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中提及最多次的就是相互依賴(inter-independent),」經濟部長王美花在結束「台美半導體供應鏈合作前景座談會」後,對外這樣解釋。
先前德、日及美等政府都來向台灣提出協助解決車用電子缺貨的挑戰,凸顯了台灣以晶圓代工的身份作為全球產業重要的一環,王美花不僅在日前緊急召開會議、協商台積電、聯電等代工廠,今(5)日這場針對半導體供應鏈的會議,美方也派出高層參與,台灣半導體產業技術之先進與其不可取代性,不言而喻。
一早包括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聯電財務長劉啟東都親自出席,而台積電則是派出法務副總經理方淑華與會;至於美方的代表,除有AIT處長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美國半導體協會(SIA)外,王美花也透露另有相當資深的官員出席,共計有百位企業界、團體等台美人士與會。
會後王美花表示,這次重點聚焦在供應鏈的合作關係,解決車用電子的問題反倒不是今日焦點,因此相互依賴成了這次會議中重要的信念。而台美在半導體產業上要依賴些什麼?
美國有設備、原料優勢,台灣有先進製程的強項
「台積電有不少設備都是從美國進口,」王美花指出。
確實,如半導體設備大廠美商應材等都是台積電的重要供應鏈,而台積電生產的晶片也供應數個美國重要的企業,包括高通、NVIDIA,甚至英特爾也是台積電的客戶,因此在供與需之間,形成了微妙的關係:相關半導體設備、材料皆非我國的強項,但台積電卻手握一流的先進製程能協助產業在5G、AI的驅動下,往下一步發展,雙方的合作看來就成了維持這個生態平衡的重要關鍵。
另外,2020年台積電也宣布將以5奈米晶圓代工廠正式落腳美國亞利桑那州,預計2024年開始量產,這個舉動若從「相互依賴」的角度看,確實能了解美方在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前提下,也需要力邀擁有先進製程技術的台積電前往設廠,除了是分散過多先進製程在台生產的風險外,也是確保美國能有「Made in USA」的半導體產能。王美花也表示,美方也了解到半導體將是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關鍵,因此也除了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外,也會透過「Select USA(選擇美國)計畫」歡迎相關產業到美國投資。
美產業呼籲:加速簽訂FTA、拉台灣參與CPTTP
而從組織面上來看,與會的來賓也提出些看法。王美花轉述,美方產業界呼籲美國政府應該要回歸CPTT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同時要將台灣、韓國一同參與,另外美方也呼籲要台美儘速簽訂FTA(台美自由貿易協定),這又對相互依賴的概念有何幫助?
根據統計,CPTPP的成員國人口規模將近5億(占全球7%),總GDP(國內生產毛額)超過11兆美元(約台幣330兆元)、占全球 13.1%;其貿易值就占我國貿易總值超過24%,對台灣來說,參與該區域經濟整合確實十分關鍵,而美方則是在川普執政的期間(106年1月23日)退出。因此,若台灣能有機會加入該協定或簽署FTA,對於台灣產業而言將能享有關稅減免等利多,降低了進入全球供應鏈的障礙,也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王美花最後轉述了SIA的觀察,受到5G、AI、電動車等議題的發酵,到了2025年全球半導體產值將可能上看5500億美元(約台幣15.1元),而這將會是一個有利的機會,推升台美兩國間在半導體供應鏈上的合作關係,無論接下來是否還會有第二場的對話,「讓台灣成為一個可被信賴的合作夥伴是當前的功課,」王美花說。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