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平台戰場白熱化,龍頭YouTube該如何自處?未來3大領域進化一次看
影音平台戰場白熱化,龍頭YouTube該如何自處?未來3大領域進化一次看
2021.02.28 | 服務創新

1月26日,在一封致YouTube社群的公開信中,YouTube執行長Susan Wojcicki分享了2021年的優先事項。在信中,她列出公司取得令人矚目的那些成就,並且確立2021年的關鍵目標,其中包含「 要為YouTube打造未來 」,裡面概述了3個興趣領域:行動創作、商業以及客廳。

Susan Wojcicki
YouTube執行長Susan Wojcicki。
圖/ Twitter

延伸閱讀:從Google房東一路華麗蛻變成YouTube執行長,波蘭難民之女如何在矽谷創造歷史?

為了實現未來版的YouTube,今年該做出什麼樣的變化呢?思考這個問題會是一次具有啟發性的思想實踐。要知道,每個月有超過20億人在使用這項服務,用戶每日觀看的影片時長總計超過10億小時。

有鑒於YouTube的成功程度,很難想像要對它的影片市場做出哪些改變,才稱得上是改進。當眼下的YouTube已如此出色時,夢想著一個更好的未來版YouTube將會是一項挑戰。

很難,但不是沒可能。

就像Susan Wojciki為YouTube列出3個興趣領域一樣,筆者也為未來版的YouTube列出3個領域,若他們能做得更好的話,就可以為使用者和創作者打造出參與感更強、引人入勝且具有價值的體驗。

領域一:影片創作平台

還記得自己上次在YouTube上傳影片是什麼時候嗎?我想大概已經距離很久了。

這並不是暗示沒人上傳影片到YouTube,使用者平均每分鐘仍為YouTube上傳500小時的內容。10%的頻道佔據70%的上傳內容量,這個冪次法則以創作者∕消費者的比例來看也是一個健康的數字。

但是,與其他社群媒體的服務相比,YouTube有一項微妙的區別: YouTube絕大部分的內容都不是原生創作 。換句話說,大多數上傳的影片都不是在YouTube裡面製作的,而是用DSLR相機、Final Cut Pro等各種工具來拍攝與編輯,最後才到YouTube上發佈。

對大部分的創作者來說,YouTube並不是個影片創作平台,而是影片託管平台。創作者很少按下YouTube行動App中間的加號按鈕,這就是為什麼行動創作已經成為公司2021年的優先事項,他們打算要擴大對Shorts功能的投入。

shorts
YouTube Shorts
圖/ YouTube Blog

影片創建、影片託管之間的區別很重要,因為只有託管是沒有差異化的。YouTube在儲存和串流影片方面非常出色,但其他社群平台(例如Twitter或Facebook)在這方面也不遜色。在創作者沒辦法區分這個功能之前,你能做的就只有這麼多了。

創作者可以把自己創作的影片上傳到其他地方,並交叉發佈到除了YouTube以外的平台上(或在最壞的情況下,完全不發佈到YouTube上面)。對於受眾來說,觀看發佈到多個平台上的同部影片也是沒有差異化的。當內容和觀看體驗都一樣時,在哪裡觀看的重要性就變得相當低。

不妨拿YouTube與TikTok來進行比較,對於創作者來說,TikTok是與眾不同的,那些影片只能在TikTok上創作,因為上面有TikTok自家的創作工具。換句話說,創作者不只是把在其他地方製作的內容上傳到TikTok,他們從一開始就是用TikTok來創作影片。

TIKTOK 抖音
圖/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迷上TikTok就回不去了!4面向拆解全球下載量第一社群軟體,到底憑什麼風靡全球?

對瀏覽者來說,TikTok的創作平台還能讓他們獲取獨特的消費體驗,因觀看者可以透過TikTok的Duet、Stitch以及Sound取樣功能,輕鬆地對正在觀看的影片進行重新合成與添加。TikTok也因此變得與眾不同,把觀看變成了互動性、參與性相當高的體驗。

TikTok
TikTok的Duet、Stitch與Sound取樣功能。
圖/ 36氪

事實上,YouTube對內容創作缺乏重視並不奇怪,因為YouTube最初是瞄準桌機服務,大多數的內容都不是用手機鏡頭拍攝的。儘管後來又開發出行動影片App,但若要說還有欠缺什麼的話,那肯定是創作工具。 未來的YouTube應該讓影片創作成為最高級的功能,值得放在App的中心位置上

