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有「Top 10 employees(前10位員工)」的概念。當創投要去投資一家新創公司,除了創辦人之外,他們也會看你前10位員工找到什麼樣的人。
這非常重要,因為這10個人放棄了職涯機會,來「投資」這位創辦人,所以看前10名員工,就等於在看這個創辦人,準確率相當高。
但創業家在招募人才時,台灣與矽谷有相當大的不同。
如果沒有把握找到人才加入,你為什麼要創業?
會有這樣的原因,主要還是矽谷的創業環境很成熟,新創公司被併購(M&A)出場已經是常態了,大企業也常常為了招攬人才進行人才併購。
矽谷模式中,創辦人與團隊是彼此分工的,可能會有技術能力超強,但沒有溝通能力的夥伴,或是業務能力超群,但離產品很遠的夥伴。你只要有一個很好的想法,人才就看到機會聚集過來,一起把公司做大。大家都想成為成功新創公司的前10名員工,他們也很拚命,因為努力的是一個夢想,被併購後的報酬與credit都相當高。
台灣新創公司則很少被併購出場,所以「前10位員工」的概念也不強。甚至讓有些創業家覺得找不到人才,這時候應該反而要問自己:「為什麼要創業?」如果沒有把握找到人才加入,我是不敢創業的,因為未來所有面臨的挑戰,都需要人才來解決。
大部分的人不會這樣想,認為找到錢、找到商業模式才是最重要的。但應該要反過來,找到人,才是開始,人可以讓商業模式改變、人也可以讓找錢變得更快,說服最棒的人加入,就成功一半了。
成功創業家的特質:發現問題,積極找尋頂尖專家諮詢
不只是找人,當公司順利找到人,不斷成長,任何一個創業家都應該要準備好變成一個管理者。
我觀察到,大部分台灣創業家在變成管理者的過程不太成熟,是因為很多人都缺乏職場經驗。數位的典範轉移創造了許多機會,讓校園裡擁有技術的學生可以創業,講真的,如果技術賣得掉,你也不用管理。很不幸的,大多數最終都要想辦法追求獲利。創業家第一個挑戰就是要變成業務,再下來的挑戰就是:有一群人要管。
管理1個人、10個人、100個人、1,000個人的能力都截然不同,管理越多人,就越需要領導力。我剛加入Google的時候學會一個概念:一個優秀的團隊不適合強調管理,更需要領導力。領導力也代表了團隊的信賴跟尊重。
問題來了,如何有領導力?領導力真的比較難用學的,需要具備一些個人特質。當然商學院、管理學院有在教領導能力,對專業經理人來說,可能是必備的學習過程。但對一個創業家來說,世界是不等你學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公司已經倒了。
因此,身上有不足(欠缺)的能力,最快的辦法就是從別人身上拿。
以領導能力來說,不能被動等人來教,創業家要主動去尋找資源。先是在團隊裡學習,再向外找人學。成功的創業家都有個特質,在很早期就到處找各領域最頂尖的人聊天、求教、徵詢意見,這也代表他們很清楚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在不同時期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有趣的是,頂尖的企業家或專家都知道人才難尋,所以若他願意幫你,就代表在他心中,你是有未來的。就如同詹宏志先生創業初期,最常請益的對象就是施振榮先生,這也意味施先生很早就看好他的潛力。
所以常常四處碰壁的創業家,可能需要想一下自己是否準備好到舞台上了。想想看,只是尋求一些意見,別人都不願意幫你,(募資)要怎麼拿到別人口袋裡的錢呢?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