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疫情拖垮iPhone 12產能,還有晶片荒火上加油!蘋果、台廠供應鏈要如何吞苦水?
印度疫情拖垮iPhone 12產能,還有晶片荒火上加油!蘋果、台廠供應鏈要如何吞苦水?
2021.05.21 | 3C生活

蘋果2021財會年度業績亮眼,僅僅兩個季度,每股就大賺3.11美元,幾乎是追平2020財會年每股獲利3.31美元表現,iPhone 12熱銷固然是蘋果獲利大進補的關鍵,Mac、iPad產品線單季營收年增7成的成績也不容小覷。

只是,計畫趕不上變化,蘋果雖迎來獲利豐厚期,但是,晶片荒持續延燒、印度製造亂了腳步,為蘋果接下來的兩季帶來營運逆風。

限編輯用途_shutterstock_291524837_apple.jpg
圖/ Vividrange via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靠軟體神助攻,蘋果毛利創9年新高!但預估晶片荒會讓下季蒸發千億營收?

晶片荒衝擊Mac、iPad銷售

早在去年,全球各大筆電廠就因缺料問題苦惱,就連宏碁董事長陳俊聖都曾說,「單價一、兩百美元的晶片我都有(貨),就缺1顆5毛錢、8毛錢的周邊IC。」少了這些周邊晶片,就算筆電核心晶片準備再多,一樣出不了貨。

反觀蘋果,去年還老神在在,一點都不擔心缺料問題,4月底的投資人電話會議上,執行長庫克(Tim Cook)卻首度透露,iPad、Mac將因晶片短缺影響銷售表現。蘋果財務長梅斯特里(Luca Maestri)直言,晶片短缺可能使本季營收減少30億至40億美元。

蘋果上一季營收總計895.84億元,若是少了這30億至40億美元,相當於蘋果本季營收至少減少3.3%至4.5%,以總營收來看,影響範圍不大。但若單看Mac、iPad產品線近兩年變化,那影響程度可謂相當大。

根據蘋果財報, 這兩條產品線上季營收加計起來共16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了74.2% ,這意味著蘋果去年同樣也受惠於遠距辦公需求、宅經濟而銷售走揚;此時因為晶片缺貨而讓銷售金額少了30億至40億美元, 意味著本季Mac、iPad產品線營收會立刻重摔17.75%至23.67%

Tim Cook
圖/ shutterstock

頭痛的是,晶片缺料問題短期難有解方。台經院產業分析師邱昰芳認為,晶片短缺態勢恐延續至下半年,「即使有些業者買2手設備開始生產,但新產能也不容易馬上增加很多。」就算下半年歐美經濟有較強復甦力道、訂單能見度高,但受限於晶片短缺,整體供應仍然緊俏,iPad、Mac銷量也將跟著走弱。

apple
圖/ 今周刊

印度疫情打亂蘋果的長線佈局

而在晶片荒燒到了蘋果頭上之後,印度疫情也對蘋果長線佈局,帶來了新影響。

中美貿易戰自18年開打,當時智慧型手機並沒有在關稅清單當中,也因此這兩年iPhone生產重鎮仍是在中國。

「但全球供應鏈分散的態勢愈來愈明顯,供應鏈移動不是今天喊、明天就動,蘋果還是決定讓EMS(電子製造服務)廠做一些產能的調整。」邱昰芳說,蘋果早早佈局了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市場推估,蘋果有意將中國境內7%到10%產能移往印度,降低單一生產地風險。

iPhone 12
圖/ 唐子晴攝影

延伸閱讀:蘋果一戰翻身!印度去年iPhone為何銷量飆漲93%、今年能維持高成長嗎?

去年開始,組裝廠緯創、鴻海已然加大印度生產力度,和碩也在今年佈局印度,預計清奈廠最快今年下半年投產,偏偏此時遇上印度疫情升溫,「和碩原先規畫今年完成廠區建置,但延後的可能性很高。」邱昰芳直言,和碩建廠進度,仍端看印度疫情何時降溫。

印度境內有13億人口,是全球第2大智慧型手機市場,過去高昂關稅下,使得iPhone在印度售價偏高,但自從iPhone SE、11等機種在印度本地大量生產後,避開高關稅的iPhone也訂出親民售價,帶動印度銷量大增。研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統計,去年第4季iPhone在印度單季銷售量首度超過150萬支,20年全年在印度的手機銷量成長逾93%。

這讓蘋果今年決定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 12,沒想到計畫才剛實施,就遇到印度疫情升溫,根據外電報導, 鴻海在印度廠房因員工確診,使得iPhone 12產能驟減逾50%

iPhone產能驟減、設廠進度落後,對於蘋果的長遠規畫確實帶來影響,不過,短期上來看,「蘋果對印度製造的規畫,目前以印度內需為主。」邱昰芳認為,印度以外市場目前主要還是由中國供應,對全球iPhone生產影響有限。

apple corning02
圖/ Apple

硬體營收下滑缺口,台廠備受考驗

蘋果前兩季財報雖然交出了好成績,但晶片荒延燒、新冠肺炎疫情再起,財報數字要再像上一季度大幅彈升恐有難度;倒是全球愈來愈多消費者在家工作、上學,這是否會帶動蘋果軟體應用服務營收上升、彌補硬體營收下滑帶來的缺口,值得關注。但是,台灣的蘋果供應鏈向來以生產硬體為主,如何伴隨蘋果走過這一季逆風,考驗著台廠智慧。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