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科技改變全球企業的業務和協作模式,國內外企業在轉型已是大勢所趨。IBM於25日舉辦的線上論壇,提出「虛擬企業(Virtual Enterprise)」的轉型概念,不僅是導入數位工具進行遠端協作、線上專案管理這般簡單。
對此,台灣IBM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副合夥人游復興表示,世界各地的企業已開始習慣遠端工作,有些更是通過雲端、物聯網科技,不斷打破硬體或實體環境的限制,發展成為所謂的「虛擬企業」來維持營運,更具競爭力的營運模式也因應而生。
他指出,虛擬企業擁有3大特徵。首先,企業應擁有開放性平台策略與生態系統。這表示,虛擬企業應著眼從外部,與未來潛在合作夥伴、生態系合作來進行擴展,並透過各種雲端模式跟外部進行介接與溝通。
其次,則是能夠透過科學應用、數據交換來主導創新;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關鍵所在:以智慧工作流程來整合自家和生態系統,幫助客戶、外部夥伴創造更多價值,形成更牢固的生態系。
那麼又要如何成為「虛擬企業」?游復興指出,企業在實現數位化需佈局更快速,並將範圍擴大到新的生態圈及合作夥伴。同時,為了滿足客戶和員工的連結度與服務需求,還需優先考慮極致性的自動化和AI導入,以及體驗和人性化。
他表示,虛擬企業可由智慧工作流程這條「金線」串連,將生態圈參與者緊密聯繫在一起,實現共同的價值,「其中,『開放性』絕對是虛擬企業最重要的一點。」這一點,從企業內部、外部生態圈到合作夥伴,皆能為企業帶來價值。
IBM協助半導體通路商導入,讓供應鏈整合性更強
對於提升開放性這一點,游復興進一步舉出案例,藉由IBM提供的BPaaS(商業程序即服務),台灣某大型半導體通路商進一步創建專屬物流平台,為供應商提供快速連接於客戶資訊系統的服務,進一步降低供應商與ODM客戶業務往來時的資訊介接門檻。
如此一來,平台所創建的生態系統也就包含了半導體零件原廠、物料供應商、外包廠、客戶與物流服務商等,每一方都能在這之間連結並獲得所需資訊,為企業數位化賦能。
「在經歷疫情後,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已成為新常態,因此供應鏈優化已是關鍵!」游復興指出,有了平台整合,讓上游廠商能夠更專注於製造,降低測試時間,也能讓下游客戶完成所有IC零件採購,專注於組裝和對品牌商的服務。
民生產業從中受惠,銀行也是導入標竿
不僅如此,人們賴以為生的糧食供應鏈也和「虛擬企業」大有關聯。全球最大礦物肥料生產商Yara就是應用範例之一,其運用數位農業平台Atfarm/FarmX來連結農民,改變現有供應商關係,更增加了現有農田糧食產量、農企業的收益。其中,平台也運用IoT傳感器、AI和氣象公司提供的天氣預報,能夠讓農民能夠得到災害預測、即時施肥等資訊。
游復興觀察,面對近期紓困貸款申請爆量,許多銀行行員也大喊吃不消,也反應出導入虛擬企業的重要性。他進一步提出數據,台灣在三級疫情升級後,約有90%的民營銀行可讓員工在家上班,讓業務不中斷,「從分行虛擬化流程到組織管理優化,數位化已然是讓銀行競爭力高下立判的關鍵。」
再以IBM近期公開的案例來看,就可應證客戶體驗對虛擬企業的重要性。新光銀行自2016年啟動數位轉型,就採用了IBM Power Systems的AI開發工具,加以發展AI模型並和數據流整合,特別是運用在提出精準行銷活動上,進一步讓客戶擁有高評價的體驗。新光銀行也曾公開表示,目標是兩年內將AI模型從近20個發展至上百個,且將持續投入AI和大數據分析,讓客群定義更清晰細膩。
最後,游復興也給出企業可思考的建議。除了在加速數位轉型上,可找出智能化工作流程進行平台化外,「企業主更應該改變管理思維,除了對外保持開放性的合作外,也可組建內部的遠端工作師架構團隊。」同時,讓組織扁平化、充分授權,讓員工的績效更為目標與結果導向,也是讓企業逐步成為虛擬企業的方法之一。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