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掀「離婚」潮!英特爾面臨AMD崛起、迫與蘋果分手,為何連微軟也移情別戀?
半導體掀「離婚」潮!英特爾面臨AMD崛起、迫與蘋果分手,為何連微軟也移情別戀?

全球離婚率攀升,而這股風潮,好像也吹到了太平洋對岸的半導體產業,晶圓行業似乎也感受到離婚冷靜期的壓力,紛紛趕在2020年宣布離婚。而離婚最大的苦主,非Intel莫屬。

面對AMD勢不可擋的崛起、蘋果自研晶片M1大放異彩、ARM在PC市場鋒芒畢露,而曾經情比金堅的微軟移情ARM,再加上7nm製程的難產,Intel在風雲突變的2020年裡,內外交困。

AMD鹹魚翻身,令Intel措手不及

這幾年,半導體行業最大的事件莫過於的AMD崛起了。

AMD ryzen
圖/ Unsplash

AMD和Intel的創辦人都來自於快捷半導體,不過AMD的創辦人Jerry Sanders出身銷售,Intel的創辦人Gordon Moore則是技術匠人,這也造就了兩家日後在市場上的遭遇:AMD的處理器長期都是高分低能的代表,在性能或其他方面都被Intel碾壓。

無論AMD在行銷上有多厲害,Intel Core處理器中最低階——Intel Core i3的實際體驗就可以打敗AMD所有的處理器。

作為Intel在傳統PC市場中,最大或唯一的競爭對手,AMD長久以來都在Intel的陰影下苟延殘喘。在2016年的低谷期,AMD的市占率已降至20%以下,且這些市占率的來源幾乎是低階處理器。常年處於虧損狀態的AMD能夠活著,Intel對反壟斷調查的恐懼功不可沒。

然而這一切,都在某個人的到來後發生了變化。

AMD 蘇姿丰
圖/ 螢幕截圖

2014年末,蘇姿丰在AMD的改組中,成為其歷史上首位女性CEO。蘇姿丰是麻省理工的電機工程博士,是位典型的由技術出身的領導人,她具有極強的領導和談判能力,被稱作是科技界中難能可貴的CEO最佳人選之一。

蘇姿丰掌權之後,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2017年2月,以Zen架構開發的處理器Ryzen問世,性能飆升40%,業界一片譁然。同年,AMD全年收入為53.3億美元,較去年增長了25%,年凈利潤為4,300萬美元,開始扭虧為盈。

去年2月,AMD發佈Ryzen 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64核128執行緒的性能怪獸在問世後,奪得桌機CPU榜首,碾壓Intel W-3175X處理器,成為影片渲染和3D建模等領域的不二之選。

面對AMD的攻勢,Intel終於有了動作,在4月底發佈第十代Core處理器,擠出一大管牙膏後,Intel透過降價等策略勉強保住了顏面。

INTEL CORE 11
圖/ INTEL

但好景不長,AMD於十月初發佈了包括Ryzen 9-5950X在內的四款處理器(5950X、5900X、5800X、5600X)。此次新品,直接指向Intel表現強勢的遊戲性能,宣稱採用了Zen 3架構的Ryzen 5000系列將會是「世界上最佳的遊戲處理器」,殺得Intel措手不及。

與性能一起飆升的,還有AMD的市占率和股價。根據報告顯示,在Intel處理器有著巨大的市場存量下,AMD已經佔據22.4%的市占率,較前期增長4.1%,比去年同期增長6.3%,而AMD的股價也來到了最高點。

AMD的翻身,是採用Foundry(代工廠)模式的成功。

  • Foundry模式主要的特點如下:每個廠商只負責製造、封裝或測試的某項環節,這種精細分工的模式,順應了半導體明確的國際分工潮流。

在代工廠模式下,晶圓設計廠商會説明代工廠在工藝方面進行修正、以滿足自身製造晶片的要求,而代工廠自身專注於製造工藝的改進,不用涉足晶圓設計的方面。以台積電為例,在7nm、5nm和3nm製程的領先,受益於整個業界,是由整個半導體行業技術的累積堆砌而成的。將晶片的生產交給台積電等代工廠,AMD能專注在產品研發、設計等工作上,這也是他們能打敗Intel的關鍵。

而Intel依舊覺得擁有自己的晶圓廠才是真男人,採用的仍然是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模式。

