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百年歷史的日本大廠Panasonic,據傳將以7,000億日圓(約新台幣1,800億元)收購美國供應鏈軟體公司Blue Yonder,預計將創下這間公司過去10年來最大宗的收購案。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Panasonic決定收購Blue Yonder的原因在於,對於多年以硬體為主的低利潤營收結構喚起了危機感,期望借助軟硬結合為產品加值,提昇產品競爭力,並創造穩定的長期收入。
目前Panasonic官方對這則消息不置可否,僅對外回應這並非公司公佈或決議的事項。
對一般台灣消費者而言,Panasonic會令人聯想起冷氣等家電商品,不過這幾年Panasonic已將重心放在供應企業端上,例如為特斯拉供應電動車電池就是核心業務之一,並是全球電動車電池的第三大廠,僅次於寧德時代及LG化學。
然而銷售硬體的利潤較低,2020年Panasonic營收為4.87兆日圓,利潤卻只有1,443億日圓,淨利率僅3%。Panasonic亟欲擺脫如此薄利的情況,正想方設法為公司數位轉型。
過往同樣在家電領域叱吒風雲的Sony、日立等日本同行,都已經找到自己的出路;Sony的營收來源已經以遊戲、音樂等娛樂事業為主,日立則建構自己的IoT平台Lumada,為產品找到加值的管道。
用服務為產品加值,Panasonic傳欲收購軟體大廠
Blue Yonder成立於1985年,在全球擁有超過40個辦事處及5,000名員工,擁有約3,300名客戶,包括沃爾瑪、星巴克、聯合利華等知名企業,其主要產品為供應鏈管理軟體,能夠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協助企業管理供應鏈及庫存,預測產品需求及交貨日期,並對供應鏈進行檢視以提昇營收能力。
Panasonic從2018年開始與Blue Yonder有所接觸,隔年兩者便宣佈推出合資公司;2020年Panasonic又以860億日圓購得Blue Yonder 20%的股份,如今傳出收購消息或許也不太讓人意外。
倘若這起收購順利達成,也將創下繼2011年Panasonic豪擲8,000億日圓將三洋電機及松下電工完成納入麾下後,最大起收購案。
運用軟體為製造業加值已成為眾多硬體廠轉型的重要方向,奇異、西門子等企業都紛紛透過物聯網平台為產品創造更多價值;同樣為低利潤所苦的各大車廠也都開始鑽研車載軟體及線上更新,效仿特斯拉的營運模式。Panasonic勢必也期望收購Blue Yonder能帶來類似的成效。
現任Panasonic互聯解決方案公司社長樋口泰行曾表示,若想持續成長,Panasonic不能再只是硬體供應商,而必須結合雲端等各個層面,為客戶端出真正的解決方案,才有辦法從低價廝殺的製造業紅海中脫身,並以服務創造持續性的收入。
《日經》指出,2019年供應鏈軟體市場規模為150億美元,預計將以每年10%的幅度持續增長,由於各大製造商紛紛投向數位轉型懷抱,對於供應鏈軟體的需求正在攀升。
再加上,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COVID,俗稱武漢肺炎)打亂了全球的供應鏈,世界各地工廠紛紛出現「斷鏈」危機,如何妥善管理供應鏈在疫情下更受到製造商重視,也成為Panasonic加碼投資Blue Yonder的推手之一。
只不過,如何管理收購後的公司也是一門難題,1991年Panasonic曾斥資7,800億日圓收購收購環球音樂集團(MCA),結果後續卻經營不善,僅僅5年就再次賣給加拿大酒商Seagram。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