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小米成立了。這一間已經11歲的公司,從一開始單純賣手機,到圈起小米生態系,開始做起IoT(物聯網)家電,如今要開始造車了!
「要做最好的手機,賣一半的價格,推動智慧型手機在全球普及。」這是小米創辦人雷軍最初的夢想,如今確實已經實現。
根據市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統計,在2021年2月,三星仍是全球手機龍頭、市佔率達20%;蘋果則為老二、市佔率為17%;而小米則超越華為,以13%的市佔率位居第三,同時成為中國第一大手機品牌。
但這樣似乎還不夠,小米在上一個月的發表會上,氣勢徬礡地宣告,不僅僅要在10年內,花100億美金造電動車,睽違3年後,再度推出自主研發的晶片「澎湃C1」!小米好忙,他們究竟想做什麼?
《數位時代》日前在Clubhouse上開房間,邀請中華開發創新加速總經理郭大經、財經專家林宏文,以及手機王總編輯張利安一起暢聊,從小米的發展進程,窺探出手機廠做「汽車牌」汽車的決心,以及自主研發晶片的佈局。
Q:在發表會上,小米10年來第一次「大改」LOGO,聘請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耗時3年,據傳斥資200萬人民幣設計,但看似只是由方型改成圓型,令到不少人感到啼笑皆非。背後暗藏了小米怎樣的盤算?
林宏文:
大家都說他們花了冤枉錢,但老實講,雷軍趁這一個機會,又做了一次網路行銷!他是很會搞網路議題行銷的人,小米也花了很多時間著墨這一件事,永遠會讓大家討論他,永遠有話題,永遠吸引到很多關注,小米也趁著這一個機會,宣布要進軍電動車、要做半導體,一次把曝光拉到最大。
郭大經:
從小米身上,我看到的都是蘋果的影子,雷軍很像Steve Jobs,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行銷人。
蘋果一開始叫「Apple Computer, Inc.(蘋果電腦公司)」,2007年iPhone問世之後才改成「Apple Inc.(蘋果公司)」,決定從電腦公司轉型消費電子公司,從此蘋果盛世就開始了。
小米也是,從手機開始做,並不是最佳的手機,但卻是CP值最高的手機,但手機、IoT設備,已經慢慢走到高原期。小米手機目前淨利率只有2%,IoT淨利率只有5%,他變成手機三哥後,得要再往前走,但要往哪走?
小米要宣示要做產品轉型、公司定位轉型,他必須要做一些事情,花了200萬人民幣真的太便宜了,這一個廣告行銷,現在我們還在討論就很值得了,他已經達到目的!
張利安:
8年前我第一次跑小米的活動,他們就已經非常著重「粉絲行銷」。他們從最手機操作介面開始,再到第一款小米手機,慢慢延伸到周邊:電視盒、行動電源、物聯網家電⋯⋯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手機競爭相當激烈,LG也退出了手機市場,包括小米、華為⋯⋯,大家都在找尋不同的出路。
Q:小米10年投資100億美元,成立電動汽車全資子公司,不接受外界投資,由雷軍親自擔任CEO,預計三年後推出產品,售價可能在10萬元~30萬人民幣。為什麼手機廠現在都開想做「手機牌」汽車?小米能成嗎?
林宏文:
手機在做電動車,看起來很合理。因為大家覺得,電動車就是裝了輪子的電腦。那小米做電動車到底會不會成?我覺得不會沒有機會,但挑戰非常大。
小米很會做話題行銷、很會賣東西,在這一方面是有優勢的,但如果未來電動車自駕車走10年的大勢,手機跟電動車在「環境」跟「產品」本身是有差別的。
就產品來說,手機很小,可以全部在中國生產,銷到全世界;但車子很大,必須在當地生產,當然可以用進口的方式,但運費很貴,成本會增加很多。現在鴻海MIH就要去美國設廠,如果到時候有歐洲客戶,我相信他們也會在歐洲生產,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
過去中國有集中生產的優勢,但未來5~10年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貿易戰讓美國介入了,全球不少國家跟中國都有些對立,不會放任中國產業大幅成長。
另外,不只電動車,自駕車其實是更關鍵的一件事,大家想想,自駕車以後是多可怕的東西?自駕車都是可以被電腦控制的,如果像電影的情節一樣,如果被駭客駭入,就都變成攻擊的武器,多可怕!這已經是國安問題了。你想,美國會放任中國在全世界賣車嗎?
中國大陸有很多公司都投入了汽車產業,我覺得很有趣,從功能手機到智慧型手機,檯面上所有公司全都換過一輪,產業的革命其實很殘酷,過去成功的人,永遠有他的包袱,很難在新的時代裡又變成第一名,小米或許可以小小的成功,但要很厲害,我覺得很難。
郭大經:
我先講動機,再講結論。我認為小米動機很單純,是市值考量,小米現在市值不到1,000億美金,但未來汽車出貨量並不大,市值卻已經超過700億美金。
我覺得雷軍很聰明,他做了一個宣示,說要投入100億美金做這一件事,對所有投資人建立了一個未來5~10年的新目標,很有可能市值就超過2,000億美金了。
至於結論,汽車電子跟消費性電子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大家認為會做手機就會做汽車,其實這距離天差地遠。山寨手機過去一直存在,為什麼?因為手機生產工藝相對平民化,任何一個小工廠就能做,供應鏈也相對開放單純。
但是,汽車電子需要的規格跟是完全不一樣的:高溫、低溫、高濕⋯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一個汽車電子的生產非常困難,所以消費性電子跨入汽車電子的門檻是非常高。未來5~10年後小米還會是玩家之一嗎?我不敢肯定。
但到現在為止,蘋果都遲遲還沒宣布,他們具體要怎麼做Apple Car,我覺得蘋果還在找一個創新點,這個創新點是最早如同蘋果改變智慧型手機,最重要的點。
未來電動車最關鍵的兩大靈魂:電池跟系統,我覺得小米如果找不到一個入場利基點,現在那麼多人想做,我不認為那麼容易進來就可以分到一杯羹,但我覺得他的市值,還是能維持住。
Q:以目前來看,手機大廠想做電動車有哪幾種方式入場?都說手機和電動車不少技術相通,這「利多」真的幫助這麼大嗎?