至於應該關注哪種類型的影片創作,後進者TikTok已為它指明了方向。在YouTube作為託管平台的定位之下,YouTube大部分的內容仍可以為非原生創作(外部製作、拍攝和編輯,再上傳至YouTube)。但YouTube能夠透過創作平台讓這些內容重新合成,進而為創作者和觀看者之間提供增值服務和差異化。 (如同TikTok一般)。

其實在YouTube上已經有重新合成了,且觀看者也已經製作出流行的反應影片、評論影片以及點評。這些影片本質上都是對現有內容進行重新合成,但他們必須在YouTube之外的地方才能進行此操作。YouTube可以把重新合成融入到整體的體驗當中,並且每個人都能簡單運用這項操作。如此一來,未來的YouTube就會成為一個對創作者和觀看者有利的影片託管及創作平台。

領域二:直接面向消費者

YouTube在支援創作者方面投入很大的心力,他們開發了一個獨立的Studio App來幫助創作者管理YouTube頻道。此外,還設立了Creator Academy,來教育和培訓創作者進行高效率的營運。從廣告收益、訂閱收入再到新的電商機會,它們為創作者提供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在過去三年的時間裡,YouTube向平台創作者和媒體公司已支付超過300億美元。

youtuber.jpg
圖/ YouTube提供

延伸閱讀:【圖解】YouTuber人氣退潮、百萬訂閱淪為無效數字?一張圖看懂影音龍頭的困境

但是,有一項東西是YouTube無法提供的: 直接接觸受眾因為YouTube明確表示擁有客戶關係的是他們、不是創作者 。這與Nike透過沃爾瑪銷售自己品牌有點類似,跟客戶溝通、接受客戶付款並確立購物體驗的是沃爾瑪,並不是Nike,而YouTube的情況也是這樣。與用戶溝通、向使用者和廣告商收取費用,決定用戶整體觀看體驗的是YouTube,並非創作者。這未必是壞事,因為YouTube能夠很好地管理客戶關係,但對於創作者來說,這是一種限制。

儘管YouTube的確為創作者提供了訂閱者的檢視圖,卻沒有提供與這些人進行交流的方法。若未來的YouTube開發出Direct Messaging(私訊)系統,讓創作者可以與粉絲互相交流的話,又會是怎樣的一番風景呢?

youtube
YouTube Studio的用戶管理頁面。
圖/ 36氪

延伸閱讀:YouTube廣告獲利新政策,究竟是誰倒楣?誰得利?

目前,創作者必須宣傳自己的電子郵件、社群媒體以及網站,支持者才有管道可以與他們進行交流,反之亦然,這一切都不是在YouTube上面進行的。因此,YouTube未來可以將私訊系統納入服務之中,讓創作者與受眾建立直接的聯繫(有利於創作者),但這種聯繫依然維持在YouTube上(有利於YouTube)。

除了創作者與粉絲之間的交流之外,私訊還能讓創作者們互相交流。由於創作者之間經常會一起合作影片,而簡化溝通會讓這種協作變得更加容易。最終,私訊還能促進粉絲之間的交流,這對於YouTube從影片託管平台、影片創作平台乃至影片創作網路來說,將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領域三:影片網路

你曾經轉貼過YouTube影片的連結嗎?亦或是朋友曾經跟你分享過YouTube影片,讓你看了發笑、發問或為此發聲的那種?

YouTube是一個近乎無限的影片庫,這世上發生過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在裡面找到,甚至可以反覆觀看。但觀看影片只是消費體驗的一部分,對影片的討論與反應也是YouTube觀看體驗中的重要元素。不過,目前這部分仍發生在YouTube以外的地方。

YouTube是富有娛樂性卻又孤獨的社群軟體——你可以看到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一切,但身旁卻沒有人陪你觀看 。點擊著每一個的推薦影片時,不知是否還有其他人在和我做著同樣的事情,其中會不會有自己認識的人。

YouTube
圖/ shutterstock

所以,在看過某部影片後,我經常會離開YouTube,想去找找(Twitter、Facebook等)是否有人也對此感同身受。YouTube上的評論也算是部分的解決方案,但陌生人分享的舊評論並不會讓我產生任何的共鳴或人際關聯。 YouTube提供了話題,卻未提供討論空間

上述的私訊功能,會讓YouTube成為真正的影片社群網路的重要起點。但是,更具影響力的一項社交功能則是「 上線狀態 」。想像一下,當你在觀看影片時,YouTube會告訴你某位朋友也正在使用這個App。僅僅是一個綠色標誌,就會讓YouTube不再顯得孤單。

若能方便地告訴朋友自己正在看什麼,甚至邀請朋友一起在這個App內觀看影片會如何?如此一來,你享受的便是整個八卦話題的時刻,而這一切都是在YouTube之內發生的。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

關鍵字: #YouTube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