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asonic不玩太陽能電池了!受特斯拉推升獲利大爆發,接下來如何強化經營體質?
Panasonic不玩太陽能電池了!受特斯拉推升獲利大爆發,接下來如何強化經營體質?

日本政府於2021年1月二度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在經濟回復前景尚不明確情況下,日本Panasonic仍於日前公布了好消息。根據第四季財報顯示,雖然原先預期新冠肺炎疫情會帶動家電的銷量逐漸回穩,該基調不變,但2020年整年度業績預測仍較去年7月預測值再往上調升。

Panasonic預估,年度營業額較前次預測多出1,000億日圓,來到6兆6,000億日圓(約1兆7,525億元台幣),而當期純利益則從原本的500億日圓提升至1,500億日圓,是原本預期的3倍。

據日媒分析,Panasonic主要向美國電動車特斯拉銷售的車用電池,將於2021年3月初進入營運正軌,且預計整年皆可為獲利情況。除前述電池營業狀況良好外,因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家電銷售等居家需求持續提升也是帶動良好業績的原因。

tesla_汽車電子.jpg
圖/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特斯拉繳首個獲利年度、估交車數漲50%,為何馬斯克發言卻讓法人失望?

退出持續虧損的太陽電池生產

去年日本Panasonic轉型為控股公司時,就曾經表示削減固定費用及調整體質不佳的事業體是改組的重點之一。而今年初更宣布將於2021年中退出太陽能電池生產市場,市場評估是因難敵中國製造商低價銷售競爭。

日本Panasonic經營太陽能電池事業的契機,始於2009年併購三洋電機,當時三洋電機的太陽能電池在全世界市佔率居於領先地位。然而,隨著中國製造商的興起,面臨強烈低價競爭後,日本Panasonic的太陽能電池事業年年持續虧損,更在2020年時宣布結束與特斯拉的共同生產合作。而其主要生產太陽能電池的馬來西亞工廠原本預計讓渡給中國企業,但卻因為契約款項未獲支付而於2020年7月進行解約,至今尚未有新買家出現。

太陽能Solar energy
圖/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發電效率、設計難兩全?特斯拉終止Panasonic太陽能電池合作

現存生產工廠將著手轉型

日本Panasonic於日本島根縣雲南市工廠相關設備及部品也將終止生產,不過家庭及事業用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銷售能會持續進行,相關部品及設備則會向其他廠商購買。

雖然島根工廠將於2021年中結束太陽能電池生產,但動力整合設備及蓄電池的生產仍會持續進行,原本協助生產太陽能電池的員工原則上維持雇用,仍在同一工廠作業,但移動至其他預期業績成長的領域。此外,在大阪二色浜工廠的太陽能電池開發研究也進行緊縮,並將人力資源移轉分配至成長中的領域。

集中精力於電動車充電機器、蓄電池等市場

2021年夏天Panasonic與特斯拉於內華達州共同設立的鋰離子電池工廠(Gigafactory)將設立第14條新產線,年生產量將預計擴大至38G~39GWh(百萬度)。此外,新型電池開發也將持續進行,並預計於2021年中導入新的試生產線。

日本Panasonic的高階主管表示,即使供給特斯拉電動車的車載電池銷售量逐漸擴大,但如何在提高供給量的同時進行合理化生產及降低成本,也是重要的營運方向,期望能在此領域中打造更堅強的營運獲利體質。

RTS2YNR0_碳中和
圖/ REUTERS

延伸閱讀:290家排碳大戶小心!國內首份碳定價報告出爐,課徵碳費這樣訂才有效

未來日本Panasonic能源事業將會以提供HEMS(家用能源管理系統)、太陽能電池銷售、電源調節器、電動車充電機器等為發展目標,以協助實現日本政府脫碳化(台灣稱為減碳)的目標。

資料來源:讀賣新聞Impress WatchMonoistResponse
責任編輯:文潔琳

關鍵字: #Panasonic #特斯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