林宏文:
像是華為,他不造整台車,而是做很關鍵的通訊、零件系統,華為過去有基地台、通訊方面累積的能力,可以做到這件事。
華為跟小米就是很好的對照組。兩家公司路數很不一樣,華為是技術研發公司,做很重的技術,需要花長時間的投入,小米是互聯網的公司,網路行銷很厲害,或許很會賣,推東西速度很快。我覺得一個公司的特色是不會變的,很多手機公司都開始做電動車,我反而覺得先看看就好。
但從技術面來講,有一點相同沒錯,但別忘了,汽車對「安全性」要求非常高,手機爆炸是手指燙傷,車子出問題,就是一條生命。
郭大經:
這個問題不能僅限手機廠商,有非常多公司會進到汽車產業來,唯一不同的是,現在汽車產業鏈還沒成熟,手機產業鏈在小米要做時就已經非常成熟了。汽車廠都是跟固定幾家供應鏈配合,沒有一個開放的供應鏈系統在那,這也是MIH要跳進來的原因,現在不管任何一家車廠,總要有人要生產代工。
大家還記得嗎?市場曾經一度大家覺得特斯拉要完蛋了,因為生產不出來,這個東西不是任何一家公司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後面不只是生產供應鏈的問題,還包括維修、保養、售後、服務⋯⋯整個產業鍊得打通,更別說現在充電樁大家都還在各走各的路,我自己認為這條是困難的。
我同意宏文說的,每一家公司本質是什麼,他就會往這個方向前進。小米是一間行銷為主的公司,我認為他未來不一定完全自製,有人可以把供應鏈做好,他可以再附加一點價值,把車子賣得很好,雖然不一定做最創新的車子,但他可能最會賣;相較之下,華為很務實研發出發,自然就會專注技術上的突破。
Q:小米早在2017年宣布推出自研第一顆手機SoC「澎湃S1」,搭載在小米手機5C上。睽違4年,日前又發佈了首款自研手機ISP圖像處理晶片「澎湃C1」。為什麼手機大廠一定要花大錢自己造晶片?跟高通、聯發科買不好嗎?
張利安:
從某個層面來講,小米做晶片有一個目的,還是回到想做行銷。因為當你今天自己做出一個晶片,可以自己講自己的故事,不再是講高通、聯發科的故事。
其實第一顆「澎湃S1」並不是小米完全自主研發,而是跟大陸一家公司買晶片,自己再進一步做開發,當時是3G晶片,但隨著邁入4G、5G時代,比3G更複雜,連3G都不是自主研發了,現在就更難了。
當時拿別人的東西當作自己的東西,本身就是一個行銷包裝的手段。
郭大經:
關鍵點是差異化的來源,這也是為什麼這次中美貿易戰大家發現,原來台積電、原來晶片這麼重要?其實軟體固然有差異化,可是硬體差異化,牽扯到整個供應鏈,很難馬上複製。
高通跟聯發科不只賣晶片給小米,也會賣給其他很多廠牌,所以小米花盡心思,不管在行銷、供應鏈管理上,要找出差異化來。
但現在要做到這件事越來越難,差異化的代表要很先進、要做出別人做不出來的,如果當初小米造晶片的公司松果要做SoC,做不到比高通、聯發科更好,是不會有差異化的,所以還是得跟別人買。
手機很大功能是在照相,小米這次說要自己做影相處理的晶片,不外乎也是找出差異化,但這差異化夠不夠大?我不知道。
但自製晶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你看20年前,所有產品都是自製晶片,包括任天堂遊戲機、sony和微軟的遊戲機,但20年後追不上垂直分工的結果。聯發科也好,高通也好,他們創造晶片的功力遠高於快於廠商自製,所以他們不如去拿他們就好,在上面做加值軟體服務,或是系統設計。
林宏文:
小米要晶片,看要做的到底是什麼?做圖像處理ISP晶片比較簡單,小米可以做;但要做手機SoC晶片,可以不用想了。
這個產業勝負已分,聯發科去年總共做了3.5億顆手機晶片,今年可能成長到4~4.5億顆,一年手機出貨約15億支,聯發科跟高通就佔掉六七成的市場。
手機廠要做手機晶片,得投入很多年研發、燒很多錢,毛利一定要高,手機廠自己做手機晶片成功,大概只有華為了,連三星都不太成功⋯⋯小米要做手晶片,我覺得要省省力氣,我覺得人要知道自己優勢在哪,是最重要的事情。
但,手機廠用自己的晶片,對手機功能的確是有幫助的。我記得華為曾說過,用自家海思的晶片,透過軟硬整合,微信搶紅包比人家快個幾毫秒(笑),蘋果現在自主研發的M1晶片,讓成本也降低很多。
但是,如果小米要做半導體,可能會比他做汽車更辛苦。
《數位時代》每周三在Clubhouse開房,解讀所有讀者想知道的產業問題,歡迎大家來抬槓!
點此關注數位時代Club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