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11代CPU上市,碰上AMD供貨吃緊!PC大廠:Q2零件短缺但Intel不缺貨
英特爾11代CPU上市,碰上AMD供貨吃緊!PC大廠:Q2零件短缺但Intel不缺貨

英特爾(Intel)第11代Core S系列桌上型電腦處理器(代號Rocket Lake-S)31日全球上市,超過14家主機板品牌相挺;桌上型電腦已是兩家處理器巨頭英特爾、超微(AMD)最激烈近身戰市場,英特爾揚言透過緊密與晶圓代工廠合作、加快規格追趕、新增IDM2.0部門等多路並進。

英特爾14奈米桌上型電腦處理器Core S系列全面上市,主機板業者早已在月底前將盒裝主機板運送到全球市場,市場預料新平台上市,又能向後支援既有晶片跟主機板如Z490及H460等等,預估會讓英特爾市場帶來一波更新需求,不過,處理器供應能否紓解仍是關鍵。

英特爾
主機板品牌業者大力支持。
圖/ 王郁倫攝影

「第2季需求還不錯,就看上市終端反應。」微星執行副總洪裕盛指出,而技嘉主管則表示,英特爾11代處理器支援了PCI-e Gen4(第四代)規格,在支援顯示卡效能上可望有大幅突破,會是新平台上市特點,包括SSD硬碟跟顯示卡都可望因英特爾新代上市,加速朝PCI-e Gen4邁進,至少今年新上市顯示卡都已經全面以PCI-e Gen4規格為主力。

規格落後一代,英特爾11代CPU全面追擊

主機板業者指出,英特爾上一代處理器還沒有支援 PCI-eX4,但AMD去年上半就已經支援,使得AMD領先超過3個季度後,英特爾終於推出支援PCI-e Gen4處理器追趕。

由於規格速度比AMD落後3個季度,英特爾與AMD的競爭中,桌上型電腦是雙方市占率最近的一塊,根據Mercury Research報告指出,英特爾桌上型電腦市占率80.7%,是三大電腦平台:桌機、筆電、伺服器中比率最低的一塊,

在伺服器端,英特爾佔據92.9%市占率(2020年第4季度),而在筆電端,英特爾也有81%市占率,而根據PassMark Software市場份額數據顯示,AMD於2021年1月初於全球Windows桌上電腦CPU市佔率為50.8%,比英特爾49.2%要高,雙方數據互有勝負,但意味桌上電腦/主機板戰場,英特爾相對辛苦。

RKL Family Shot 2.jpeg
圖/ intel
RKL CPU Back.jpg
英特爾11代CPU處理器上市,規格有極大的強化。
圖/ intel

延伸閱讀:劍指台積電!英特爾斥資200億美元亞利桑那建兩廠,要搶晶圓代工大餅

如今英特爾新執行長上任後,正全面追擊,英特爾推出的11代處理器強化多媒體效能,比方支援10 Bit AV1及12bit HEVC(高效率影像解碼),針對影像串流解碼或顯示畫面色彩還原度作強化,以滿足創作者或影像編輯工作者需求。

其次,過去只有Z系列晶片組可以超頻記憶體,如今11代支援的主流H及B系列晶片有也開放(如H570及B560等)可以超頻,而這部分都是AMD去年就已經開放的功能。

RKL CPU.jpg
英特爾今年擴大產能,11代Core處理器4月大量開賣。
圖/ intel

在英特爾強作推出下,宏碁、華碩、華擎、DELL、技嘉、惠普、Lenovo、微星MSI、美超微Supermicro都紛紛發表最新主機板。

英特爾CPU供應不缺貨!陳俊聖:這是最有意思的事

而今年英特爾處理器可能將在供給面小勝AMD。宏碁董事長陳俊聖31日指出,供應鏈角度來看,現在缺料愈來愈糟,排擠效應讓零件供應吃緊,各項應用都上來,對晶片需要也變大,現在供需缺口已經不再重要,「缺口10%跟缺口80%都一樣,反正都交不出來。」