  • IDC模式的特點如下:集晶片設計、製造、封裝和測試等多項產業鏈環節於一身。好處是不太受上游的約束,如今年在AMD和Nvidia晶片長期缺貨的狀態下,Intel依舊有充足的產能可以供應市場。

但問題也很明顯:一旦在某些工藝方面出現問題,就會讓自家的產業鏈陷入困境,英特爾近年來會被壓制有很大程度的原因便是如此,自家技術的發展幾乎是與整個行業抗衡。

在先進製程方面,Intel的14nm、14nm+和14nm++打磨了整整五年。在10nm工藝的節點上,Intel沒有選擇EUV,而繼續使用ArF DUV。雖然擁有先發優勢,但10nm技術直到2019年才問世,足足遲到3年,良品率不高和接踵而至的技術難題,導致Intel在CPU製程上處於劣勢。

在管理層宣佈下一代7nm製程難產後,Intel股價暴跌。Intel在先進製程的難題將會持續下去,而它的競爭對手AMD則會託付台積電的代工優勢,繼續搶攻市占率。

台積電
圖/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擁台積7奈米助攻!AMD搶吃英特爾CPU市場,這一仗打得如何?

去年7月份,英特爾宣佈尋求代工。根據相關消息,Intel已預訂台積電今年18萬片的6nm晶片產能,這意味著Intel從IDM到Foundry模式的轉變,和眾多晶片設計廠商一樣,要受到台積電的產能箝制。

貌合神離的Apple與Intel分手

與蘋果分手,或許不是讓Intel最受傷的,卻肯定是最掛不住面子的。

對於蘋果和Intel的離婚,許多分析師評論,蘋果長久以來對Intel處理器的高功耗和過熱感到相當不滿,MacBook需要一款高性能和續航性強的晶片。

而另一方面,iPhone的成功得益於A系列晶片和iOS軟硬體結合的獨特優勢,蘋果能夠根據自己的願景來設計和製造晶片。如今,蘋果在Mac電腦上複製了這項成功。

在WWDC 2020上,蘋果展示出搭載了A13晶片(採用ARM構架)的Mac電腦,它可以流暢地運行如Word、Photoshop 2020等軟體。同時也宣佈,將在兩年內完成Mac晶片並向ARM轉移,蘋果給了Intel為期兩年的離婚冷靜期。

Apple_new-m1-chip-graphic_11102020_big.large_2x.jp
圖/ Apple (台灣)

延伸閱讀:蘋果M1晶片登場後⋯⋯為何說英特爾不能再「擠牙膏」了?

2020年11月,蘋果正式發佈第一款用於MacBook的自研晶片M1。如果說搭載A13晶片的Mac讓人驚豔,那M1晶片的發佈則令Intel膽寒。

相較於Intel的傳統CPU,蘋果在M1上採用全新的構架——包含CPU、GPU、記憶體、匯流排等在內所構成的整體計算機元件,也就是在手機處理器中採用的單片系統(即SoC)。蘋果還添加專用晶片來完成一些特定任務,與常規的CPU相比,專用晶片在處理速度和功耗上都更具優勢,且支援單獨訂製。

而採用ARM構架的M1在性能上也沒有讓人失望。根據蘋果官方的數據,相較於前代搭載Intel CPU的產品,M1晶片的CPU性能提升3.5倍,GPU性能提升5倍,都有著碾壓級的表現。高性能並沒有帶來高功耗,M1晶片的效能功耗比相較於前代提升了3倍,MacBook Air的續航達到了15小時,MacBook Pro的續航甚至達到17小時。

蘋果在全球PC市場的市占率並不高,只有8%,而根據相關人士的透露,新款Mac發佈後,其增加速度也只有個位數,依照蘋果一貫的作風,M1晶片也不會對外銷售。這樣看來,和蘋果「離婚」對Intel的打擊似乎沒有想像中的這麼大。

也許和蘋果離婚並不可怕,可怕的卻是蘋果帶來的示範效果。

蘋果掀起可怕的示範效果

第一個是構建ARM生態來提升傳統PC的競爭力。

以往,若要針對不同的架構進行程式設計,同一個程式往往需要開發多個平台來進行維護,如IOS、Mac OS、Android和Windows等等,給開發者在相容性上有極大的壓力。而採用ARM構架的處理器可以讓自家產品打通各個平台,試想一下,你不需要任何模擬器就可以在MacBook上使用幾乎所有的iPhone程式和遊戲。而對開發者來說,同款程式在iPhone、iPad和MacBook上只需要進行簡單的相容,大大減輕了開發和維護的壓力,生態的串連也讓MacBook更具競爭力。

