念經營公司。這些維護現狀的行動,將會導致報酬越來越差,直到他們明白過來, 想要生存就必須推動改革,而不是和改革作對

但這並不代表你一看到某項潛在破壞即將降臨,就該立刻把公司的未來賭在新方向上。不過你確實必須體認到,破壞力量已經產生,將會限制你反應的時間。很多位居市場導向職位的人,骨子裡相當自大,你必須抵抗那樣的心態,要理解今天的作為,明天未必收穫成功。

一旦了解這一點,你今天就需要投資,增加組織的靈活度。這意味改善短期、長期,特別是中期的展望與計畫,也意味要加快速度,從組織外緣獲得最精準、有用的數據,加速決策過程。另外,這還意味替公司做好改變的準備, 當時機成熟時,你需要能夠快速行動,而不是被過去綁死

這一切都不是免費的,甚至也不便宜。組織要靈活,就必須付出代價。尤其當情勢越來越清楚,你就會知道,這絕對是永續成功必須付出的代價。

本文授權轉載自《歡迎光臨快時代!》p.87-p.92,商業周刊出版

責任編輯:張庭銉

關鍵字: #Nokia #數位書選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