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秀首款鴻蒙系統電動車,稱自駕技術達Lv3贏過特斯拉!翻轉頹勢能奏效嗎?
華為秀首款鴻蒙系統電動車,稱自駕技術達Lv3贏過特斯拉!翻轉頹勢能奏效嗎?

近幾年遭受美國封殺的華為,正積極開拓新業務轉型求生。就在上海車展登場前夕,華為這個週末發表了5種自駕技術解決方案,並與北京汽車旗下北汽新能源合作,推出搭載鴻蒙作業系統的Arcfox Alpha S電動車。

在受到美國制裁,導致無法使用Google行動服務及安卓系統支援的華為,便立即投入鴻蒙作業系統的研發當中,並在2019年8月正式登場,率先用在旗下智慧電視產品上,如今更擴大應用於兩款Arcfox Alpha S電動車。

第一款鴻蒙系統智慧汽車出爐,稱自駕技術可達Lv 3

Alpha S是第一款配備華為inside技術及鴻蒙智慧互聯系統的電動車,也是全球首款搭載3光達的自駕車,聲稱可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於市區內連續行駛1,000公里。華為發言人指出,其自駕技術等級可達到Lv3。

相比之下,特斯拉先前提交監管單位的文件中指出,他們的自駕技術不會超過Lv 2的等級。

另外,電池則由寧德時代供應,預計一次充滿電續航里程可達到708公里,更勝於Model Y的594公里續航,基本與高階版本售價分別為38.89萬人民幣及42.99萬人民幣。

Arcfox
華為與北京汽車旗下Arcfox共同推出兩款搭載鴻蒙系統的智慧汽車。
圖/ Arcfox

延伸閱讀:華為積極布局電動車,傳攜手廣企、投入百人團隊研發新車!為何不做自有品牌?

上週,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宣佈,他們將投資10億美元於智慧汽車及自駕技術研發上,並聲稱其技術能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行駛超過1,000公里,自認已超越特斯拉的表現。

華為在汽車軟體領域已投入約5,000名研究人員,並有約2000人聚焦自駕技術研發。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副總裁王軍表示,他們已經與全球200多家車廠及業界夥伴建立了合作關係。

華為極為看好中國電動車市場前景,聲稱中國現在每年需求3,000萬輛車,平均一年能從每輛車身上獲得1萬人民幣收入,即使專注中國市場不出海,依舊大有可為,但也強調華為是一個面向全球的企業,不會侷限在中國市場。

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曾預測,中國2021年電動車銷售量將迎來51%的高額成長,總計出售190萬輛車,佔據整體汽車銷售的9%。然而Canalys副總裁菲茲派翠克(Sandy Fitzpatric)指出,由於特斯拉在當地如日中天,高階電動車款很難吃下市占率,「一些中國車廠已經出海尋找機會,尤其是歐洲市場。」

與特斯拉各有優勢,但智慧汽車仍難以彌補手機業務缺損

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華為的優勢在於自駕車的智慧互聯技術上,而特斯拉則在自駕技術大部分的應用表現上具有綜合優勢。與宣佈加入造車戰局的小米、百度等科技巨頭相比,華為的長處是車內控制系統、強大的感測器及不同組件間的交互作用。

週末的發表會上,華為便揭露了鴻蒙作業系統智能座艙、集成式智能熱管理系統、智能駕駛計算平台MDC 810、4D成像雷達及「華為八爪魚」自動駕駛開放平台,一共5種智慧汽車解決方案。

除了與北京汽車攜手推出的Alpha S以外,華為目前也與長安汽車、廣汽集團兩家國有汽車公司進行合作,著手開發自駕汽車當中。

不過,汽車市場規模與利潤仍舊小於手機市場,光靠智慧汽車解決方案仍難以逆轉華為成長逐漸下滑的趨勢。2020年財報中,華為營收及利潤成長皆只剩下不到4%,與2019年高達19%的營收成長相比顯得黯淡無光。

任正非
任正非先前曾宣佈自救的南泥灣計畫,期望透過在6大產業的發展,彌補手機業務受到的影響,證明華為沒有手機也能活下去。

目前華為也正積極探索進軍多元產業彌補手機營收的缺損,2月也曾宣佈聚焦鋼鐵、煤炭等6項產業的南泥灣計畫,並強調會繼續聚焦ICT技術,證明即使不依靠手機業務,華為也能活下去。

資料來源:Nikkei AsiaGsmarenaGizchina

責任編輯:錢玉紘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