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該如何被定義?自古以來,不同領域、不同學派的人,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見解,總而言之,生命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碰撞的狀態,是動態的。
舉例來說,從前的生命,在於卵子和精子的結合,擁有繁殖能力,可以生長、進化和互動;但現在,有了複製羊,或者是不用傳統繁殖方法所培養出來的生物,生命的定義漸漸地模糊。
然而近年來,又有「仿生」(Bionics)概念的誕生,亦即以大自然生物作為仿效的對象,根據其生命系統或者是特徵來模仿發揮。
因此,現今很多產品設計與藝術創作,或是科學的應用,有著生物或者是生命的特徵,但又不具備完整生命的定義。
這次介紹的3個展覽,都圍繞著生命與技術的議題,將藝術帶到全新的層次。
像是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The Design Museum London)推出世界上首個「AI 機器人藝術家(AI Robot Artist)」展覽;台北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則直接以《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Fictional Life:Hybridity Transgenetics Innovation)作為題目,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美國紐約知名錄像藝術家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的個展《黑盒-幻魅於形》(Black Box),都能感受到「似人非人」的藝術感呈現。
全球首例,女機器人以AI與藝術交鋒
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Robot),都是近年來大家熟悉的科學概念和技術,前者指的是電腦演算法解讀大數據,能夠讓機械表現出具備人類行為的功能,也就是可以自行學習、理解和行動的技術。
而廣義上機器人包括一切類比人類行為或思想,或模擬其他生物的機械(如機器狗、機器貓等),可替人類執行重複性高、高危險的任務,分為自動或半自動。
當機器人有了人工智慧,自主行為將會更為複雜,這樣的情境常見於科幻作品中,目前科學界正在向此方向研究開發,可以推測是超越原本「自動化」程度,走向「自主學習」、能夠處理各式各樣的任務,還有回應環境的變化。
具有學習能力的機器人,大家應該不陌生。
像是Siri或是可以作為客服的Chatbot機器人,屬於服務反饋式的應用。但「藝術」這種天馬行空的創作行為,AI機器人可以做到嗎?
今年5月倫敦設計博物館登場的AI機器人藝術家「AI-Da」(艾達)就即將掀起數位時代人類身分的討論。這個以19世紀女性先鋒電腦科學家Ada Lovelace命名的機器人,搭載3D列印矽膠臉與機械手臂;有著女性外型的「她」,透過演算法做出動作和手勢,可以表演,也可以透過演算法來創作作品。
展覽的名稱便直接以「Ai-Da: Portrait of the Robot」(艾達:機器人的自畫像)命名,來挑戰「沒有自我的機械,但可以畫出自我」的命題。
Ai-Da的臉是透過超擬真的3D列印,然後也配備世界第一個AI字型設備,讓它有能力可以用機械手臂書寫和繪畫,也可以跟人對話,就像是一個「真的人」一樣。
Ai-Da的創作與表演,就是在激發「人類的身分」的思考與討論,因為她具備了「感知環境、自主思考、產生行動」,甚至可以透過程式來思考,被人類創造的自己究竟長什麼樣子?
