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說「因為我錢多」要買聯發科、台積電,紫光集團申請破產重整
曾說「因為我錢多」要買聯發科、台積電,紫光集團申請破產重整

曾揚言買下台積電、合併聯發科的中國半導體企業紫光集團,今天因為不能清償到期債券,已被債權人之一的徽商銀行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

紫光債務違約 分析:中國晶片自主警示

據企業資訊查詢App「企查查」顯示,紫光集團被徽商銀行申請破產重整,經辦法院為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

破產公告.jpg
紫光公告。
圖/ 紫光集團

紫光集團微信公眾號也公告稱,今天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通知書,主要內容為:相關債權人以紫光集團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具備重整價值和重整可行性為由,向法院申請對紫光集團進行破產重整。

紫光集團稱,將依法全面配合法院進行司法審查,積極推進債務風險化解工作,支持法院依法維護債權人合法權益。

去年11月起,紫光集團發行的公司債相繼因無力償還本息宣告違約,被指恐面臨破產重整。

陸媒財新網指出,主因是此前過度併購,加上債務槓桿過高所致。因半導體產業投資回報週期長,一旦獲利難以支應公司資金需求,便只能依靠發債度日,長此形成惡性循環,因而出現無力償債的窘境。

新浪財經引述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公司指出,截至2020年9月末,紫光集團總債務達人民幣527.81億元(約新台幣2280億元),其中短期債務328.16億元,而貨幣資金為40.02億元,面臨較大短期償債壓力。

紫光SOC.jpg
紫光SOC晶片。
圖/ 紫光集團

不過紫光集團正試圖從債務危機中脫困,且旗下公司仍在賺錢。

紫光集團6月30日公告稱,已啟動債務風險化解工作,將積極與持有人溝通制定債務解決方案,相關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中。

最新評級報告顯示,中誠信國際將紫光集團主體信用等級由CC調降至C,撤出可能降級的觀察名單;將「19紫光02」的公司債信用等級由CC調降至C,撤出可能降級的觀察名單;維持「18紫光04」和「19紫光01」的信用等級為CC,繼續列入可能降級的觀察名單。

官媒北京日報App報導指出,紫光集團旗下兩家上市公司紫光國微和紫光股份,2020年營收利潤均取得較大成長,今年第一季,紫光股份營收利潤成長30%以上,紫光國微營收成長近50%,利潤成長70%以上。集團其他主要企業也都呈現穩中向好的局面。

台積電提供_021晶圓製造 矽晶圓 奈米 先進製程 半導體
台積電一度被紫光盯上。
圖/ 台積電

報導稱,紫光集團在專門工作團隊指導下,為化解債務風險與多家投資人進行了接洽,由於紫光集團核心資產在晶片、雲網等產業領域處於國內優勢地位,投資人參與意向濃厚。

趙偉國.jpg
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
圖/ 紫光集團

報導並稱,由於紫光集團債務規模大,境內外債權人多,為有效保障各方權益,加快促成不同債權人訴求達成一致,「適時啟動司法重整是一種專業選擇」。

紫光成立於1999年,是北京清華大學旗下全資擁有的半導體集團。但近年,紫光並未立足研發,而是以「國家隊」的姿態大舉砸錢收購組建產業,引發國際側目。

2013年,紫光集團以17.8億美元收購美國上市公司展訊通信;次年斥資9.1億美元收購美國上市公司銳迪科微電子。

2015年,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高調來台,還揚言要買下台積電、合併聯發科。

關鍵字: #台積電 #聯發科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