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上網就叫IoT?解析物聯網的定義跟發展趨勢
連上網就叫IoT?解析物聯網的定義跟發展趨勢

什麼才是「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至今仍眾說紛云,似乎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出區別。諸如市面上販售的物聯網裝置(手錶、手環、音箱、鎖頭等),聯網的本質與網路沒什麼差異,但何以被喚為物聯網裝置?著實讓大部分的人搞不清楚。

shutterstock_391287706_IoT.jpg
圖/ a-image via shutterstock

市場上對物聯網的說法也與時修正,從早先認為的聯網裝置就是物聯網,近年的修正普遍以為,物聯網不是聯網的「裝置」,而是聯網裝置的「服務」。但這也並非切合的說法,因為聯網的裝置或是服務,都是網路早已存在的東西,難道我們早已步入物聯網時代?後來有人改稱為「智聯網」,但聯網裝置朝向智慧服務發展,只是網路由智慧觀點著眼的說法,仍然還是網路的範疇中,總之與網路似乎仍牽扯不清。此外,物聯網的商機被認為如此巨大,但打著物聯網口號做佈局的業者,卻很少有賺到錢的;所以有人甚至認為,它是網路裡硬造出來的偽趨勢。

物聯網真正的市場在哪裡?

市場與應用通常相互對應,然而物聯網殺手級應用在哪裡,許多市場分析仍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有的把發展焦點放在消費性終端應用,但參考其市場預估的成長數字,尚遠不及智慧型手機的發展;這著實對看好物聯網潛力的人來說是澆了一盆冷水。另外也有人提出,物聯網是少量多樣的長尾市場;但長尾市場的本質是市場不大,需要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幾乎沒有殺手級應用,這樣的市場特性,讓人無法抱持太大期望。

物聯網還有一個常見的說法,預估感測器需求大量成長,以感測器運用在各種商品,蒐集客戶資料,因而形成數據服務的商機,實際上以感測器蒐集的數據,進行數值分析或控制的方法,這些都早已存在。然而從商品進行客戶資料蒐集延伸大數據,將產生揭露隱私的疑慮,故除了公共設施應用之外,大多難以找到符合商業應用的服務模式,它能具備多大的市場價值與商機,產業上仍然無法給出具體的典範。由上述分析當中可知,物聯網與網路大部分應用似乎參雜攪和,難以做出明確區隔,這也是根本的問題所在,自然找不到真正的物聯網市場。

延伸閱讀:引爆物聯網商機的最後一哩路

探究物聯網的真正意義

物聯網的應用場景早已存在於科幻電影中,當你沿著大廳走路時,前面的光會漸漸變強,身後的光會漸漸消失,音樂也會隨著你一起移動,1995年Bill Gates在《The Road Ahead》( 編按:台灣書名譯為《擁抱未來》 )書中,便預言智慧家庭終獲實現。而對於物聯網這個詞,國內外普遍公認的是Auto-ID公司Kevin Ashton所創,1999年他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最早提出物聯網的概念,而後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發佈的報告中,將其覆蓋範圍進行拓展,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

對於物聯網的解釋,近年大多普遍在「聯網」的字義上做文章,因而忽略「物」在應用場景的實質差異,以致於物聯網與網路難以做出區隔。實質上兩者應用場景的差異如下圖所示,過去的聯網著重於用戶與雲端資訊連結關係,當網路發展進入移動服務時代,服務型態開始著重在用戶與實體資訊關係,故需以人的所在方位為中心提供服務,因此聯網裝置需與實體場景產生關聯。我們以其服務型態的區別來說, 網路對應的是線上服務,物聯網則以網路架構對應線下服務 ,所以「物」所指向的就是「線下服務」,意指聯網對應到實體世界的延伸,這是體現周遭實體物件、裝置、設施等各類項目,對於每個人所能提供的服務價值。

