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業市值飆到1.3兆創紀錄!休養4年再現榮景,下一波潛力新星由誰出頭?
生技業市值飆到1.3兆創紀錄!休養4年再現榮景,下一波潛力新星由誰出頭?

今年6月,台灣生技產業創下1.3兆元總市值紀錄,不但比去年同期成長22.87%,更是10年前生技總市值的5倍以上,也是台灣生技股繼2016年的投資狂潮後,休養生息4年,再次登上的榮景。

點火的起點,是在去年4月,新藥研發公司合一生技宣布,拿到5.3億美元的授權成果 。在這個國內生技產業單一新藥的最高授權金額紀錄之後,國內生技產業的好消息彷彿接力賽一般,一棒一棒接續而來,讓生技產業今年表現持續火熱。

新藥研發公司中,逸達生物科技的前列腺癌新劑型新藥,今年5月終於拿到美國藥證,讓今年3月完成簽訂2.07億美元授權合約,進入「里程金」階段,成為合一之後又一項巨額的授權成果。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醫材領域方面, 隱形眼鏡大廠晶碩上半年營收以25.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比去年同期成長超過60% 。此外,以九個月的時間完成新冠疫苗臨床二期期中分析的高端疫苗,則在7月中取得國內緊急使用授權(EUA),並已在今年6月單月轉虧為盈。

好消息接連不斷,讓生技投資熱潮延續,但投資人也看得心驚膽戰。尤其回望2015年前後,基亞、浩鼎新藥公司帶動捲起的生技股狂潮,在解盲失敗後,股價一瀉千里。這一次,生技股真的會走出不一樣的格局嗎?

AZ疫苗開打
圖/ 行政院

延伸閱讀:莫德納創辦人曾被羞辱、韓國快篩產值爆衝,台灣要當「生醫大國」該學習哪些事?

生技股的10年光景!醫材、保健獲利穩健,新藥紛收割

「這一次(生技股)不是全面性地上漲,大部分上漲的公司是有自己的題材、業績。」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理事長張鴻仁回憶,過去基亞、浩鼎時代投資可說是一窩蜂,「漲的時候大家都漲,跌的時候大家都跌。」

「過去幾年處境艱難,生技業都失去了信心。」《生技投資聖經》作者、黑木投資公司合夥人羅敏菁談起如今生技業的表現,很有感觸。不僅就產業基本面,過去10年,台灣養出一群能有穩定獲利的保健、醫材、製藥公司,甚至連燒錢的新藥研發公司,也在長達多年的研發期之後,開始進入大量取得藥證、實質銷售的成果期。

羅敏菁認為,看生技產業一定要分兩塊來看, 一塊是新藥,一塊是新藥以外的公司,後者主要是看公司的獲利成長、EPS成績 ;至於前者,雖然最終新藥研發成敗未定,但這幾年新藥公司的進展,也讓新藥研發的各階段成果指標更多元,除了臨床試驗解盲,研發階段的授權合約,以及評估藥證的市場,都成為投資新藥研發的關鍵項目。

這些觀察指標,也能進一步區別誰可能是新藥族群裡的「真王牌」。

新藥研發最後一哩路!取得美國藥證、獲FDA許可上市

過去幾年,台灣新藥公司陸續有智擎、中裕拿到美國藥證,但股價都不若它們在二期、三期試驗時的表現。雖說藥證是新藥研發的最後一哩路,是重要里程碑,但拿到藥證就開始進入實際的營收數字表現,新藥到底有沒有市場價值,即見真章。

中裕在2018年,愛滋病新藥拿到美國藥證,但至今股價也未有亮眼表現。羅敏菁指出,因為中裕的藥是後線用藥,儘管取得美國藥證,獲得FDA有限用途的許可,但市場不大的現實,仍讓銷售表現難有起色。

中裕新藥董事長張念原曾分享,以美國市場來看,光是保險公司就有幾百家要談,「保險公司會說藥價多少才願意付,你要推銷給醫師,也要先建立關係。」足見要在美國布局銷售通路,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因此, 評估未來1年即將拿到藥證的公司,就必須進一步了解它們新藥的市場潛力與通路布局,將成為重要觀察指標

CDMO新趨勢正夯!2025年,全球估三百億美元規模

今年因疫苗代工議題,讓投資人認識到全球醫藥業正崛起的新趨勢—— CDMO(委託研發及生產代工) 。今年4月,政府新版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也將CDMO納入獎勵項目,與新藥研發一樣享有投資抵減的優惠。

事實上,除了政府獎勵外,生物製藥領域的CDMO模式,未來五年將快速成長。以國際投資顧問公司Bourne Partners預估, 未來五年,每年複合成長率14.5%,到2025年全球將有300億美元以上的規模

今年4月,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大手筆投資50億元,要支持台康生技在CDMO業務的發展;6月,泰福宣布取得浩鼎CDMO的合約,並高調宣布要加速擴大CDMO的業務。

台康生技與郭台銘簽訂投資意向書
圖/ 台康生技

延伸閱讀:出手就當最大股東!郭台銘砸50億入主台康生技,看好藥品代工、生物相似藥?

