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大的物流新創公司Delhivery在今年5月底的新一輪融資中,籌得2.77億美元,使公司估值已超過30億美元。Delhivery最初是從食品運送起家,後來才轉為物流公司,迄今已在印度2,300多個城市和17,500多個郵政編號的區域,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
本次融資是由總部位於波士頓的富達(Fidelity)投資公司牽頭,新加波主權財富基金、阿布達比的Chimera和英國的Baillie Gifford等也參與此輪,其他知名投資者還包括軟銀集團願景基金、老虎環球管理公司、時代互聯網等。
與餐點外送員的閒聊,成為創業的起點
Delhivery的總部位於印度古爾岡(Gurugram),是一個距離首都德里(Delhi)西南方約10公里的衛星城市,2011年由五位工程師Kapil Bharati、Sahil Barua、Suraj Saharan、Mohit Tandon和Bhavesh Mangalin創立(後兩位已在今年稍早時離開公司)。
Tandon、Barua和Saharan從2008年開始,都在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Co)工作,三個人都非常想要創業,但他們知道成功的創業需要付出很多心血,Barua說:「那時我們一起放了6個月的長假,也是因為那次休假,我們才決定放棄現有工作,並開始為夢想努力,但當時我們完全不知道我們要做什麼。」
直到某次,Barua和Saharan兩人在晚上叫餐廳外送,當餐點送抵後,兩人開始和外送員聊起天來,並從談話中發現餐廳的營運有點問題,兩個人便騎著腳踏車去見餐廳的老闆Anuj Bajaj,在老闆解釋完原委後,Barua和Saharan馬上就想到解決方案,而這也是Delhivery創業的起點。
後來,團隊加入了兩位天資聰穎的夥伴——曾在其他新創公司待過18個月的Mangalin、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的Bharati,這才終於完成三個人的創業夢,而Delhivery也從原本只有10位員工的小公司(其中還包4位外送員),擴展成為一家擁有超過17,000名員工、業務遍及13個以上國家和地區的跨國物流大企業。
利用數位化、供應鏈管理觀點,提高印度物流業效率
Delhivery成立是為了縮短配送時間與距離,服務對象主要是印度大型電商和企業,發展至今已完成超過10億筆訂單、與超過10,000位客戶合作,更在2019年的F輪融資籌集到4.13億美元,順利成為獨角獸、2020年8月開始甚至與Volvo成為生意夥伴,將牽引式貨車帶進物流業。
根據伯恩斯坦(Bernstein)關於印度物流市場分析報告指出, 印度物流市場的價值超過2,000億美元 ,而Delhivery是少數利用貨運交易平台(freight exchange platform)的新創公司之一。該平台聚合供應鏈裡的三大要角: 物流中心、倉儲和卡車司機,並提供非常完整的物流服務 ,例如:最後一英里交付、第三方和中轉倉儲、反向物流、收款、供應商到倉儲、供應商到客戶等,都在其業務涵蓋範疇。
以最後一英里交付(last-mile delivery)為例, 當商品來到物流最後一站,快遞員被分配到的物品,其運送區域不會超過2平方公里 ,這讓快遞員可以在一天內進行多次交付,不僅減少送貨的時間成本,也讓卡車運輸得以提升效率,進行全天候營運。
該報告也指出 ,數位化的供需系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若無法對供應和需求兩端進行妥善的物流規劃,將會增加營運成本 ,譬如:商品損壞或竊盜、運送延誤等,而Delhivery的數位化物流模式,對解決印度物流業長期被詬病效率低下的問題至關重要。
打造物流業的操作系統,為IPO做好萬全準備
隨著全球疫情爆發,Delhivery不僅因為在電商訂單增加,導致發貨量變多外,在企業對企業(B2B)的營收也呈現穩定成長,甚至出現小型企業使用服務的數量激增,顯見數位化物流模式在當代頻繁的被採用。
Barua告訴《經濟時報》(The Economic Times):「需求對我們而言不是問題,但『滿足需求』這件事變得更加困難,因此我們不得不拒絕許多企業。」不過,Delhivery在2020年底就曾表示,計劃在2年內投入超過4,000萬美元以上的資金,用於擴大和增加車隊規模以滿足疫情期間的需求。
除了因應配送需求擴展公司規模外,Delhivery在技術分享上也不遺餘力。Barua說:「 我們一直想將Delhivery變成物流的操作系統,就像物流界的Android一樣,並讓世界各地的物流公司都能緊密連結,降低小公司物流系統的開發成本 。」例如:Delhivery已在美國西雅圖設立技術中心,致力於軟體即服務(SaaS),並提供物流技術的解決方案。
Delhivery也已規劃好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的期間內,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並於今年1月為IPO和相關併購事宜成立董事會小組委員會。Barua信誓旦旦的說:「 我們會以坐擁5.5億美元現金之姿進行IPO,我們不會虧錢的 」。
資料來源:Startup Talky、TechCrunch、經濟時報、NextBigWhat
責任編輯:文潔琳、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