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陽推50元專人送電「尊榮」服務!董事長柯勝峯專訪揭電動車突圍思路
光陽推50元專人送電「尊榮」服務!董事長柯勝峯專訪揭電動車突圍思路

光陽機車於8月11日發表ionex 3.0+,除了原有換電站配置,還有全新的「尊榮換電」服務,仿照外送服務模式,讓消費者可以透過通知換電的形式享受專人換電服務,光陽董事長柯勝峯指出,這是革命性能源補充服務,我在會後進行了一個小時的訪談,柯勝峯首談進入電動機車市場初衷。

2021年8月就啟用的尊榮換電服務第一階段服務範圍為台灣6都,只要是ionex 3.0車系的車主,包括i-one、S6、S7、S7R,都可到ionex門市訂閱尊榮換電服務,以每次50元、每月499元的收費上限,享受專人上門送電服務。

光陽換電服務
圖/ 光陽

ionex最終目標:車聯網

談到「尊榮換電」,柯勝峯跟我們分享了很多他的想法,他心目中最理想目標是導入類似車聯網系統概念,一旦車子剩下30%~40%,或者車子故障,系統就可以連線到終端通知換電,自然就有人到達指定地點協助換電,甚至幫忙檢查胎壓、更換零件等等。

柯勝峯指出,電動機車因為物理特性上的不同,如果要增加續航力就必須要增加電池,車子自然會變大變重,許多消費者不買電動車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能源補充的問題,要解決這問題,光陽思考了ionex 3.0,透過建置換電站的方式滿足部分消費需求,但是換電站建置不易,有些地方像是山區、古蹟或者學區都會有設置的限制,而這個換電的問題也已經困擾消費者很多年了。

「尊榮換電是個好的選項,也是可行的選項。」

光陽集團董事長柯勝峯宣布,KYMCO掀電動機車能源補充大革命,「Ionex尊榮換電」顛覆現有充換電模
圖/ 光陽

舉例來說,很多時候很多車主會有兩天要換一次電的需求,但是換電站點不多,加上有些女性或者年紀比較大的人,或者天候不好的時候,換電都很不容易,這就會降低消費者購買電動車的想法。所以ionex 3.0+新增尊榮換電的目的就是要真正解決消費者對於電動機車的需求。

面對市場質疑聲浪,柯勝峯看得很開,他覺得很多策略不可能所有人都可以滿足的,當然有些年輕人可能會想要自己多跑一點里程去換電,尊榮換電只是提供給用戶另外能源補充的選項。

促使柯勝峯啟用尊榮換電的還有這一波疫情,柯勝峯看到這一波疫情,許多人開始習慣使用外送服務。「大家都願意額外服一些錢,讓餐點送上門,代表整個觀點跟產業都已經蓬勃出來。所以,尊榮服務說到底就是要解決大家能源補充的痛點。」

「當我們推出一個新的東西,一開始一定都是自己做,因為裡面有很多Know how需要自己去學習跟調整,等到標準化的時候,就會開始找合作夥伴。」

柯勝峯說:「以現階段來說,我們發現消費者需要換電,但是打造尊榮換電,目前看來會有韌體、雲端、後台等等問題,它已經跨到另外一個領域,所以初期內部要有人去思考這樣的平台設計。但是重點是我們需要轉換心態。我們其實也必須要認清這個事實,如果你想在電動車活下去,那就要轉換心態看待整個電動車市場,跟消費者真正的需求在哪邊。」

「我們要有一個心理準備,電動車智慧車是未來趨勢,就光陽來說,消費者需要什麼,我們就去滿足。」

談到轉換心態,柯勝峯以NOKIA為例,他覺得如果NOKIA早一點進入智慧型手機市場,或許會有另一番作為,可是它在進入智慧型手機的轉型過程中一定很痛苦,一定很多人罵他們,對光陽在看電動車的時候也是亦然。

現階段首要的做法就是建立電動車的生態系,但是現在做馬達、做電池、電路板、晶片、雲端的每一間公司都不比你小,所以跟以前中衛體系的觀念不同,不是「我是中心你是衛星」的概念,而是生態鏈的概念,需要大家互相溝通跟整合的。

「我們本來定位前幾個月是一個磨合期,無論車子多好,經過這個多個月經銷商也只有30多家,所以我們真正3.0要啟動,我認為是第四季。」

談到拓展進度,柯勝峯坦言,過去ionex 1.0、ionex 2.0是失敗的,因此ionex 3.0是完全砍掉重練,包括電池、通路、開發都不同,加上這波疫情對於光陽影響非常大,因為疫情的關係,人們對於新的技術趨於保守,而電動車的特色必須要真正騎了才知道它的優勢,這也是為什麼會先讓I-One第一個上市,S7、S7R要到9月或者10月才會上市的原因。

談到疫情,柯勝峯表示,原本今年3月預估是換電站到2022年要達到全台佈建4000站的目標,不過因為疫情的關係,整個計畫延誤了兩個月,許多換電站已經蓋好了,卻也無法使用。不過從柯勝峯的眼神當中,並沒有看到無奈與失望,他接著補充:「尊榮換電可能能夠補足換電站,慢慢的跟原本車能網3.0原本目標做一個平衡。」

柯勝峯認為,車能網系統是光陽電動機車的最後一塊拼圖,而這要等到第四季才看得出來雛形,未來標準化之後,在以效率跟成本為前提下,自然會尋找合適的合作夥伴。

「去做跟做好,跟有能力把它做好都是不一樣的事情,對我們來說,越早去做,我們後面有強大的服務團隊,就算我們出海,海外有人做,我們一樣有能力跟他們競爭。」

2020年2月,KYMCO砸下3000萬美元與Grab合作,在印尼雅加達推動共享電動機車服務,最終目標要將觸角延伸至東南亞11個國家地區。對於未來ionex出海,柯勝峯表示,台灣因為城市跟人口密集度的關係,是最適合發展電動機車的地方,而面向海外地區現階段主要還是以B2B為主,透過B2B可以讓消費者看到KYMCO,像是在東南亞跟Grab,在大陸跟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鮮生,透過策略合作可以進行數據共享,幫助KYMCO學習未來海外電動車的主要需求,這對於未來面向消費市場來說,將會帶來巨大的優勢。

「我們希望在電動車時代來臨時,KYMCO已經是全球知名品牌。」

柯勝峯_光陽集團董事長_2020_12_02_蔡仁譯攝.jpg
光陽董事長柯勝峯。
圖/ 蔡仁譯攝

訪談最後,我問了柯勝峯引領KYMCO進入電動機車的初衷,他說:「我們全世界可以說是一線速克達,講到速克達就會想到光陽,可是速克達跟重機還是有距離,你可能是亞洲盃第一名,不能進去奧運,無論做出怎樣的車子出來,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都是固定的。」

柯勝峯進一步指出,電動車就是未來,而戰場就在這幾年,對光陽來說,這是個重新洗牌的好時機,在過去速克達是光陽在全世界定位跟認知,但是實際上光陽到底是什麼。「我認為到了電動車時代,大家認知的KYMCO,不再是速克達,不管是台灣也好、全世界也好,KYMCO一直都是走在最前面,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進入電動車的市場,也是我們要做電動車最大的原因,我們希望在電動車時代來臨時,KYMCO已經是一個全球知名品牌。」

責任編輯:傅珮晴、蕭閔云

文章授權轉載自:OneGeek

最新8月號雜誌《區塊鏈上的金融新世界》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關鍵字: #電動車 #光陽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