更重要的是,「具備人工智慧的機器人」所創造出的藝術,是不是藝術呢?從哪個方向來看,都值得深入討論。
基因轉殖混種,生命的道德辯證
由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主辦的《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透過藝術家在創作實踐中的技術創新應用,將對於未來的想像結合藝術思辨,以藝術、科學的跨界交流,透過「生物和科技藝術」的呈現,來激發觀眾對於未來的思考。該展覽由深耕數位科技藝術領域多年的清華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邱誌勇策畫。展覽標題「虛構的(fictional)」直接點出了整個展覽實驗性的特質。
根據邱誌勇的策展論述,「生物科技藝術」創造了許多藝術的脈絡,並在裡頭激起極具爭議性的概念,可以增進人們對於生物科技的倫理和相關政治議題的省思。
「生物科技藝術」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的類別,更是跨領域的共同參與,因此反而可視為「模塑、操控並思考生命」的過程,不僅利用了生命特質和素材,更改變了原本有機體的原始表現。
因此副標題「混種、轉殖、創生」,就是嘗試在科技藝術範疇裡,多元面向描繪人與其他生物體系之間相互「混種」的後人類想像;藉由生物科技實驗室中常見的基因「轉殖」討論生命倫理的議題,更融合創新應用的「創生」,如何透過當代數位科技跨界共生。
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黃贊倫的作品《大衛》、《安妮》、《蘿莉塔》,即以人的肉身軀結合怪獸,以混種生物來思考人與人造生物之間複雜的關係。
另類農場風格的《改造樂園(貓)》則是透過基因轉殖的蠶絲(綠色螢光蛋白,GFP)來塑造各式各樣、有點超乎現實的雕塑,來討論基因改造的道德問題。
林沛瑩的《病毒之愛》透過病毒被使用在飲食上的「病毒餐」食譜與表演紀錄,建立對於病毒新的理解方式。
促使機器學習人類心智,也是人類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在地實驗ETAT」與鄭先喻、吳宜曄的共同創作計畫,首創使用電腦視覺辨識系統建立身體與舞蹈的文化符號語彙。
而《{Substituted Congnition}》藉由機器學習透過攝影去辨識物件及人體動作,再由動作和物件找出網路上的廣告和圖像拼貼,來探索機器學習和AI發展下的現象與關係。
新晉創作雙人組Y2K《生物訊號_模控》透過訊號控制植物生長,凸顯人類技術介入環境的現象,並回應人類自農業耕時代以來長期馴化植物的歷史。
無論是用哪一種生物或技術切入,展覽的藝術家和計畫,都在探索「虛構」情境下的未來發展。
潛伏於黑盒,錄像賦予雕塑生命之火
另外一個要介紹的展覽是《黑盒》,這是美國錄像藝術(Video Art)之先鋒湯尼.奧斯勒的大型回顧展,展出其過去40年間的重要作品。奧斯勒最出名的作品風格就是利用投影來創作錄像雕塑與展演,讓影像從平面解放,同時讓雕塑從靜止的狀態,變成動態的表現。
藉著那些有機型態的立體裝置,奧斯勒能以光影、影像、聲音等元素來模擬人類和情感的特徵,創造彷彿有生命的雕塑,並以幽默又譏諷的語彙,引領觀者探索個體心靈,特別的是,作品中的臉孔都是「真的」,他拍自己、朋友和模特兒,有時將特徵變形、誇大或剪接。
傳統上的錄像和雕塑,並沒有太多的交集和變化,奧斯勒也不僅是將畫面投影到某個物件上;綜觀他許多的作品,會發現那些變動的投影幾乎都是面孔:扭曲的眼睛、嘴巴等五官,像是早期的《茱蒂》,就用投影和對話詮釋多重人格障礙。《Kceps》則是有著誇張大眼和嘴巴的錄像雕塑,原型來自於曾經風行的電子雞所發展出的「數位寵物」來思索人與機器之間的情感。
《轉換哲學家》同樣基於面部投影來創造戲劇性的感受,奧斯勒透過簡單縫製的布偶,配合如假似真的投影,讓無聊和激動的情緒浮現在布偶臉上,乍看之下這些娃娃彷彿有生命附身。
而奧斯勒的新作品《GeN》系列,就利用現代科技發展監控下的不安來作為創作的根基。他將女性人臉部分的眼睛和嘴巴挖空,放入電視螢幕,讓臉部辨識技術和演算法視覺化,拼湊、混合成全新五官,試圖引起世人關注:大數據如何將個體分類、處理與計算,即使面容相似,但因為生物特徵的不同,成為了獨特的數位肖像。
雖然藝術家們並非像生物學家直接透過科技來研究生命,但那些似人非人、充滿生命感的裝置,提供了探索人類未來的另類想像。
責任編輯:郭昱彣、張庭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