另一個示範效果,則來自於產品設計。

長久以來,戴爾、聯想、惠普等下游廠商,都需要看Intel的臉色行事,只有在Intel發佈新款處理器後,他們才能拿出具有競爭力的新品,而在各家廠商使用同款處理器的情況下,晶片能創造的競爭力也很有限。然而,在產能緊張的情況下,等待他們的就是長期性缺貨。

apple arm mac.JPG
圖/ YouTube Via Apple

以搭載M1晶片的新款MacBook Air,和表現亮眼的戴爾XPS 13為例:兩者價格相似,從圖中可以看出,MacBook Air不需要風扇散熱,變得更安靜、更輕、更省電,在寸土寸金的筆電中,節省了大量的空間;而採用Intel處理器的XPS則需要兩個風扇進行散熱,在續航上也與MacBook Air有較大的差距。

蘋果Mac越發強勁的性能與續航,恐怕會直接威脅到戴爾、聯想、華碩和惠普等在中高端筆電領域裡的地位。新款MacBook Air的價格下探到30,900元,若使用教育優惠後,甚至只需要27,800元。戴爾等廠商自然不會坐以待斃,而在行動裝置裡的Intel處理器短期內很難有較大的改善,這些廠商們會不會移情別戀ARM?

先前錯失了行動通訊市場,如今再失去筆電市場,對Intel來說恐怕是難以接受的。

WIntel聯盟恐將垮台,ARM成未來關鍵

X86構架和ARM構架,仍未確定誰會是未來的趨勢,但ARM在佔領了智慧型手機的市占率後,向PC市場發起的衝擊,紮實地給Intel帶來威脅。

在智慧型手機領域,ARM已經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了,當年Intel拒絕蘋果、錯失了行動市場後,再也沒有補救的機會。

apple m1 processor
圖/ YouTube via Apple

但長久以來,相較於X86架構的晶片,ARM晶片的處理器在功耗上佔有絕對優勢,能夠以低功率來運行,但在性能上卻也處於絕對劣勢。不過,隨著蘋果M1晶片的出現似乎結束了這段歷史,讓ARM構架的晶片也可以擁有強勁的性能。

在晶片整體的計算能力也已經改頭換面,世界上最大的計算能力架構變成ARM平台,基於ARM指令的處理器總運算能力的輸出達到全球82%,整個過程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 "

ARM的多數晶片採用大小核心設計。以高通的Snapdragon 888為例,其採用1 x 2.84GHz(Cortex X1核心)+3 x 2.4GHz(Cortex A78)+4 x 1.8GHz(Cortex A55)的構架。大核心性能高、功耗高,能在高強度的工作下運行;小核心性能弱但功耗低,可以在待機等低功耗的模式下運行。這種模式是專為行動平台設計的,可以達到功耗和性能上的平衡。

在2018年台北電腦展上,高通發佈了用於筆電的驍龍850處理器,華為、聯想和三星等OEM廠商都推出了搭載驍龍850的筆記型電腦,且均取得了不錯的反響。

ARM採用IP授權模式,晶片設計廠商可以根據自身需求來購買適合的構架,在進行改造和優化後,交由晶片代工廠來生產——這在半導體分工愈加鮮明的現今,存在著很大的可能性,像蘋果這樣的廠商可能會越來越多,例如微軟。

Microsoft
圖/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微軟也要自製晶片!傳將為Azure伺服器、Surface系列產品打造Arm架構處理器

微軟和Intel,這對情比金堅的戀人恐怕也要分手了。WIntel曾經是PC市場最堅固的聯盟,而這個聯盟卻可能面臨垮塌。

根據報導,微軟正在為伺服器設計自己的ARM處理器,未來還可能發佈搭載該處理器的Surface裝置。如果失去微軟,Intel也將失去在X86構架上長年來的絕對領先權。

對Intel來說,如今崛起的AMD不斷攪局、與Apple徹底分居,再加上曾經攜手的微軟正向ARM拋媚眼,英特爾像是一個彷徨的中年人,眼看著自己和世界脫節卻無能為力。

責任編輯:文潔琳、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鈦媒體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