但他指出,最有意思是「英特爾CPU反而不缺!」但周邊零件仍缺,對於英特爾的擴大產能供給,找合作伙伴代工,陳俊聖認為產能供應或許會慢慢紓解,但真正有感的觀察點應該是2022年首季,因為從8吋轉到12吋產能的產出時間預期在那個時間。

英特爾
美超微近三年也跨入高階主機板戰局。
圖/ 王郁倫攝影

英特爾台灣分公司業務暨行銷事業群總經理汪佳慧說,因應市場對英特爾的需求,英特爾正盡全力支持,除公司一直在增加產能,提高CPU的供給,不管是擴張英特爾內部產能,或策略性跟外部第三方產能的支援,包括跟聯電跟台積電在內,以滿足PC的成長需求,另外IDM2.0也成立獨立部門,未來將對外服務。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Intel #AMD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用眼神操控未來!見臻科技如何打造全球最小眼動追蹤技術,踩在AI浪潮下搶攻人機互動新契機
用眼神操控未來!見臻科技如何打造全球最小眼動追蹤技術,踩在AI浪潮下搶攻人機互動新契機

隨著眼動追蹤技術(Eye Tracking Solution)的成熟,讓智慧穿戴裝置邁向更精準、個人化的互動體驗。晶片不僅驅動產業升級,也將改變與世界互動的方式。2024年,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鼓勵業者開發具國際高度信任,以及可促進產業發展之晶片。其中,見臻科技以全球最小的眼動追蹤技術脫穎而出,將AI與影像感測技術導入擴增實境與虛擬實境(以下簡稱AR/VR)與智慧眼鏡領域,開啟智慧穿戴裝置的新篇章。

「如果滑鼠、觸控能變成一種控制方式,那麼眼睛為什麼不行?」見臻科技執行長簡韶逸一開始便點出了團隊創立七年來的技術主軸,團隊的核心命題,正是要全力打造一種可以用眼神交流的互動介面,為市場與產業帶來全新可能性。

回首創業之初,曾是臺大電機系教授的簡韶逸,帶著一群學生、拿著第一筆資金,跳脫舒適圈勇敢創業。他捨棄了市場上常見的多紅外線光源角膜反射定位方法,轉而採取鏡頭與自家AI演算法的搭配,瞄準AR/VR並可導入智慧眼鏡,力求產品能更輕、更簡單,以期在未來進行各種場景應用。短短數年間,見臻科技就獲得到奇景、仁寶與緯創等大廠的青睞與投資,也讓過去只出現在《復仇者聯盟》電影的場景,變得不再遙不可及。

以眼球追蹤為關鍵技術,見臻科技搶進AR/VR市場

簡韶逸表示,見臻科技的眼動追蹤技術已是一套能走出實驗室、嵌入日常眼鏡的解決方案。團隊以「最小化」、「最易整合」為目標,透過自研演算法與攝影鏡頭組成的模組與感測器元件,在維持精準度的前提下,大幅降低體積與功耗,成功打造出目前市面上體積最小、最適合眼鏡整合的追蹤模組。

以他們於2022年推出的首款穿戴式產品「Sol穿戴式眼動追蹤裝置(SOLGlasses)」為例,內建高達120Hz眼動資料取樣頻率的感測器、1.6M超廣角前鏡頭、陀螺儀與麥克風模組,不僅能即時捕捉視線與周邊環境的交互資料,更能協助研究者進行行為分析與情境推估。「我們也在商業市場之外為這項解決方案找到了不同切角,」簡韶逸表示,包括心理、教育、運動科學等不同領域,都有採用這項技術,掌握受測者、消費者的眼球移動,是開啟所有後續研究或商品應用的關鍵起點。

而正是這些來自研究場域的實測回饋,讓見臻科技累積了大量真實數據,能不斷優化演算法準確度,最終使得小型化模組在效能上,與傳統大型方案不相上下,甚至更具效率與彈性。「我們的模組只用了四顆零組件,卻能實現與傳統十幾顆LED方案相近的追蹤準確度,這就是AI模型訓練與架構優化的成果。」簡韶逸說。

