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跟老闆不同調、需求落差大!產學聯盟提媒合解方:要當BD也要當PM
老師跟老闆不同調、需求落差大!產學聯盟提媒合解方:要當BD也要當PM

在前瞻創新創業中,大學的研發能量應是協助台灣產業升級的推手,但目前產學之間仍有些落差。因此,產學聯盟或產學研平台的出現,就是要消弭缺口的存在,如果協調得宜,大學的研究能力,絕對是不容小覷的創新能量來源。

「如果很重要,但不急的,找老師可以解決。但是很重要又很急,就不要找老師。學校教授不一定可以解決立即性的問題,但可以解決長期的問題,甚至是建構專利來解決未來的問題。」清大國際產學營運總中心執行長林琮庸(首圖左上)點出其中一條產學間的落差,就是速度。而不只清大,從成大與中山的產學聯盟,可以找到更多產業與學界合作的眉眉角角。

把老師、產業當客戶,產學聯盟要當BD也要當PM

「我把產業跟學校老師當成客戶,一個是委託方、一個是供應商,大家的想法不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盤點老師的能量。」林琮庸說。

產業的需求,與大學老師能提供的解方不一定能媒合,在溝通上也容易沒有效率,「本質雙方的思考就完全不一樣,老師們在執行政府計劃時,結束就是寫個報告、弄個專利,但產業的要求不一樣。產業則也要體諒老師的節奏,還要備課、帶學生。」林琮庸說,「產學聯盟是一個緩衝,替雙方拿捏分寸,講起來很簡單,但真的做下去很容易兩面不是人。我們既要當PM又要當BD。」

不只盤點產業需求與老師的能量,也要盤點合作夥伴的優勢,清大也主導了五校產業聯盟,內含政大、淡江、輔大與逢甲,「清大很多人才,但是在實作面要加強,逢甲、淡江的實作就很強,有很多實際產業互動的經驗。」林琮庸說。

跨校合作也是產學聯盟近期的發展重點,以成大為首的大南方聯盟,共有12校加入,包含虎尾科大、高雄科大、遠東科大等,成大國際產學聯盟執行長彭聖偉(首圖左下)表示,跨校合作能夠讓研發型學校(成大)的優勢,與科大實作的強項結合,「產業來找學界合作,希望拿到的產品一定是越落地越好。」

康舒、南六,與大學合作希望再創產業升級

林琮庸以清大與電源大廠康舒的合作為例,「他們很驚訝,沒有想到清大會跑到淡水去找他們,如果清大只幫他們提升工廠的效率是不夠的,我們要打造新的衝擊。總經理許介立也有大破大立的想法。」

清大與康舒的合作成立研發中心,採取康舒出題、清大解題的方式,目標是讓康舒往更遠的未來,不管是電動車或是綠能前進,「康舒已投入2,800萬元,以傳產來說是不小的金額。」

王郁倫攝影_康舒總經理許介立(右)2-copy
清大國際產學營運總中心執行長林琮庸在率領團隊與康舒討論合作之時,認為因為康舒總經理許介立(右)有大破大立的決心,合作才更加順暢。
圖/ 王郁倫攝影

除此之外,林琮庸提到,與康舒的合作還有一個額外的效應,就是把人才帶到康舒,「以前大家覺得淡水很遠啊,但是產學合作後,陸續有清大的學生過去,這也是個正面的效應。」而目前清大主導的五校聯合,除了與康舒之外也陸續有3個研發中心出現。

而中山大學負責營運的南台灣國際產學聯盟,包含高醫、義守、屏科大、高雄大學,與不織布工廠南六企業的合作,便展示了跨校的成果,「南六的高層在思考,如何用現有的製程跟經驗,往生醫方面發展。」中山大學前瞻產業聯絡中心副執行長梁鶯騰(首圖右下)說。

南六
擁有不織布等產品線的南六,與中山大學主導的產學聯盟合作,嘗試開發新的海洋系列產品。
圖/ 南六

最終敲定南六與中山大學、高醫合作,建立海洋化妝品系列開發團隊,針對海洋中的生物投入研發。由中山大學海科院負責海洋生物原料培植與提供,高醫香粧品學系進行產品活性測試及後期產品試驗的資源,並結合南六的產品來規劃。

跨校的合作,能夠讓學校之間截長補短,更能解決產業提出的問題,「畢竟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啊。」林琮庸說。

最新6月號雜誌《高價值企業100強》:傳送門
零接觸電子雜誌訂閱:傳送門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