物聯網
圖/ 黃柏堯提供

OMO發展趨勢與市場

以上的論述讓我們了解,物聯網的「物」不是聯網「物件」,而是聯網的「線下服務」或「線下資訊」。物聯網與網路的差異在於,網路僅將資訊引導至線上,物聯網則是將資訊達成線下、線上融合,物聯網商機形成的過程如下圖所示,實際上是 線下、線上虛實融合OMO,Offline-Merge-Online )的發展趨勢。如果將此發展擴大到更高的視野,OMO延伸的服務市場,可以區分為物聯網大數據、新零售行銷模式、以及實體搜尋引擎服務,這些服務著眼的商機範圍,都是鎖定在線下服務市場。

物聯網
圖/ 黃柏堯提供

物聯網、新零售、以及實體搜尋引擎來自不同發展面向,共同匯集於線下、線上融合的趨勢之中,然而這三者的服務特性有何關聯與差異?我們以資訊共享級別做進一步說明,如下表所示,依據資訊可收集與可傳播特性,將資訊共享級別之高低依序分為A、B、C、D四級。一般而言,資訊共享級別越高則受眾越多,相應服務資訊的商業價值越高。

對於新零售行銷模式而言,需要發展在完全共享的資訊體系,才能促進市場的最大繁榮,所以資訊共享等級需立基於A;對於實體搜尋引擎服務來說,其目標是達成資訊收集的最大完整性,所以資訊共享等級可以涵蓋A–C,但需要注意的是,非完全共享的資訊需有資安機制,才能保障用戶隱私權益;對於物聯網大數據服務,資訊共享等級可以涵蓋A–D,若是資訊共享級別較低,其數據大多不在延伸大數據價值,而是著重在應用的控制與管理效益。

物聯網
圖/ 黃柏堯提供

OMO發展趨勢的三大服務,皆需在共享經濟的前提下,才能發揮服務的最大價值與最大商機,相對於過去的線下商務是被動等待顧客,商機大多是依據人流狀態決定,OMO趨勢則將線下食、衣、住、行資訊引導到線上進行,實現線下、線上的資訊與流量融合效應,雲端B2C、C2C、O2O等行銷模式,因此提升為OMO新零售模式,造就實體店商品擁有雲端搜尋效能,雲端店商品具有實體店面交商機,進而運用實體搜尋以及大數據服務,締造線下更高效能的客戶服務與媒合機制,創造未來供需之間更直接便利的管道。

延伸閱讀:站穩大陸連鎖咖啡第一品牌後,瑞幸要靠什麼技術進攻無人零售市場?

OMO發展趨勢的市場規模以中國大陸為例,根據市場研究機構易觀智庫估算,2019年中國線下市場,佔據社會消費零售總額80%市場,是線上消費零售總額的四倍,規模達到大約30兆元人民幣,此將是中國線下導入線上的潛在商機,而全球線下市場的潛在商機可達16兆美元。所以OMO商機可謂十分龐大,雖然潛在商機並不等於OMO服務的交易產值,但指標意義在於等同的市場覆蓋範圍。

OMO發展的最後一哩路

綜觀目前線下、線上融合的搜尋方式,普遍以App做為線下搜尋應用(例如,Uber、Foodpanda、Mobike等),但主流App採用資料串接架構,實際上是一種封閉系統,難以如同開放性的Web系統,發展跨應用跨服務的整合入口;加上用戶安裝App數量有限且高度重疊,致使大部分App在用戶端沒有市場,因此根據數據統計,排名前十的App囊括85%以上流量,而且高達90%以上的殭屍App(Zombie Apps,又稱蚊子App),形成軟體資源的嚴重浪費。

審視OMO在行動服務時代的發展瓶頸,App應用將服務資訊各自導入自家的系統,形成各方服務體系互不相連的藩籬,許多推出的方案往往形成新的資訊孤島,App殭屍化延伸的負面效應,致使資訊共享生態系,面臨無法創造最大繁榮的瓶頸,並且投入的應用服務因此受到抑制,例如公司官網便不會以App做為應用,因為可以預見資訊流通問題,App若要擴增能見度,通常需要耗費極大的推廣資源。

