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沒人要看電視了嗎?行動裝置崛起,看曾經的螢幕霸主如何奪回視線
真的沒人要看電視了嗎?行動裝置崛起,看曾經的螢幕霸主如何奪回視線

電視,是一個在當代家庭中位置所占微妙的設備。曾幾何時,一台擁有巨大螢幕的電視、雍容的電視櫃和茶几,再配上一排沙發,幾乎變成每個客廳的標配,也代表著家庭娛樂的中心。

但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興起,現代人更願意把時間花在小螢幕上,窩在棉被裡或懶人沙發上一整天,逐漸找不到打開電視機的理由。

電視
圖/ 愛范兒

傳統電視正漸漸被現代家庭拋棄,為什麼?最根本的原因, 是我們已經不再擁有電視這一塊「螢幕」

電視為何被孤立?

1926年,英國工程師約翰.貝爾德成功地運用光電裝置,將運動圖像以電信號發射出去。而在隔壁房間裡,人們紛紛圍在一塊玻璃螢幕的周圍,看到了這些圖像的出現。歷史上最早的電視系統,便由此誕生。

電視
圖/ 愛范兒

電視對人類的價值是無庸置疑的,正如飛機、火車的出現改變人類的交通方式一般,相較於報紙與收音機,電視所傳播的影像內容,也代表了一種視聽媒介的升級。

與此同時,電視也催生出一種新興的社交活動。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配著零食和飲料,就能消磨掉大半天的時光,既滿足了娛樂需求又可以進行社交。而爭奪遙控器使用權的這項活動,也幾乎讓每個家庭都能樂在其中。

然而,為什麼數十年過去了,電視所代表的客廳統治地位,卻逐漸被其它設備蠶食鯨吞呢?

上述已經說明了一點,那就是各種「螢幕」的出現。電視不再是人類認識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徑了。環顧一下周圍,從辦公用的電腦,再到口袋裡的智慧型手機,甚至是冰箱、空調、電鍋等,上面都會有一塊顯示螢幕,並竭盡所能地獲取我們的注意力。

pexels-andrea-piacquadio-3766218_phone
圖/ Andrea Piacquadio via Pexels

如今電視的優勢,僅在於它的螢幕尺寸更大,可以顯示的內容更清晰而已。電視的沒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便是它還沒有像電腦、平板和手機徹底「網路化」 。現在火熱的「賣貨直播」應該能說明問題。幾年前,它們就是一個個小型的電視購物台,且內容和購物頻道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為什麼,現代人都喜歡用手機看直播,卻絲毫沒有在電視上觀看的想法?互動在這其中就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你會看到,移動裝置的直播往往都具備了更強的互動性,人們直接拿起手機、滑滑手指,就能完成一次留言和購買,整個流程和門檻也比電視購物「趕緊拿起電話來訂購」要低上許多。

若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消除電視和用戶之間的「 距離感 」。 如今,圍繞傳統電視的新一輪競爭已經開始了。隨著網路的反覆運算,智慧化程式的普及以及晶片能力的加強,廠商們都開始為電視量身訂做全新的方案。

一方面,大眾都已經意識到,電視需要更豐富且更具競爭力的內容,在體驗上,最好是手機無法提供的。另一方面,電視也要和手機一樣走向「網路化」,成為新的智慧終端,拉近電視和用戶之間的距離。

追根究柢,我們需要為電視賦予了新的定位和含義。

不僅是電視,也要成為家庭生活的中樞

我們對電視的評價標準依舊沒變——專注畫質、提升性能。這些基礎條件仍是衡量一台硬體裝置是否優秀的標準。不過,若想要改變電視被孤立的狀態,也確實需要在內容資源、網路化和互動性等方面,做出更大幅度的改變。

