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瞻創新創業中,大學的研發能量應是協助台灣產業升級的推手,但目前產學之間仍有些落差。因此,產學聯盟或產學研平台的出現,就是要消弭缺口的存在,如果協調得宜,大學的研究能力,絕對是不容小覷的創新能量來源。
「如果很重要,但不急的,找老師可以解決。但是很重要又很急,就不要找老師。學校教授不一定可以解決立即性的問題,但可以解決長期的問題,甚至是建構專利來解決未來的問題。」清大國際產學營運總中心執行長林琮庸(首圖左上)點出其中一條產學間的落差,就是速度。而不只清大,從成大與中山的產學聯盟,可以找到更多產業與學界合作的眉眉角角。
把老師、產業當客戶,產學聯盟要當BD也要當PM
「我把產業跟學校老師當成客戶,一個是委託方、一個是供應商,大家的想法不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盤點老師的能量。」林琮庸說。
產業的需求,與大學老師能提供的解方不一定能媒合,在溝通上也容易沒有效率,「本質雙方的思考就完全不一樣,老師們在執行政府計劃時,結束就是寫個報告、弄個專利,但產業的要求不一樣。產業則也要體諒老師的節奏,還要備課、帶學生。」林琮庸說,「產學聯盟是一個緩衝,替雙方拿捏分寸,講起來很簡單,但真的做下去很容易兩面不是人。我們既要當PM又要當BD。」
不只盤點產業需求與老師的能量,也要盤點合作夥伴的優勢,清大也主導了五校產業聯盟,內含政大、淡江、輔大與逢甲,「清大很多人才,但是在實作面要加強,逢甲、淡江的實作就很強,有很多實際產業互動的經驗。」林琮庸說。
跨校合作也是產學聯盟近期的發展重點,以成大為首的大南方聯盟,共有12校加入,包含虎尾科大、高雄科大、遠東科大等,成大國際產學聯盟執行長彭聖偉(首圖左下)表示,跨校合作能夠讓研發型學校(成大)的優勢,與科大實作的強項結合,「產業來找學界合作,希望拿到的產品一定是越落地越好。」
康舒、南六,與大學合作希望再創產業升級
林琮庸以清大與電源大廠康舒的合作為例,「他們很驚訝,沒有想到清大會跑到淡水去找他們,如果清大只幫他們提升工廠的效率是不夠的,我們要打造新的衝擊。總經理許介立也有大破大立的想法。」
清大與康舒的合作成立研發中心,採取康舒出題、清大解題的方式,目標是讓康舒往更遠的未來,不管是電動車或是綠能前進,「康舒已投入2,800萬元,以傳產來說是不小的金額。」
除此之外,林琮庸提到,與康舒的合作還有一個額外的效應,就是把人才帶到康舒,「以前大家覺得淡水很遠啊,但是產學合作後,陸續有清大的學生過去,這也是個正面的效應。」而目前清大主導的五校聯合,除了與康舒之外也陸續有3個研發中心出現。
而中山大學負責營運的南台灣國際產學聯盟,包含高醫、義守、屏科大、高雄大學,與不織布工廠南六企業的合作,便展示了跨校的成果,「南六的高層在思考,如何用現有的製程跟經驗,往生醫方面發展。」中山大學前瞻產業聯絡中心副執行長梁鶯騰(首圖右下)說。
最終敲定南六與中山大學、高醫合作,建立海洋化妝品系列開發團隊,針對海洋中的生物投入研發。由中山大學海科院負責海洋生物原料培植與提供,高醫香粧品學系進行產品活性測試及後期產品試驗的資源,並結合南六的產品來規劃。
跨校的合作,能夠讓學校之間截長補短,更能解決產業提出的問題,「畢竟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啊。」林琮庸說。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