不過,要讓眼動追蹤技術真正從單一模組擴展到大規模裝置應用,還有一道無法忽視的門檻:晶片。簡韶逸深知,若要進一步降低功耗、加快反應速度、提升模組整合性,自行研發AI晶片會是邁向下一階段的關鍵。只是對新創團隊來說,開發一顆專用晶片的難度與資源門檻,從來都不是輕鬆的挑戰。此刻的他需要對外尋找技術與資源上的實質助力。

爭取政府主題式研發計畫資源研發第二晶片模組,實現穿戴裝置AI邊緣運算

見臻科技以全球最小眼動追蹤技術,打造下一代智慧眼鏡互動體驗。
見臻科技以全球最小眼動追蹤技術,打造下一代智慧眼鏡互動體驗。
圖/ 數位時代

正因台灣具有完整的ICT產業鏈與研發人才,方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從設計、驗證到打樣的整合流程,見臻科技憑藉著這樣的優勢,在和以AI晶片為技術強項的奇景光電合作下,開發出第一代通用型晶片模組,透過自研演算法搭配市面通用晶片,實現眼動追蹤技術的小型化與即時運算功能,「想讓終端應用與演算法深度結合、並具備低功耗、高整合特性就必須研發AI晶片」,簡韶逸說。

簡韶逸知道即使供應鏈資源易找,但身為新創仍有募資規模不大的挑戰,想要開發晶片對見臻科技來說仍是沈重的負擔。「所幸有晶創IC補助計畫的幫助,才能讓這個想法加速實踐。」簡韶逸以穿戴式眼動追蹤解決方案作為提案,成功獲得計畫審查委員的肯定,讓團隊在研發二代AI晶片的路上可以走得快也走得穩,做好資源與風險管理。

在這個第二代晶片模組中,搭配自家AI模型與低功耗運算架構的嵌入,打造出邊緣裝置,能同時將AI晶片、感測器與鏡頭巧妙的隱藏在眼鏡的不同角落,包括鼻墊、鏡框或是鏡腳,這個穿戴式眼動追蹤解決方案的產品,成了一個既省電、體積又小、算力也足夠,且不需任何雲端傳輸就能完成眼動資料推算的設備。

簡韶逸表示,2023年AppleVisionPro的發表,讓眼動科技正式跨入了主流使用者介面(UI)設計,過去觀望的業者也紛紛積極詢問。而早已投入眼動追蹤技術的見臻科技,也在這個第二代晶片模組引領下,瞄準未來AR/VR的商業應用,預計將於2025年下半年完成第二代晶片模組開發,並在2026年進入市場推廣與應用階段。

加入優勢晶片研發應用生態圈,共同打造人機互動新藍圖

見臻科技之所以卓越,來自一群專業且默契十足的堅強團隊。
見臻科技之所以卓越,來自一群專業且默契十足的堅強團隊。
圖/ 數位時代

為了與更多潛在供應鏈夥伴交流,見臻科技也加入了「優勢晶片研發應用生態圈」,成為其中一員。簡韶逸興奮的說,這讓團隊得以參與更多產業對話與商機媒合的機會,並期待能透過生態圈的助攻,串連更多AR/VR供應鏈夥伴,建立從晶片、模組到整機的快速整合能力。

對簡韶逸而言,眼動追蹤技術從不只是輔助功能,而是迎接AI浪潮下一個重要的感知與控制介面。伴隨著晶片、模型與整合技術的逐漸成熟,他也預期接下來的兩到三年,將是眼動追蹤技術全面進入消費市場與垂直應用的爆發期。在趨勢浪潮與團隊資源的推動下,簡韶逸正逐步實現他所描繪的人機互動新藍圖,而政府計畫資源的挹注與自身的技術實力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見臻科技
- 創辦人:簡韶逸執行長
- 核心技術:眼動追蹤技術(Eye Tracking Solution)
- 資本額:新台幣2.7億元
- 員工數:30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