對於這點,剛進入電視行業沒多久的華為,便給出了一個合理的發展方向——「 智慧螢幕 」。

Huawei
圖/ shutterstock

在華為看來,以傳統品牌的思路做一台電視,和傳統廠商競爭,似乎沒有太大的必要。要想突圍,就應該跳出原本的思維束縛,讓電視變得和手機、電腦一樣,互相連通、徹底融入到我們的空間之中。這種定位的進化,也讓華為這塊「智慧螢幕」,在應用場景上和其他電視廠商產生明顯的區別。

例如當用戶開啟螢幕時,它就是一台看電影、追熱劇的大螢幕,但在關閉螢幕後,它還可以變成一個智慧音箱來播放音樂,或在後台控制智慧家具、語音助理等。此時對用戶來說,他所面對的已經不是一台電視,而是一塊自帶大螢幕的智慧裝置。

更值得一提的是,華為智慧螢幕中備受好評的視訊通話。在最新的華為智慧螢幕S系列中,配合頂部的磁吸鏡頭,用戶可以即時呼叫其他裝置的華為使用者,與家人、同事們暢所欲言。

電視
圖/ 愛范兒

試想一下,當你出門在外需要開視訊會議時,只能用手機接聽,但回到家後,則能夠把畫面直接切換到電視的大螢幕上。這樣一來,視訊雙方就像置身於同一個空間,已經和面對面的交流溝通無異。華為的暢連視訊通話不僅是手機、平板和電視之間的連接,在華為智慧螢幕S系列中,它還首次支援了華為、榮耀兒童手錶,就算孩子出門上學、玩耍,只要戴上手錶,父母也不用擔心失聯。

另外,華為智慧螢幕S系列還支援了最高100人的多方視訊通話,大幅降低疫情期間的線上溝通成本。就算是和家人、同事相隔兩地,只要有一套華為裝置,也能近在咫尺地聊天。

但千萬不要認為,華為智慧螢幕就只能用來看電視、打視訊電話。事實上,依靠HarmonyOS的分散式技術,華為還為客廳娛樂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解決方案。

電視
圖/ 愛范兒

例如分散式遊戲。當你在電視上安裝好遊戲,只要連接上手機,此時的手機就能變成了體感手柄,讓你獲得「家用主機」的樂趣。亦或是你還能打開智慧螢幕上的「大螢幕K歌」,客廳就搖身一變成為專屬的KTV,往後邀請親朋好友來家裡聚會,也不怕空氣突然變得安靜。

電視
圖/ 愛范兒

如此一來,這樣的娛樂體驗是否就比單純的看電影、追夯劇要豐富得許多?

不僅如此,對於手機這端,華為也沒有讓智慧螢幕與其互相切割,而是藉助分散式技術將數據打通,讓內容在各個螢幕之間流暢傳輸。如此一來,手機上玩著的遊戲、正在瀏覽的文件資料,以及旅行拍攝的照片,都可以直接投放到智慧螢幕上,分享給家裡的其他人。

在華為智慧螢幕S系列中,號稱「電子便利貼」的留言板功能也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如今,它不僅支援單純的文本、表情資訊,還可以擴展支持語音訊息、圖片、影像等媒體內容,讓家人之間的叮囑和提醒變得更直觀和暖心。

電視
圖/ 愛范兒

而在投影的部分,華為智慧螢幕S系列還支援兩台手機的同時投影,且用戶也不用擔心私人內容會被旁人看到。它是怎麼做到的?簡單來說,當用戶的手機和旁人的手機同時投影後,像通知、簡訊和社群等私人內容,就不會在大螢幕上顯示,但遊戲、影片則不會受到影響,真正做到內容的高效分享,以及與個人隱私保護的平衡。

電視
圖/ 愛范兒

智慧家居則是智慧螢幕的另一個重點。如果說,家裡還有設置音箱、門鈴和掃地機器人等裝置,智慧螢幕還能與它們連動,進行遠端操控。

此外,智慧螢幕也是一台超大型的「學習裝置」。華為智慧螢幕S系列首次引入線上互動課程,內建了豐富又權威的教育內容,且利用大螢幕學習,還能獲得比手機、電腦更具沉浸感的體驗。

