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的科技日,鴻海首度向外界說明進軍電動車產業的細節,在今(30)日的法說會上,焦點也全部落在電動車的策略與進展上。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說,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他覺得進展速度最快的,是產業對於MIH聯盟的迴響,「得到很多會員回應,包括造車新勢力,以及傳統車廠。」截至目前,MIH聯盟成員已經來到1348家。
劉揚偉說,上週第一次會員聚會後,預計在四月EVKit會開始出貨,5~6月聯盟的組織章程、運作模式等細節會公布,七月會脫離鴻海,正式對外獨立運作,預計在10月,New EVKit會發布。
電動巴士2022年推出,劉揚偉:六月決定電動車工廠地點
鴻海除了是MIH聯盟的催生者外,集團將基於MIH平台,來發展未來的電動車相關產品。在上周的會員大會上,MIH聯盟已經發布一款電動巴士原型車,以及兩款乘用車原型,預計在2022年拜騰M-Byte開始量產、電動巴士上市;2023年,Fisker Project PEAR開始量產,C級距電動車上市。
之所以先生產電動巴士,劉揚偉說,鴻海的強項一直都是B2B、B2G(政府),「2c一直是我們的弱勢,所以先做商用車產品線。」而且,未來推一般的乘用車,鴻華先進也不會自己做品牌,而是跟拜騰、納智捷、Fisker這些品牌合作。
至於電動車工廠的規劃,劉揚偉說,目前內部鎖定美國跟墨西哥設廠,預計在六月底之前會決定。未來目標是要蓋一個每月產能一萬台汽車的工廠,每月的資金需求約需10億美金,整車製造會與在地夥伴合作,像是在中國跟吉利、台灣跟裕隆、美國也會找客戶合作,資金費用會跟客戶一起負擔。
兩個月內公布電池研發細節,鴻海造車優勢有哪些?
未來鴻海會專注在電池、電機、電控的研發,不過,這些系統的難度都很複雜,不可能全靠自己的力量研發,劉揚偉說:「這樣會緩不濟急,一定會跟相關隊友合作。」並透露最快在未來1~2個月內,會公布電池研發合作的細節。
另外,在軟體上也有很多合作的夥伴正在洽談中,劉揚偉說等到一切細節都確定後,一定會跟外界分享。不過是否有人力可以去承接需求,以及製造電池的原料是否充足,是目前的兩大挑戰。
究竟鴻海做電動車,跟其他競爭者比有哪些優勢?「我們有整車設計的能力。」劉揚偉說,之所以會跟裕隆合組鴻華先進,是因為裕隆旗下的華創車電,是台灣過去20多年來唯一有整車設計能力的公司,「去年合併後(指鴻華先進成立),600多位工程師,解決了我們許多造車上的難點,這是其他ICT業者很難解決的問題,不然我們也只能做零件。」
劉揚偉說,鴻海在半導體設計製造的工藝能力,可以製造出非常好的設備,無論是做電池、馬達,都跟精密製造有關,「馬達轉子以精密製造,可以把馬達做的很安靜,這是我們的競爭優勢。」
「電動車(EV)是集團未來主要成長動能之一。」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說,過去很多業者想要做電動車,想要取得關於現有車廠平台的資訊非常有限,很難做到好的搭配,鴻海的MIH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全球想切入電動車產業的業者,都可以取得足夠的資源。
目前,鴻海已經獲得傳統車廠,以及新造車勢力的肯定,合作的品牌客戶,包括美國的Fisker、台灣的納智捷、中國的拜騰等,劉揚偉說,鴻海會與裕隆集團以及吉利集團合作,在垂直整合的供應鏈中,提供整車代工製造的服務。
面對全球市場,集團將推出電動乘用車,以及電動巴士的共享動力底盤平台,搭配著MIH夥伴及鴻海所提供的軟硬體供應鏈,提供給品牌客戶完整的整車設計、開發及生產服務,共同打造創新的造車商業模式,「這個模式的優勢可以大幅縮短開發時程,同時節省新車研發所投入的成本。」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