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改寫投資規則,比起營業員更相信App!全球股市要如何滿足年輕世代?
「90後」改寫投資規則,比起營業員更相信App!全球股市要如何滿足年輕世代?

1990年後出生的網路原生世代大量湧入股市,他們運用新的科技平台、相信社群訊息、擁抱ESG永續價值,歐美的千禧投資族更在新產業中快速蓄積財富,年輕股民帶給全球股市結構性衝擊,市場投資生態快速改變中。

台灣證券市場從1953年迄今不到70年,一開始因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所需,將台泥、台紙、農林、工礦等4家公司股票,作為徵收土地的補償代價,當時需要交易流通的機制而將四大公司股票上市交易,在多年努力下,逐步成為現今接軌國際、法規完備成熟、流通與交易健全的市場。

一路走來,證券資金的供需雙方都經歷了多次結構性變化的洗禮;對照台灣經濟轉型的更迭,反映在證券市場,從過去的傳統產業,轉型到電子業,更加上蓬勃發展的生技、光電、觀光等,產業類別較以往更為多元豐富,上市櫃總數一路成長達1,730家〔圖1〕;此外,近年來投資人結構也同樣出現變化,自然人(散戶)投資者大舉回籠,扭轉了過去10年法人比重一路上升的趨勢〔圖2〕。此外,90後、網路原生世代年輕股民的積極投入,更可發現投資人新舊世代的交替,對於投資標的的選擇與交易模式,網路原生族群投資者與上世代的投資者也存有明顯差異。

台灣銀行家 圖一
圖/ 台灣銀行家
台灣銀行家 圖2
圖/ 台灣銀行家

台股投資人年齡層反轉

新世代投資人的衝擊現象,中外皆然。據彭博(Bloomberg)估計,美國2020年散戶占美股交易量約20%,創10年歷史新高,較2019年15%暴增5%;2020年南韓散戶占交易量比重也從3月中的近5成,10月暴增至近9成,淨買入高達52.6兆韓元(約新台幣1.44兆元),推動KOSPI股價指數i成為亞洲表現最佳主要股市之一,相較於同期處於淨賣出的外資及機構投資者,形成強烈對比。

2020年台股投資人年齡層明顯開始反轉,新開戶族群年輕化比例竄高;根據證交所統計,2020年新增開戶總人數達67萬人,使總開戶人數成長至1,124萬人,占人口總數比重上升至47.3%,尤其是20至30歲年輕族群,近5年開戶數占該年齡層人口總數之比例,成長幅度最為驚人,2020年更一口氣快速增加近7%〔圖3〕,占該年齡層人口總數比例大幅成長至123萬人,而屬「次年輕」族群之31至40歲,成長率更相對高。

台灣銀行家 圖三
圖/ 台灣銀行家

延伸閱讀:台股攻1萬7千點、股民存股ETF比率創新高!為何說它其實也算「主動投資」?

而證期局、臺灣證券交易所以及相關的主管機關,更持續推出股市活絡政策,包含盤中零股交易、當沖降稅以及定期定額等,活化台股交易量與流動性,也培養了一群年輕世代股民,進入股市逐漸累積資本。其中自2017年推動定期定額投資以來,投資金額連年創高,2020年已達171.3億元,超越前3年合計數,並推出ETF以及實施盤中零股交易制度,使得年輕族群逐步加入資本市場,為台股注入新的動能。

隨著這群年輕投資者的比例越來越高,在風險承擔、獲利能力、投資心態、選股偏好及資訊來源等等,與上代人皆存有明顯差異;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現今年輕人習慣使用個人電腦或行動裝置學習投資理財知識,長期穩健投資心法是網路原生族群的投資主軸,殖利率高的金融股與ETF便成為年輕人投資首選。根據集保e存摺數據也可看出,2020年20至29歲的年輕股民持股排行榜第1名是每年配股配息的玉山金,平均每百人就有8人持有;其他金融股的排名也大幅躍進,包含中信金、兆豐金與第一金,分別占據4、5、6名,前20名即有10檔金融股,與10年前主要以科技股與傳產股上榜之現象大相逕庭。

另外20至29歲的年輕股民對於投資ETF意願這10年也有明顯提升,除元大高股息ETF的排名一舉衝到第2名,平均每百人就有8人持有,另包含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國泰台灣5G(00881)皆有入榜,相較於全年齡的持股排行榜中,僅有元大高股息(0056)擠入第13名,顯示年輕人更青睞投資ETF產品。