國內生技業前景可期!企業家紛認投資,未來成果更多元

「台灣人,不是特別喜歡以燒錢為主的商業模式。」張鴻仁直言, 雖然去年以來生技股又開始有活力,但過去長達3、4年的沉寂,讓生技公司增資困難,發展並不容易

但是不燒錢,就難有創新,張鴻仁以美國那斯達克為例,「那是最支持『燒錢公司』的地方,所以獨角獸都在那裡上市。」

張鴻仁談起去年以來因為疫情影響,讓生技產業如今能再創市值高峰的過程,甚有感觸。「過去我們不覺得藥品和醫療器材都是進口有什麼問題,你以前會覺得口罩在中國生產是問題嗎?」但疫情的衝擊,讓生技產業有了重新定位的機會,也讓投資大眾重新認識到生技產業的價值。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

最新8月號雜誌《區塊鏈上的金融新世界》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關鍵字: #生醫科技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長期觀察臺灣新創生態,推動國內Meet創業小聚、AAMA搖籃計畫的巨思文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她指出新創若要跨越成長瓶頸,必須穩固「品牌、信任、資本」三大支點,並形成動態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今年迎來臺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2.0新局,新創更應該善用資源,藉由透明化治理贏得市場信任,同時借助資本平台放大品牌能量,鍛鍊好企業體質後進軍國際市場。上市,從未是終點,而是企業累積第二成長曲線的底蘊,更是企業實踐社會責任、進入永續成長的起點。

從品牌認知到信任資本:新創企業的成長三支點

新創從零到一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哪些關鍵的成長階段?陳素蘭直言,「新創是社會上的新面孔,必須要先被看見有知名度(Awareness),接著才能被市場認可(Acceptance),最終進而累積深厚的品牌信任感(Trust),這是一條每家新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經營B2C或B2B市場,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能只依賴短期預算所帶來的瞬間行銷曝光。陳素蘭建議,新創進入市場前先清楚定位自身的獨特價值,持續落實言行合一的經營策略,向消費者與商業夥伴展現長期的價值承諾。換言之,品牌與信任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背後往往需要資本的挹注支持。

由此觀之,新創要走得踏實、奠基穩固基礎,陳素蘭認為需要三個關鍵支點「品牌力、信任力、資本力」的構成,而且這三個支點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陳素蘭解釋:「品牌力帶動信任力,信任力吸引資本力,然後再運用資本的投入,讓企業能持續深化技術研發與強化市場行銷;同時,也能推動組織管理優化,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品牌競爭力,三者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正是企業穩健成長、立足市場的關鍵。」

創新板2.0升級啟動,為新創點燃成長引擎之火

數位時代X臺灣證券交易所
圖/ 數位時代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創業環境,這三個支點之中,臺灣新創過去大多較忽略的,是善用「資本市場」以作為加速成長力道的槓桿資源。因為許多創業者花更多心力在技術打磨、產品開發,但當要拓展更大的營收版圖時,才赫然發現,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動的「創新板2.0」升級,即是賦能新創,強化品牌信任與營運體質的關鍵轉捩點。陳素蘭指出,觀察創新板2.0做了一系列革新,包含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提供新創多階段上市輔導機制,以及上市後加強品牌曝光、媒合投資人互動等措施,藉此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也協助企業在募資、品牌信任與市場能見度更上層樓。

陳素蘭舉兩個登上創新板最有印象的企業,其一是首家進入創新板的錼創科技,一路看著他們透過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與品牌強化,不僅打開市場知名度,甚至受惠創新板2.0新制,股票流動性的提升,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信心,也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另一家來自AAMA計畫第二期學員的Gogolook,在創新板的助力下穩健營運體質,近年有更多消費者認識他們的資安解決方案,甚至Gogolook順利進軍歐洲完成策略併購,並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佈局。

從這兩個案例當中,陳素蘭提到:「創新板2.0的存在意義,不是單純協助新創企業掛牌上市而已,更是為企業打開信任之門、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資本能量的成長引擎。」加上證交所提供系統化、階段式的支持輔導機制,越來越多新創得以從市場的新面孔,蛻變成有競爭力與市場信任的長青企業。

立足臺灣,邁向全球:上市是新創永續經營的起點

面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臺灣新創在立足本土市場後,下一階段將放眼國際商機。這時候,資本市場的支持,亦是新創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陳素蘭提到,她觀察創新板效法那斯達克(NASDAQ),是支持創新的首選籌資平台,幫助尚未獲利但有商業模式潛力的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資金。而且有創新板的背書,臺灣新創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候,對品牌信任更是加分元素。

陳素蘭就觀察到,證交所協助新創拓展海外市場時,持續投入資源並展現高度支持。她指出,「近期證交所與KPMG一起成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就是扮演鏈結臺灣與東南亞創新生態系的橋樑,幫助更多新創在東協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資金媒合與合作交流。」

不過陳素蘭也強調,新創在跨足國際市場時,更需要「負責任地」使用資本市場的資金。「對資本的負責態度,就是願意把自身的經營承諾、財務表現公開在陽光底下,接受各界的檢驗,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更能贏得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她補充道。

因此,上市進入創新板,對新創企業而言,絕非是成功的終點,更是邁向國際化及永續經營的新起點。借助證交所創新板2.0的支持,相信有更多臺灣新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穩健成長,持續深化「三大支點」實力,穩健立足在地、勇於挺進國際,展現臺灣新創追求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動能。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