雖然有很多廠商都在佈局自家的生態圈,打通多裝置的體驗,但華為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從系統層面實現更深度的數據傳輸,以及跨設備的協作,這也令華為智慧螢幕在擴展功能上,擁有更大的主動權。

用智慧化,讓電視重返客廳

必須要說的是,重新為電視尋找一個新定位並不容易,更別說去改變大眾對於傳統電視的認知。

近幾年,許多電視廠商都在嘗試用新的設計形態,來淡化電視本身的技術屬性。從三星的壁掛電視及LG捲軸螢幕的產品中也能看到,它們都希望讓電視看起來更像是一件家居產品,而非單純的螢幕。

也就是說,要讓電視更富有「 生活感 」。

這在華為最新的智慧螢幕S系列上也有所體現。它採取極簡風的造型,弱化了螢幕之外的元素,未使用時就能像畫框一樣,以家居藝術品的形態存在於客廳內,做到克制而不打擾。

不過在華為看來,傳統電視想走向下一步,不只要依賴更成熟的技術或更新穎的形態,關鍵依舊在於「智慧化」。類似於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對比數十年前只專注於單一通話功能的手機。華為智慧螢幕,其實也是在依靠更強大的網路、晶片處理能力,來達成各項功能和體驗的超越。唯有如此,電視才能從舊時代走出來,改變原先「可有可無」的狀態。

延伸閱讀:最任性科技大廠?LG造透明電視、驅蚊手機,還有哪些特立獨行跌破眾人眼鏡?

隨著電視走向智慧化,越來越多的家庭也正重新圍繞在電視機旁,把注意力轉回到這個曾被冷落的裝置上。我們用它觀看節目、玩遊戲、視訊聊天,甚至是線上購物,這都證明電視螢幕作為家庭共用的核心,還是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未來的電視市場,不僅是硬體、工藝的比拼,同時也是內容、定位的較量。如何讓螢幕上呈現的資訊,迎合數位時代用戶的習慣,讓電視從孤立的「展示設備」,變成一個多元化的智慧中樞,是每一家廠商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電視不再只是一台電視,最終會變成家庭的資訊中樞。

責任編輯:文潔琳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關鍵字: #華為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兼顧創新與客戶需求,蔡司半導體以微影跟數位雙引擎助半導體客戶成長卓越
兼顧創新與客戶需求,蔡司半導體以微影跟數位雙引擎助半導體客戶成長卓越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蔡司半導體製造科技(ZEISS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ZEISS SMT)一向低調但卻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花費30餘年時間投入研發,與全球最大的晶片微影設備供應商艾司摩爾(ASML)合作推進極紫外光微影(EUV)技術,協助台積電等客戶將電路微縮至奈米甚至埃米級的精細尺度,打造更小、更快、更省電的晶片,靈活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

從EUV微影光學系統開始,ZEISS以光罩檢測與驗證、先進封裝與失效分析完善服務

「目前最令人振奮的進展是高數值孔徑EUV(High-NA-EUV)技術。」蔡司半導體技術長暨產品策略負責人Thomas Stammler博士表示,這項技術將幫助晶圓製造商邁向2奈米甚至埃米級製程,更好滿足人工智慧(AI)晶片等高效能應用需求。

蔡司半導體提供的服務不僅止於微影光學領域,隨著製程複雜度提升,蔡司因應客戶需求將產品服務範疇逐步擴展到光罩檢測、製程控制,以及先進封裝與失效分析等跨領域解決方案,協助半導體客戶創新與持續產業變革。

