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緯創相中的iKala,如何攜製造大廠拚軟硬整合目標?
06

被緯創相中的iKala,如何攜製造大廠拚軟硬整合目標?

今年八月,iKala宣布完成由緯創資通領投的1,700萬美元B輪融資,針對緯創這次入股,程世嘉坦言雙方都將目光放在長遠的策略合作。

2012年,科技業巨頭們開始各據一方,Google、Apple、微軟、亞馬遜、Facebook的勢力逐漸成形,然而台灣因經歷2000年網路泡沫化的衝擊,網路業仍驚魂未定,軟體產業在資金缺乏、人才外流的情況下,幾乎被隔絕在世界局勢之外。

「其實我當初創業,就是想做一間跟Google一樣了不起的公司,」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Sega Cheng)坦言,台灣網路業在iKala創立的當年(2012)還是一片貧脊,尚未有獨角獸企業的概念,雖然因電商崛起,許多新世代創業者開始浮出檯面,但是距離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距離。

當年,離開Google工作的程世嘉並沒有馬上投入熟悉的AI領域,他坦言:「我在2005年進了史丹佛大學後開始做無人車研究,但實際投入創業時,我明確地知道AI落地到大眾生活還沒有發生。」因此,iKala成立之初先是專注於2C的線上影音、K歌與直播技術開發,直至2015年才因企業上雲需求浮現,而將業務延伸至AI場域。

程世嘉提到,雲端跟AI技術一直以來緊密相連,2015年之後,iKala看到人工智慧發展的契機,因此投入技術研發,歷經兩年的時間,才真正能進入到落地實踐與產業深化的階段,「大家都在拚這最後一哩路,」他認為,人工智慧是極端的產業,大多數的開發者必須花費99%的時間只為解決最後1%的問題,以無人車為例,十多年以來研究者潛心鑽研只為符合安全至上(safety-critical)原則,但「安全性」卻仍是無人車至今無法落地的關鍵。

因看見技術與產業界、社會生活的差距和藩籬,iKala於2017年確立企業使命:期待自己能扮演使人類與AI無縫接軌的角色

技術出生的「人本主義者」,程世嘉望透過創業打造「以人為本的AI產業」

針對「人類為什麼發展AI」這項提問,程世嘉認為,絕大數人對AI的想法皆能分為以下兩類:第一,取代人力;第二,增加人類的能力,而iKala更相信的是後者。

「雖然我是技術人出身,但我絕不是科技本位主義者,」科技既不是罪惡的源頭,亦非一切的解答,程世嘉呼籲,要更務實的去看待人工智慧的發展,畢竟沒有任何一項技術的發現或發明是為了消弭人類存在的價值。

程世嘉_iKala_愛卡拉互動媒體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_2020-09-24_賀大新攝影_6059_L
針對「人類為什麼發展 AI 」這項提問,程世嘉認為,絕大數人對 AI 的想法皆能分為以下兩類:第一,取代人力;第二,增加人類的能力,而 iKala 更相信的是後者。
圖/ 賀大新攝影

人本AI是iKala多年來堅持倡議的企業使命,技術「真實地」落地是程世嘉在乎的重要議題,有鑑於此, iKala選擇切入產業時,多半會從「人本」以及「AI如何為既有產業『賦能』」的角度切入

「我認為,目前AI最成功落地的場景有兩個:第一是社群網站、第二是廣告產業,」程世嘉解釋,社群媒體在短短的十年間幾乎掌握了所有網路使用者的眼球,傳統廣告行銷方法愈趨式微,通路端的獲客成本也日漸高漲,這使得精準行銷的重要性獲得重視。

當越來越多企業投入數據搜集與處理,這些消費軌跡與行為數據便能輕易的被運用於行銷與追蹤,因此AI切入行銷科技,遠比牽涉到從硬體端接收資訊的場景來得容易許多。

但這也使得競爭愈趨激烈,「行銷、廣告科技的發展已經到浮濫的地步了,」程世嘉提到,緊接而來的是網紅行銷的崛起,在iKala之前鮮少有人將網紅資訊量化、數據化,「即便到現在,大部分人談網紅行銷的時候,還是不曉得要給對方多少錢,」但對於廣告主來說,他們必須得透過網紅公開表現、粉絲反應等分析,來作為預算擬定跟選擇合作對象的依據。

近年來廣告投放載體的轉移,促使iKala開發KOL Radar AI網紅行銷解決方案專家,提供關鍵字比對網紅數據、最佳化網紅行銷成效的工具。

「大家都在等廣告的交叉點出現,」程世嘉預期,接下來,Google和Facebook也會發現傳統數位廣告版位已造成多數大眾反感,致使廣告效益降低、消費者點擊意願銳減,而廣告主的成本急遽攀升,「所以大家開始尋找更有效的渠道,網紅、對話式商務會是關鍵,」程世嘉指出,廣告界的典範轉移正在發生,預算分配結構也將會重組,而iKala將有機會掌握下一個區段的廣告行銷趨勢,將服務推及到全亞洲市場。

