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的心頭痛?一台無人機害GoPro創辦人瀕臨破產,看他如何靠兩招起死回生
郭台銘的心頭痛?一台無人機害GoPro創辦人瀕臨破產,看他如何靠兩招起死回生
2020.11.20 | 3C生活

尼克.伍德曼(Nick Woodman)二十多年前,在為期五個月的衝浪之旅中,用橡皮筋把相機綁在手臂上,以紀錄衝浪時的身姿,而這個無心插柳的舉動,恰好成為GoPro誕生的起點。

然而,最耐人尋味之處還在後頭,GoPro在2012年時,雖曾強勢崛起,營收一度衝破五億美元,卻在2016年時,因銷售量趨於飽和,股價一度暴跌51.6%,公司面臨財務危機。

GoPro
圖/ shutterstock

採用DTC模式、分析顧客行為數據,挽救下跌市值

今年11月,情況卻出現峰迴路轉的變化,GoPro一改之前倚賴電商平台通路銷售模式,在累積足夠的品牌力之後,大膽採用DTC(Direct to Consumer)模式,成功挽回不斷下跌的市值。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GoPro利用數據蒐集平台ContentSquare建立蒐集數據,查看客戶的瀏覽活動,包含使用的瀏覽器、觀看頁面的時間以及確切放棄購買商品的時間點等,不斷修正平台功能,直接面對顧客,分析顧客行為數據,建立更加優良的購買體驗,維持客戶關係。

例如,該公司就發現,多次在購買交易中輸入電子郵件,顧客容易因過於繁瑣而終止交易。

此舉猶如GoPro的救命仙丹,在尼克的揮刀改革之下,今年第三季財報顯示,營收比去年同期增長高達113.9%,訂戶數到達501萬人次,增加65%。而股價也在近幾週暴漲至近三年來的最高點,轉虧為盈,大大超出華爾街的預期。

限編輯用_Gopro_Kobby Dagan_Shutterstock.jpg
圖/ Shutterstock

GoPro電子商務負責人Kathy Ando說:「透過亞馬遜平台的買賣,對我們來說只是一筆銷售;但是透過gopro.com的買賣,是一種關係的建立。」除了在官網銷售GoPro產品,官方也推出訂閱制服務,包括無上限影片雲端儲存空間,免費鏡頭更換服務,在齒輪底座及配件上可以享受5折優惠。

不過,未來是否能夠維持這股氣勢,還需要長期觀察。

一趟衝浪療癒之旅,成為GoPro誕生的關鍵

事實上,這並不是尼克第一次陷入奮戰,早在創辦GoPro之前,尼克曾創辦過兩間公司,最終都以失敗收場。對此尼克曾表示:「我認為自己丟失了投資者的資金,而那些投資者是如此相信我會成功……因此我開始質問自己,我的點子真的有那麼好嗎?」

尼克隨後陷入低潮,但他沒料到的是,那趟關鍵的衝浪療傷之旅,竟是他成功的轉捩點。在2002年創辦GoPro後,僅僅耗費十年的時間,GoPro顛覆傳統的產品,就在2013年達到市值22.5億美元的好成績。

2012年,郭台銘以兩億美元的價格,收購GoPro百分之8.88的股權,尼克的身價更是直衝13億美元。郭台銘說:「我第一次見到尼克時,我就知道他是一位非常有傑出的企業家,他有足夠的才能來獲得成功。」

面對競爭對手、社群媒體崛起,GoPro遭遇瓶頸

然而,尼克的挑戰卻還未結束。2016年,GoPro走向低谷,隨著競爭對手對產品的效仿和社群媒體的興起,市場需求漸趨疲軟,新產品HERO5 Black銷售數字慘烈。此外,尼克所開發的無人機,也為他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2016年推出的無人機Karma,在上市短短幾週之內,因設計不良,使無人機在飛行途中斷電消息頻傳,該公司不得不發出大規模的召回通知,無人機發展計畫宣告失敗。

雖然GoPro隨後祭出調降新產品和無人機的價格策略,但此舉也讓該公司付出8,000萬美元的代價,GoPro瀕臨破產。尼克不久後隨即宣告重整公司,並解雇260名員工,然而GoPro股價仍崩盤在5美元左右,市值也蒸發至9億美元。

延伸閱讀:曾被譽為極限運動攝影神器,GoPro接連裁員、傳求售,一路從巔峰跌落谷底

當時尼克在接受CNBC採訪時,曾表示他願意與更大的公司聯手擴大GoPro的規模。不過另一方面,雅虎財經評論家Ethan Wolff-Mann認為,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人們對於畫面的挑剔程度下降,讓運動相機產業從一開始便注定要失敗。

如今看來,尼克的成敗與否似乎還未有定論,他耗費10年的時間,使運動相機從35mm膠片相機轉變為高畫質的數位相機,並巧妙利用他高超的銷售才能,竭盡全力扶持公司成長。在GoPro剛成立時,尼克曾以原始購買價格的50倍,出售印尼進口的皮帶,以填補公司的初期資金缺口。

從最初的異軍突起攻勢,到近期的續命長存策略,GoPro多舛的命運都讓尼克逐一挺過,未來能否藉著DTC策略的成功,重新找尋GoPro的市場定位,一舉扭轉近四年來的劣勢,各界皆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文潔琳
資料來源:Market WatchDigidayPC MagazineForbesYahoo FinanceTechcrunch

關鍵字: #GoPro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雲端互動創辦人 Gary:「AI 不是從技術談起,而是從人開始」
雲端互動創辦人 Gary:「AI 不是從技術談起,而是從人開始」

