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許多的人在選擇大學的時候,都會夢想自己畢業後能成為一位充滿創意的廣告人,或是光鮮亮麗負責專案的廣告業務經理。更曾有句「不做總統,就做廣告人」的名言,讓廣告傳播產業有著特別的崇高地位。
筆者自己身邊太多年紀輕時進入廣告圈,現在40到50歲陷入「下面管不動、上面太自大、客戶像流氓」的困境,更多的是只有極少數的畢業生,真的想要進入廣告公司。就算有也是想在公司做社群、數位相關的工作,但多數傳播、行銷相關科系的學生,卻對於進廣告傳播圈的意願大不如前。
在黃金時期的廣告傳播業,尤其是想要進入廣告公司的學生,除了就讀像是傳統科班的世新公廣系,文化廣告系或是傳播等相關科系外,文字功力好的中文系、有獨特想法的藝術或表演科系,都有不少畢業生想在廣告公司找到自己的舞台。
而過去學生也相當熱衷參加廣告傳播類的競賽,像是金犢獎這類具有一定高度的獎項,學生要是能獲獎,彷彿就拿到了求職的入場門票。筆者也曾帶學生拿到不錯的成績,但那時已經開始進入了廣告傳播環境的巨變時期。學生對於拿獎後的意義,遠不如過去的上一代,甚至排斥某項獎項的評選方式和過程時,也讓參獎的動力大幅降低。
數位環境的興起,讓微電影、社群小編、搜尋排序優化、點擊廣告等等圍繞在網路世界的廣告傳播工具,成立更多能幫助品牌的新寵兒,但這些工具卻是過去廣告產業相對陌生,而且必須要花時間去學習的領域。而許多大學生自己就是「數位原住民」,當畢業時要發揮所學專業時,就會希望是能得到更多的肯定和發揮空間吧。
然而真正讓傳統的廣告傳播業,陷入畢業生越來越不願意進入的原因,筆者認為可歸咎於少數那些自大而高傲的心態。曾經有某廣告公司的高層,在社群上批評不是廣告從業者沒有資格教學生廣告,也有曾獲獎無數的傳奇創意主管,因為管理方式蠻橫而一直留不住人才。幾年前更有因為公司長期持續加班,而員工檢舉後導致勞動檢查的新聞。
甚至當有些廣告公司試圖讓自己更接近數位傳播的專業時,卻仍然用那套「下面做到死,上面會管理」的心態時,年輕一輩的就業者,尤其是近年來的畢業生,沒幾個人還會甩你這套。畢竟這些年輕的就職者,在政府多年鼓勵創業、就職自我意識高漲的年代,頂多自己開公司接客戶,而不是非得遷就以往的廣告傳播文化。
其實仍有有許多優秀的廣告傳播公司和廣告人,但那些自大而排外的文化、長時間的工作加班、跟數位行銷公司競爭的壓力,讓廣告傳播業少了些吸引畢業生進入的動力。或許畢業生不是真的不願意做廣告,而是更想用自己的方式做廣告,畢竟未來的世界消費者與就職者,更接近同ㄧ個群體,只有自己才懂自己想要什麼。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