緯創投資入股,是硬體和開啟未來「軟硬整合」的策略合作

今年八月,iKala宣布完成由緯創領頭的1,700萬美元B輪融資,針對緯創這次入股,程世嘉坦言雙方都將目光放在長遠的策略合作,並提到:「我們和緯創的結合是著眼在軟硬整合。」

台灣軟、硬體產業一直以來都少有對話機會,過去幾十年,軟體工程師及創業者與長期於晶片大廠工作的工程師之間一直有明顯的隔閡,思維的迥異使得雙方鮮少合作,iKala期待透過此次策略性結盟開啟台灣軟、硬體人才之間的對話與配合,「軟硬整合講了十幾二十年,現在是最好的時機,」程世嘉認為,AI發展從雲端逐漸走到地端是指標性的改變,代表著AIoT設備將開始大舉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Sega Cheng)
硬體和電子製造業是台灣的底氣,也是獨一無二的優勢,軟硬整合應該開始,我們跟緯創結合的意義在這裡。

程世嘉表示,會說現在是軟硬整合最好的時機,有三點值得分享的因素:

首先,台灣硬體產業發展至今,毛利愈來愈低,使得大廠們正賣力尋找高毛利業務,此時自然而然地會把目光放在軟體產業上,當他們願意把資源共享出來,並且進行風險投資,這對軟體業者而言是件好事,也會是互相交流的契機。

第二,人才投入軟體產業的機會成本在近年來大幅降低,過去二十年來,台灣高階人才多被鎖在電子及晶片大廠,不太出來創業,但由於創業門檻變低,軟體與網路業相對而言毛利較高,以至於人才逐漸從大廠中解放出來,市場中的資金開始集中於這群人身上,帶有硬體思維的軟體創業家,很有可能是突破雙方藩籬的關鍵。

「最重要的是,AI技術的普及加大了軟硬整合發生的可能性,」程世嘉說,以往人們多半認為,軟體技術、資料庫技術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人工智慧發展至今,已形成非常開放的社群,任何一種AI技術皆能在論文發表後快速的擴散,不久之內便能出現相同技術、落地商轉的案例,技術透過開源社群愈加普及,使更多軟體技術應用可與硬體結合,發揮粽效。

程世嘉_iKala_愛卡拉互動媒體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_2020-09-24_賀大新攝影_6081_L
iKala 期待透過此次策略性結盟開啟台灣軟、硬體人才之間的對話與配合。
圖/ 賀大新攝影

以工業革命比喻AI普及化過程,程世嘉:希望世界有iKala,把痛苦降到最低

我覺得創業九年,我的視野只有更大,沒有變小,」程世嘉分享,剛開始創業時,他也曾悲觀地認為,台灣大概只剩下兩種東西:一是很貴的房子、二是便宜好吃的小吃,其餘剩下的全是痛苦,以及年輕人的掙扎與未來的不確定性。「當時是以非常台灣的角度去,我想改變台灣的產業和現狀,但現在不同了,開始有更大的目標,」程世嘉說,九年以來,iKala走向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路。

2017年決定進入東南亞市場,除了看準對話式商務發展的機會之外,程世嘉也認為東南亞在美國與中國眼中都是相對小的經濟體,因此絕大部分的公司都會選擇將亞洲總部設於新加坡,間接進入東南亞市場,但iKala想的是深入這些地區長久經營。

他表示,把台灣人留在家鄉做全世界的生意,跟過去硬體產業在全世界走跳時的策略是相同的,這些隱形冠軍可作為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上游,但卻缺乏品牌,「我們這一代人不同,我們能找到一個模式,帶著過去這些隱形英雄的優勢,以自有品牌搶攻全球市場,」程世嘉說。

談到AI技術的未來與人工智慧全面普及化後的世界,程世嘉很有自己一套見解,他認為,工業革命給了我們對於新技術進入人類生活的一大警示,「蒸汽技術剛出現時,工匠工作被取代導致大規模失業,那一代人既沒有活得足夠久看到人類繁榮的到來,也沒有享受技術所帶來的便利,這是進步所造成的必然過程,」從蒸汽革命到後來的電器化,人類花費將近三十年的時間才全面轉型成功,期間犧牲了不少人過去賴以為生的生存與生活模式,AI也將迎來這樣的過程。

「即便到了2020,AI技術已經很完整了,但距離全面融入人類社會還有很大的距離,」程世嘉相信,AI普及勢必會遇上與工業革命時相同的掙扎與痛苦,「但,我希望世界有了iKala這樣一間公司,把這樣的痛苦降到最低,價值放大到最大,而且所需時間可以縮短。」

責任編輯:蕭閔云

關鍵字: #人工智慧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