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登場就單挑特斯拉!電動皮卡Rivian是何方神聖、為何能吸引亞馬遜搶先訂購10萬輛?
初登場就單挑特斯拉!電動皮卡Rivian是何方神聖、為何能吸引亞馬遜搶先訂購10萬輛?

特斯拉(Tesla)電動車的競爭對手Rivian正舉兵進攻,世界首富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於2018年夏天,特地前往位於密西根州Rivian公司參觀,並對於Rivian即將推出的電動皮卡車和SUV表示高度讚賞。

不久後,亞馬遜向Rivian投下7億美元的融資,兩個月後,福斯汽車(Volkswagen)也接著投入5億美元的金額,接連被兩大車廠投資的高命中率,著實讓人好奇Rivian車款全貌。

但實際上,當時的Rivian還未賣出任何一台電動車。

延伸閱讀:解密2019年獨角獸報告:142家新創入榜,電動車黑馬強勢竄出

沉潛10年,一出手便實現電動車的越野夢

Rivian創辦人R.J.史卡連奇(RJ Scaringe)從麻省理工學院(MIT)畢業之後,於2009年創立Mainstream Motors,也就是後來的Ravian,從那之後的近十年,該公司一直都是處於隱身模式,直到2019年才揭開面紗。

RJ Scaringe
Rivian創辦人RJ Scaringe。
圖/ Twitter

Rivian推出的兩種車款R1T和R1S,都有著出色的性能,其中包含高達643公里的續航能力,號稱比目前生產線上任何車款都還要持久,加上絕佳的操控性和速度,從0加速到96公里只需要3秒鐘的時間。最吸引人的,則是他不同於特斯拉的越野能力,開著電動車馳騁在沙丘或荒野,將不再只是幻想。

R1T.JPG
Rivian的R1T
圖/ Rivian官網
R1S.JPG
Rivian的R1S
圖/ Rivian官網

目前,Rivian已開放接受1,000美元(約28,700元台幣)的預付訂金,並預計在2021年交付兩萬台車,預估將帶來14億美元的進帳。Rivian目前已有專屬的生產工廠,占地約24.1萬平方公尺,而專屬的生產中心,品質的控管也將相對穩定,這大大的領先對手特斯拉和尼古拉公司(Nikola)。

Rivian
Rivian生產工廠
圖/ 截圖自Twitter

創辦人愛車成癡,於金融風暴時期誕生的Rivian

史卡連奇從小就愛車成癡,18歲時就想創建一間汽車公司。史卡連奇的教授Dan Roos曾表示,當他聽到史卡連奇和他說要開汽車公司時,感覺就像是他要顛覆世界般瘋狂。不過Roos也認為,史卡連奇的決心超乎常人,再低的可能性,都無法阻止他追尋夢想。

史卡連奇在經濟蕭條之時創建Rivian,當時美國深陷金融風暴,通用汽車也宣布破產,但史卡連奇仍不顧一切地向親友借錢以籌備資金,他與父親也向銀行申請二次擔保,大力支持他的事業。另外史卡連奇也分別自Abdul Latif Jameel(阿拉伯投資集團)、日本住友商事株式會社和倫敦渣打銀行,額外募集4.5億美元,作為初期基本資金。

發展策略急轉彎,投入豪華多功能卡車的研發

關於史卡連奇為何會瞄準高端卡車市場,背後有個小故事。起初,Rivian開發的是電動跑車,研發將近兩年半,在某次團隊連續不眠不休工作四天後,史卡連奇宣布他要放棄這項產品。

「那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時刻,我們幾乎完成整輛車,史卡連奇卻說要改成研發其他產品。」Rivian現任資深內裝設計師Roman Mistiuk回憶道。

對於此事,史卡連奇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在我靈魂深處,我想不通世界上為何還需要我再創立一間成功的汽車公司,我們並沒有建構這個市場真正需要的東西。」這位年輕的創業家隨後大膽的改變發展策略,開始致力於研發豪華多功能卡車。

RJ Scaringe
Rivian創辦人RJ Scaringe
圖/ 截圖自Twitter

如今看來,史卡連奇當初的改變或許是正確的。美國市場研究機構Navigant Research的資深汽車研究員Sam Abuelsamid表示:「瞄準皮卡車和SUV市場非常明智,和市場上的主流中型轎車做出區別,這就是美國人想買的車!」

即便Rivian不像特斯拉那般受到關注,但Rivian在電動皮卡車的領域已遙遙領先對手,特斯拉和尼古拉等知名電動車大廠的皮卡車都還處於研發階段。截至2020年7月為止,Rivian已經募集到60億美元的資金,其中不乏富達投資和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等,前景光明。

延伸閱讀:抱著30億美元登場的Rivian,憑什麼與特斯拉角逐「電動車一哥」?

Rivian前景看好,亞馬遜搶先訂購10萬輛電動車

2019年,貝佐斯在一次受訪中表示,亞馬遜已經向Rivian訂購了10萬輛電動車以供送貨。這位當今電商霸主更直接預言,全美在2024年時,將會有超過十萬台Rivian電動車在路上奔馳。

「當貝佐斯不斷設定一些大膽的目標而成為報紙頭條時,R.J.史卡連奇則是耗費近十年的時間,一步步微調車輛設計,直到近趨完美。」《紐約時報》如此點評。

責任編輯:文潔琳、蕭閔云
資料來源:ForbesThe NewYork TimesCNBCThe Verge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