分析突破資訊流通問題的解決方法,問題癥結其實不在App應用,而是如何將各別的封閉資訊系統,轉而成為開放資訊並統合,才能讓用戶更加簡單便利地找到服務在哪裡,所以真正能突破OMO最後一哩路的發展,在於一個可以跨應用跨服務的線下搜尋入口,才能適時適地適人傳遞服務給需要的人,進而創建完整價值的資訊流、服務流以及大數據服務。

市面上雖已發展跨應用整合的線下搜尋入口,例如微信小程式、Amazon智慧語音服務,Google地圖等系統,但這些方案統合線下移動服務的方法,幾乎著眼於串接App資訊系統,對照搜尋引擎技術的發展佈局,似乎仍然欠缺完善架構與發展機制,因為這些服務源頭並非來自開放的Web資訊,而是意圖將主流的App封閉資訊導入自家的系統,在山頭林立且互搶App資源的情況下,未來能統合成為線下搜尋入口的機會不大。

解決OMO發展瓶頸的方向

面對萬物聯網時代的來臨,聯網的各種服務尚未支援統合的服務搜尋系統,想要達成服務到任何需要的人身上,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這就是物聯網服務無法全面擴展的原因,倘若這個情況發生在過去的網路,就好比服務資訊沒有搜尋引擎支援,可以想像這樣的服務效能,在網路場景也是難以蓬勃發展;所以若要突破App資訊流通的瓶頸,達到線下資訊開放共享的最大服務價值,最終需要倚重一個實體(線下/物聯網)搜尋引擎做為推手。

實體搜尋引擎既是如此重要,尚未發展成形又是什麼原因? 歸結根源於行動服務市場爆發以來,App成為了手機用戶的核心應用,線下應用自此幾乎採用App方案,市場多年沿襲於App使用,並無覺知問題的解決方向,所以 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至今仍未制定Web的線下應用規範,以致全球開發者無法著力於Web線下應用開發,實體搜尋引擎也無法實現自動化資訊匯集機制。Web方案對於線下應用發展之所以重要,在於它不僅可以轉化為實體化的Location Web,也解決了物聯網互通互連的問題,並形成有利於實體搜尋引擎發展的環境。眼下缺乏Web線下應用規範制定經驗,且要達到加速填補規範缺口,業者可以鎖定在相關的專業單位進行合作。

社群行銷的下一步.jpg
圖/ ShutterStock

結論

線下、線上虛實融合的趨勢,匯集了三大主流服務的發展方向,正是這個時代可遇不可求的機遇,線下、線上邊界自此消失,行銷模式得以提升為OMO新零售模式,聯網的萬物得以取得大數據藍海商機,在「萬物聯網,搜尋萬物」的服務機制下,線下資訊搜尋、新零售業務、以及大數據服務的關鍵樞紐,實質的服務統合機制便是「實體搜尋引擎」,它將擴大雲端搜尋引擎的影響成為未來的主流應用,不僅接管用戶的生活服務,也接管實體世界的廣告與客戶業務,未來商店將不再需要招牌廣告,街頭的樣貌與生活方式將因此改變,社會中的各層面資訊效能也隨之提升,進而達到「人盡其用,貨暢其流」目標,這就是OMO服務趨勢對於人們生活的巨大影響。

最後總結回到物聯網議題,現今「智慧」當道的時代,物聯網業者提供的智慧服務系統,服務資訊難以達成開放式的分享與整合機制,反而在網路的網路下互築城牆,無法真正符合共享經濟的價值所在,也無法真正獲得物聯網的市場商機。在物聯網發展的道路中,筆者希望引領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物聯網,什麼才是物聯網真正的機會,如果在這波的發展趨勢中迷航,契機過去就不會再重來;也藉由本文對物聯網的發展分析,希望可以針對想抓住物聯網機會的業者,引導發展與投資到正確的方向,並創造未來的巨大發展機會。

責任編輯:文潔琳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物聯網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