ZEISS SMT
蔡司半導體技術長暨產品策略負責人Thomas Stammler博士分享蔡司半導體的最新產品技術進程。
圖/ ZEISS SMT

例如,蔡司半導體推出光罩檢測與驗證系統–AIMS® EUV–協助晶圓製造廠模擬EUV設備的真實運作條件,判斷光罩上有那些關鍵缺陷,缺陷修復後還可以協助驗證是否有修復成功,確保光罩品質,進而保障良率與降低生產成本。

隨著先進製程逼近物理極限,產業轉向先進封裝尋找新突破:無論是以3DIC進行堆疊、還是以Chiplet進行模組化設計,都讓晶片可以在效能與能耗之間找到新平衡。蔡司看準這波趨勢,不僅提供異質整合相關設備,更將其在醫療影像、顯微鏡等領域累積的技術力,延伸到半導體檢測,讓解決方案更具差異化,也能快速回應市場變化。

化180年經驗為創新基礎,以數位化驅動持續創新

蔡司半導體為什麼能成為艾司摩爾EUV與High-NA-EUV微影設備的光學系統獨家供應商?答案來自近180年的技術底蘊與持續創新的企業文化。

「近180年的累積,讓我們能挑戰極端工藝,例如打造原子級平整度的EUV鏡面。」Thomas Stammler進一步解釋,蔡司半導體不僅傳承傳統光學工藝,也擅於跨域創新,將演算法應用於光學設計、利用AI提升檢測精度,並透過數據串聯製程控制。

事實上,蔡司半導體早在許多年前就將數位化與人工智慧技術融入研發設計、生產製造與產品服務等環節,持續優化核心競爭力。舉例來說,為了讓EUV設備鏡面達到原子等級的平整度,蔡司半導體在設計階段便透過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技術進行模擬、修正與驗證,確保鏡面平整度符合預期;此外,也將人工智慧與數位化科技應用在光罩檢測、修復、量測,確保產品功能有利於客戶發現與修復缺陷、進而提升良率等。

以客戶需求為核心,鏈結供應鏈資源與力量成就共好

「我們的數位化應用不僅是單純的優化產品,而是支持客戶共同研發,解決真正的營運痛點。」Thomas Stammler進一步指出,台灣半導體客戶具備技術領先地位,需要在地團隊與客戶進行定期且密切的互動溝通以確保創新模式與客戶需求一致。「我們有很多前瞻技術測試與驗證都是從台灣開始,這也是我們會持續加碼台灣投資的原因之一。」

台灣蔡司半導體總經理范雅亮面帶微笑地解釋:「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具關鍵地位,台灣團隊的角色不僅僅是銷售與售服,更參與研發與應用工程,鏈結全球資源,快速回應客戶問題,同時,確保技術解決方案與客戶需求一致。」

ZEISS SMT
台灣蔡司半導體總經理范雅亮表示,蔡司半導體的全球在地組織架構讓團隊成員可以快速回應客戶與市場需求。
圖/ ZEISS SMT

這份承諾,不僅是技術合作,亦體現在人才培育。為了讓在地團隊與德國總部保持同步,蔡司半導體建立跨國人才交流機制:不只是派台灣工程師到德國進行長期訓練,也讓德國專家定期來台灣與團隊共事,形成雙向交流的人才循環。「透過雙向交流模式,台灣工程師能第一時間掌握最新技術脈動,同時把在地客戶需求回饋給德國研發團隊,加速解決方案的落地。」范雅亮如是說道。

為了向台灣半導體產業生態圈傳遞:蔡司半導體全面布局「前段製程到後段封裝」並提供相應產品服務,於SEMICON Taiwan 2025國際半導體展期間,以論壇跟專家座談等多元形式與台灣生態圈互動,以全球資源、在地合作的方式,與台灣半導體產業生態圈一同前行。

展望未來,蔡司半導體不僅會持續投入技術創新,也會從各個面向深化與台灣的連結,協助客戶持續突破極限,邁向卓越成長。

更多資訊歡迎官網了解:蔡司半導體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