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將會無感於金融服務的存在。」談及未來金融生態圈的模樣,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這樣描繪著。
乍聽之下很抽象,究竟如何讓消費者體驗於無感之中?她以手術申請保險為例,「從進醫院到出院,你可能都不需要繳任何一毛錢。」因為在整個流程背後,患者的保險及健保資訊等各種數據都已經串接起來,透過一個安全的平台,進行資料比對,並協助患者處理術後繁瑣的保險資料蒐集,以及最麻煩的理賠流程。
換句話說,金融生態圈的建立,就是要實現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的世界,讓社會上不同的人都能享受到完善的金融服務。
不過,「如今阻礙普惠金融發展的不是科技,而是成本,」王儷玲指出,「因為業者花太多成本在法遵與行銷預算上。」這將導致業者無法開發更吸引人的金融產品,或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去觸及更多未知的消費者。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問題,王儷玲認為,原因在於資料和技術沒有被串連起來。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面臨兩個挑戰: 一個是「資料賦權」 ,透過Open API(開放應用程式介面)達到Open Data(開放數據),並做好資安; 另一個是第三方服務業者 (Third-Party Service Provider,以下簡稱TSP業者) 如何扮演好串連資料與服務的角色 。
相較資料賦權有待加速解決,王儷玲表示,TSP業者是更為棘手的問題。主要是目前的法規限制,讓TSP業者對金融業者來說只是「委外夥伴」(Partner),而不是開放銀行的「參與者」(Player)。
兩者的差異在於,TSP業者若以委外夥伴的角色處理資料時,若有意外發生,責任全由金融業者承擔。但如果雙方都是參與者,意外發生時,就能透過資料軌跡的追蹤,去釐清責任歸屬,這樣一來,才能減輕金融業者要「活化手上數據」的負擔、提高其參與意願;或是激勵TSP業者強化自有系統,提出具吸引力的技術與服務,來吸引金融業者與其合作。
當這些瓶頸被突破後,串接起來的資料就能透過大數據分析,創造更多資料價值與創新商業模式,金融業者與TSP業者進而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中,提供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金融服務,最後,當這些服務被組合起來、一步步透過點、線、面的方式,達到金融生態圈的理想。
基於「數據寶藏」打造的金融未來式
與同樣在推動金融生態圈的香港、新加坡對比,王儷玲說,台灣的模樣肯定會跟他們不同,「金融生態圈就是要解決環境與消費者需求問題。」
舉台灣面臨破產的勞保為例,消費者可否善用金融商品的退休儲蓄與保險,先做好退休準備?
王儷玲指出,這可以靠Open API串接金融業資料,透過TSP業者協助記帳、調整消費,讓消費者依據自身退休金缺口,找到合適的退休計畫:預計退休年齡、每月投資與儲蓄策略、適合哪些投資標的等。
對於不少業者相繼投入金融生態圈的布建,王儷玲提醒,起步無論快慢,「轉型已經勢在必行,絕對不要等到市場成熟穩定後才投入。」因為轉型是長期工程,需要各種期程規畫、技術與人才投入。一旦晚了,業者就會失去品牌優勢與發展契機,也會與先行者差距更大。
建立金融生態圈時,銀行應找出自身市場定位、掌握有發展潛力的技術與人力資源,「不需要拚最大」,應專注於利用手上的數據優勢,與TSP業者共同創造獨特價值。「即使只提供現有客戶比以前更好的金融服務,也可打造小型的生態圈了。」
然而,對銀行來說,建構一個新金融生態圈,絕對不是短期就能看到成效的投資,考驗著領導人的遠見(vision)和決心,因此,「『人』的決策,將是整個藍圖中最怕犯的錯。」
我們究竟離美好的普惠金融願景有多遠?「現在才剛開始走,大概才做到1成左右吧!」但王儷玲也樂觀表示,現階段已經出現過去做不到的事情了。像是有了「外溢保單」後(編按:此類保單除有保障功能外,會透過保費回饋誘因,誘導民眾改變行為或自主健康管理,讓保戶願意主動降低風險。),已經有保險業者願意為糖尿病、腎病變、中風等慢性病患者提供保險;因為在串接個人行為資料後,保險業者能清楚掌握客戶病情,甚至還能進一步提供保險對象保持健康的建議,達到雙贏。
「打開數據資料,讓它的價值放大,再透過科技的輔助,未來金融服務將更值得被期待。」對於台灣金融生態圈的未來,王儷玲充滿信心和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