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網銀議題今年在台灣、香港以及新加坡都被炒得火熱。受到疫情干擾,新加坡延後了執照發放的進度,終於在上周趕上台港,發出兩張數位銀行執照,以及兩張企業數位銀行執照,預計最快在2022年開始對外營運。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以下簡稱:MAS)將金融產業數位化,視為國家長期發展重要目標,除了這次發放的執照,未來也會持續審查符合資格的申請者,開放更多的執照。
四張純網銀執照,螞蟻集團、蝦皮母公司都入選
新加坡雖然是一個小型的城市國家,但發展度高,金融市場仍有進一步開發的潛力。根據日前Google、淡馬錫控股、貝恩策略顧問3家公司提出的一份聯合研究顯示,新加坡38%民眾未能充分享有金融服務,並有2%人口被拒於銀行大門之外,這塊「金融小白」市場,就是純網銀業者可以著力的商機。
MAS表示,一共收到了21家業者申請純網銀執照,原本預計發出2張純網銀執照、3張企業數位銀行執照,經過嚴格的審查後,於上周核發四張執照。
Grab+Singtel(新加坡電訊)、蝦皮母公司Sea Ltd兩家公司拿到「數位銀行」(Digital Banks)執照,概念上跟台灣的純網銀相同,能經營的業務範圍跟一般銀行一樣(如:存款、發信用卡),只差在不能設立實體分行。
特別的是,MAS同時還發出了兩張「企業數位銀行」(Digital W-holesale Bank, DWB),分別由螞蟻集團、中港合資的綠地金融(Greenland Holdings)拿下,這兩家銀行會以服務中小型企業金融為主,同樣不會設立實體分行。
MAS表示,這四家取得執照的銀行,在通過審查以及相關監管條件需求後,預計最快在2022年開始對外營運。
星國地狹,純網銀執照會影響本土銀行嗎?
新加坡對於數位銀行執照要求非常嚴格,除了必須接受新加坡在地金融控管,實收資本額也需要有15億星元(11.3億美元)才行。
新加坡一直以來在「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都有領先的進度,《路透社》在報導中指出,像是星展銀行、大華銀行、華僑銀行這些本土的大銀行,過去幾年已經投入很多資源在金融科技上,就算數位銀行相繼成立,受到的影響也不會太大。
無論是台灣、英國、香港或是新加坡,政府開放純網銀、數位銀行執照,就是希望透過新的參與者,刺激產業產生更多創新思維與做法,同時也符合現在數位化、行動化的國際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其中一張「企業數位銀行」執照由中國的螞蟻集團拿下,不久前,螞蟻集團才因為中國監管規範收緊,導致原訂的IPO計畫暫緩。《彭博社》報導中指出,即便面臨IPO失敗,但不可否認的是,螞蟻集團在數位金融領域,仍有它獨特的經驗,未來是否能在新加坡複製過網的成功經驗,值得觀察。
在官方聲明中,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孟文能(Ravi Menon)也期許,這四家取得執照的業者,可以替過去未能被傳統金融體系服務到的個人、企業,提供更完善的金融服務。
亞洲瘋純網銀,台灣進度如何?
「純網銀、數位銀行」,是今年在亞洲相當熱門的關鍵字,其中又以香港金管局HKMA速度最快,早早就核發經營執照,目前已經有超過四家業者,開始投入營運。
至於台灣,去年七月金管會已經發出三張執照,分別由樂天國際商銀、連線銀行(LINE Bank)、將來銀行等三家業者取得,原本預計在今年第三季會有業者開始營運,但時間卻一再延宕。
除了疫情因素,是因為近期包括南山人壽、北富銀等金融業者,都發生系統不穩定的狀況,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日前曾表示,金融機構開業必須「慎始」,由此可見主管機管的審慎態度。
目前最新進展,三家業者都陸續向金管會申請營業執照,過去一段時間也都針對個別業者進行查核,要求業者改善缺失,黃天牧表示,年底前至少會有一家業者展開內部試營運,正式對外營運的時間,勢必要等到明年了。
參考資料:Bloomberg、Reuters、Techcr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