科技力與永續要求 華爾街也需認真對待

根據《經濟學人》的分析,千禧世代(1981年至1996年之間出生)仍然只占總財富的一小部分(見下圖)。在美國,他們擁有9.1兆美元的資產,僅占全體美國人總資產的7%,遠低於戰後嬰兒潮一代持有的26%。但是隨著戰後嬰兒潮陸續因為去世繼承或事業交班,未來新世代投資者只會越來越有影響力。而這群年輕投資者在投資心態與使用新科技上,與上代人的確存有明顯差異。

台灣銀行家 圖四
圖/ 台灣銀行家

尤其電子交易盛行的今天,在美國證券交易投資100美元的成本,已從1975年的6美元降至如今不到1美分;主打零手續費模式的先驅羅賓漢(Robinhood)網路券商因此大受歡迎,大型電子交易平台如嘉信理財集團(Charles Schwab)、億創理財(E* TRADE)等等,也在2019年將手續費削減至0%。新世代投資者熱衷於使用其他數位服務,例如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報告,千禧世代中有80%願意使用理財機器人,在智慧手機上成長的這一代投資人,對App的信任,恐怕已經比證券營業員還高。

在投資心態方面,年輕投資人對成長型股票最感興趣,而非那些已經繁榮了數十年的舊經濟公司和藍籌股。此外德勤(Deloitte)與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調查發現,千禧世代投資者中有87%的人認為,企業的成功不僅僅取決於財務績效,而且,如果35歲以下的人認為公司不符合ESG永續的標準,則出售其股票的可能性是35歲以上較年長族群的2倍。

社群平台、youtuber、podcaster興起,還有不留紀錄的Clubhouse,都對新世代投資人具有相當的影響;為此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曾言,社群平台的監理確實是新挑戰。而美國年初至今發生的GameStop(GME)事件,被稱為「史詩級大軋空」,一群年輕的華爾街散戶,可以在網上集結並且哄抬一間營運不佳的遊戲連鎖公司股價至天價,同樣顯示了在網路串聯時代,新世代操作的特質與趨勢。

social media
社群平台的興起,對新世代投資人具有相當的影響,為此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曾言,社群平台的監理確實是新挑戰。

延伸閱讀:Reddit鄉民全傻眼!GameStop尾盤狂飆逾100%,軋空熱潮尚未退燒?

然而,從數據來看,2020年美國散戶的持股市值比重並未有明顯上升;從市場因素看,在GME事件發生後,美國券商Robinhood先後關閉了涉及散戶暴力的多檔股票買賣,納斯達克交易所CEO也發布聲明將會監控社交媒體上的言論,顯而易見,機構投資者仍是主導的長期力量。

風險意識與投資教育待強化

從台灣金融研訓院所做的2020金融生活調查發現,20至29歲的年輕族群中,不論是否從事投資,年輕族群獲取理財資訊比率,皆較年長者為高,對金融服務與商品了解程度與自信比例,也多優於年長族群。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調查中年輕人這些「自信」來源,或許是台灣資本市場10年來長期的多頭所培養。空頭市場考驗的經歷不足,年輕人的金融素養與風險抵抗力,是否足以抵抗未來可能發生的風暴,仍待驗證。

因此有人說,新進場的「股市小白」是一群好運氣的幸運兒,面對國際政治、財經貨幣政策、氣候變遷甚至武漢肺炎疫情等等的變化,樣樣都考驗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也因此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近期持續在各場合提出呼籲,建議剛進入股市的年輕人要加強金融知識,各周邊單位也要擴大推廣金融教育。在2020年金融生活調查也發現,年輕族群在金融商品的了解與獲取知識的態度具高度正相關,更顯金融知識教育的重要。

唯有正確的投資觀念,搭配收支規劃管理的能力,讓年輕族群可以在面對低薪限制下,仍能經由良好的投資理財規劃,搭配全新的金融服務,為自己未來的財富藍圖,踏出實踐美夢的步伐。

延伸閱讀:
1. 當仁不讓「善」金融
2. 推動台灣更好的普惠金融
3. 台灣企業氣候行動新篇章

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銀行家

責任編輯:郭昱彣、錢玉紘

關鍵字: #社群媒體 #投資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