大型語言模型崛起,一串 API 串接、一套介面設計,似乎就能宣稱導入 AI。然而,在炫目的技術浪潮下,真正能解決企業痛點、提升營運效率的應用卻屈指可數。

以 UX/UI 設計、軟體開發與 AI 應用為核心的全方位顧問公司雲端互動(Cloud Interactive),自 2010 年創立以來,創辦人蔡家音(Gary Chai)便堅持回歸科技應用本質——科技的價值不在技術堆疊,而在於「誰來用、怎麼用」。擁有矽谷 UI/UX 背景的他,早在 2020 年即組建 AI 團隊,堅持從「人」出發,以顧問角色協助企業釐清需求、設計場景、驗證可行性,走出 AI 轉型的務實路徑。

技術導向轉為人本設計,雲端互動只做有用的 AI

雲端互動創辦人 Gary Chai 出身矽谷設計領域,早年任職於知名瀏覽器公司 Netscape,累積了紮實的使用者體驗設計實務。2010 年,他與家人返台創立雲端互動,初期專注與美國客戶協作,逐步建立設計與開發能力;隨著實力深化,如今已能獨立承接設計、開發與維運等全流程專案。

談及創業初期,Gary 回憶:「十五年前,客製化需求非常多,市場上幾乎沒有現成模組可用,什麼都得從頭打造。」然而,隨著技術日趨成熟,如今各類 API、模組與 SaaS 工具已觸手可及。面對這樣的變化,雲端互動選擇將重心轉向整合與體驗優化,「因為技術已經不是問題,重點在於如何把不同技術整合成一個流暢、好用的體驗,這也是我們的專長。」

雲端互動
雲端互動創辦人 Gary 強調「不做炫技的 AI」,每一項應用都從終端使用者需求出發,確保技術落地具體可用、真正解決問題。
圖/ 數位時代

「現在很多企業想導入 AI,但其實內部 workflow 還沒準備好。數位基礎薄弱、歷史數據不足,是常見問題。必須先釐清需求和建立基礎結構,才能談真正的應用。」Gary 指出,在數位轉型過程中,許多企業容易陷入追逐技術與堆疊功能的迷思,導致應用場景模糊、效益不彰,甚至最終放棄使用。因此,雲端互動自創立以來,一直堅持從需求釐清出發,以設計思維為本,讓每一項技術部署都對應具體痛點。

一站式顧問模式,讓 AI 從概念走到部署

不止於技術開發,更從需求探索、資料治理、概念驗證(PoC)到系統部署與後續維運,全程陪伴企業走過每一個關鍵節點——雲端互動選擇以「一站式顧問」模式深耕市場。Gary 也分享實際客戶案例:

例如,全球指標性的採礦工程公司 FLSmidth,過去在挖礦過程中缺乏即時判讀機制,導致探勘效率低落、資源浪費嚴重。對此,雲端互動親自遠赴採礦現場,進行田野調查,理解終端使用者需求,並從有限的掃描數據出發,協助建立智慧預測系統,運用 AI 模型提升判斷精準度,同時設計出適應礦場環境的直覺操作介面,工人即使穿戴全副工裝、戴著手套,也能迅速操作,有效提升現場作業效率,以及減少設備停機與誤挖成本。

另一個案例,則是馬來西亞的知名度假集團。雲端互動協助企業導入影像辨識與 AI 偵測技術,實現 VIP 客戶身份辨別,並串接行銷系統,提升會員互動體驗,也為集團累積了更具價值的客戶數據資產。

而在廣告行銷領域,雲端互動則協助國際廣告代理商上奇廣告(Saatchi & Saatchi)開發整合 DMP(數據管理平台)與 CMP(廣告管理平台)的系統,讓廣告活動能依據 campaign 需求自動設定預算、投放至不同平台,並即時監測成效、優化投放策略,大幅提升廣告的曝光效率與精準度,解決過往流程繁瑣、管理效率低落的問題,讓創意與行銷得以同步加快。

AI 轉型怎麼開始?雲端互動助企業找解方

「未來,AI 將從流程自動化、決策智能化、客戶體驗深化、商業模式創新四大面向,重塑企業經營模式。」展望未來,Gary 拋出他的觀察。 從釋放人力的流程自動化,到深化客戶關係的超個人化服務,再到強化市場洞察與催生新型態營收來源,AI 的力量將滲透企業的每一個運作環節。然而,要真正迎向這樣的未來,關鍵不在於導入多少工具,而在於是否擁有完整的資料結構與靈活應用的能力。

雲端互動
從矽谷設計師到數位轉型領航者,雲端互動以人本視角重塑企業 AI 應用觀。
圖/ 數位時代

因此,在技術部署之前,雲端互動特別透過工作坊機制,協助企業團隊運用設計思維釐清需求、共創場景,為數據治理與應用打基礎,確保每一步導入都與真實需求對其。除此之外,Gary 也分享了近期開發的模組化 AI POC 平台,透過虛擬化部署,企業可以自行管理AI資料、測試並選用適合的 AI 大語言模型,並快速驗證應用成果。

「從奠定資料基礎與建立數據文化開始,才能迎向 AI 時代。」Gary 強調,未來能持續走在前端的企業,將是那些思考從人開始、懂得以資料為起點、靈活串接技術、並隨時優化流程與服務的組織;而雲端互動將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從需求釐清、資料治理到驗證落地,將持續扮演企業的策略型顧問夥伴,幫助企業對齊目標、走出正確路徑。讓 AI 成為推動企業成長的永續引擎,而非曇花一現的嘗試。

設計你的AI轉型之旅!立即了解雲端互動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