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李海珍創立LINE以來,LINE已經成為全球42個國家免費應用程式類別下載量的第一名。
在過去的幾年間,LINE無疑地成為了臺灣最受歡迎的通訊軟體,簡便的使用方式和超人氣的貼圖策略,都是讓LINE成功打開市場的關鍵,甚至逐漸取代傳統的電話通訊。
LINE的母公司Naver,讓韓國擺脫Google的統治
LINE的創辦人李海珍,畢業於韓國的首爾大學,一畢業時便進入韓國知名的三星集團工作,爾後輾轉進到NHN(Next Human Network)集團任職。2013年,NHN切割成兩間公司,分別為NHN Entertainment和Naver,李海珍則成為Naver的創辦人,以及子公司LINE的負責人。
最初的Naver是以網路搜尋引擎起家,即知名的Naver.com。該網站不僅是韓國人最常使用的搜尋引擎,也促使韓國成為全球少數沒有被Google搜尋引擎所統治的國家。Naver更在2020年被《財星》雜誌評選為「未來50強」的公司。
根據《財星》表示:「Naver不僅是韓國最大搜尋引擎的營運者,更在近期專注於正在快速發展的領域,例如金融科技、雲端和網頁漫畫(webtoon)等,並達到單季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24%的成績。」
誕生於福島核災,LINE成為聯繫親人的橋樑
而作為Naver子公司的LINE,則是在日本311大地震及福島核災後的產物。NHN日本市場策略官Jun Masuade受訪表示:「當初開發LINE的原因,是由於災後人們難以利用行動裝置進行通話或發送電子郵件,通訊變得十分困難,人們無法確認親人是否平安,進而讓LINE的誕生。」
科技與人性始終緊緊相依,當時日本人曾一度轉向使用Twitter發布訊息,但社群平台卻又成為假訊息的溫床,進而造成混亂。LINE滿足了使用者的所有需求,成為高效率的私人通訊應用程式。
可愛貼圖的策略,擄獲無數LINE用戶的心
不過在LINE剛推出時,並未受到特別的矚目,在推出後的四個月才得到首批200萬用戶。然而,在2011年10月推出貼圖功能後,短短兩天的時間,LINE就暴增了100萬名使用者。貼圖策略的成功,與日本存在已久的「可愛」文化有著必然的關聯。
推出不到四年的時間,LINE就已累積至5.6億的註冊人次,主要來自於日本、臺灣和泰國。營收則達到6.56億美元的好成績。
「個人感」或許是LINE夾雜在眾科技巨頭間,最有利的武器。 雖然市面上已經有Facebook的Messenger、WhtasApp和WeChat等競爭對手,但不斷推陳出新的精緻貼圖產品、行動支付、單人或多人共玩的小遊戲,以及效果不同於大型社群媒體的官方帳號,都讓LINE在世界通訊的戰爭中,華麗地攻下亞洲區數座城池。
打破韓國的性別天花板,由女性出任執行長
2016年李海珍率領LINE在紐約上市,使該公司的市值在創立五年間就來到87億美元,為母公司Naver帶來大筆進帳。
而Naver也在2017年投下一顆震撼彈,元老級創辦人李海珍宣佈退居幕後,交棒給韓聖淑出任執行長。在重男輕女的韓國社會,此舉為韓國的科技業女性樹立起新的標竿。
韓聖淑表示:「男人與女人看待與處理問題的方式截然不同,正因如此,也會有不一樣的用戶模式。而一間公司能否廣泛地理解兩者之間的不同,這點至關重要。」如今一舉打破性別天花板的Naver,未來又會在世界通訊軟體的大戰中如何出招,著實令人好奇。
責任編輯:文潔琳
資料來源:EN24 News、Fast Company、Tech Crunch、Loper Online、Forb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