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歷新冠疫情的巨大影響,業績預測能見度不足、供應鏈斷鏈、遠距銷售流程常態化、商務碼頭貨櫃塞港等情況衍生,直接影響著企業運營模式與生存,更促使企業主與高階經理人對於企業轉型的高度急迫性。
因應數位轉型,現今企業不少評估及切入點皆從軟硬體之數位化開展,雖數位化工具可有效降低人工成本、資訊傳遞速度、資訊正確性等日常管理疑慮,但然而根本的企業流程制度及商業模式,往往也是轉型成功的重要關鍵。
第一步:精準定義影響營運的關鍵問題
數位轉型的第一步,我們可先從Design Thinking設計思考的角度評估,進行環境觀察、流程分析、資訊流診斷等,進行Discover探詢階段的健診,全面盤點可能影響內外部營運效能的各種可能因素。
當Discover探詢階段結束後,則進行問題的定義Define階段,透過觀察點的分類與聚焦,我們會找到許多新的發現(Finding),在這個環節則可以開展問句設計,實務操作的方法是「如何用一個問句,來敘述並涵蓋我所要解決的問題」。
舉個例子,如果今天企業的問題是人力需求,招募趕不上實際任務所需,則可能可以設計問句為「我們如何能夠招募到所需人力?」,但假設我們真的根據上述問題定義去發想解決方案,則可能會聚焦在如何善用HR快速招募到充足的人力。
就上面案例思考,當人力確實進來之後,我們是不是還會有其它問題衍生:像是進來的人能力符合預期嗎?進來的人到職時間符合需求嗎?新人如何訓練可以快速符合公司所需產值?
這時候我們會進入一個進階思考:我剛開始的問題定義,涵蓋範圍是否不足以解決我的根本問題,而只是聚焦在解決表面問題。
所以再進行一次問題定義的問句設計,可能會調整為「我們如何在兩個月的時間內,招募到符合技能需求的人力,並透過訓練快速提升其產值?」。透過兩個問題的定義及問句設計,我們可以發現會產生不一樣的問題解決成果。故企業進行數位轉型前精準問題定義,會是最後數位轉型成效是否符合預期的關鍵技巧。
至於「設計思考」的技術則不僅止於問題探詢與定義,後續開展開來的Ideation階段——數位轉型解決方案發想階段與MVP階段——最小可行方案製作,即是達成數位轉型目的的必要手段。其中,設計思考強調快速測試,擁抱失敗,我們可以從設計思考執行流程的「迭代技術」觀之。
當今日最小可行方案設計出來後,我們發現它無法根本解決當時設定的問題時,表示當時的問題定義是有疑慮的,此時則必須重頭進入問題的重新定義,在進行Ideation & MVP階段,進入迭代循環不斷優化數位轉型的方案與達到轉型的真正目的。
接著我們談到數位轉型的另一個關鍵成功因子,在於如何有效地透過敏捷讓轉型方案精準落地,我們可以採敏捷Scrum的架構,來提升方案成形的精準度及效益。
什麼是Scrum?
Scrum是敏捷開發的其中一個框架,簡單說明主要包括到幾個元素:
- 3種角色-Scrum Master(教練)、產品負責人和執行團隊
- 4個會議:衝刺規劃會議、每日站立會議、衝刺審查會議和衝刺回顧會議
- 3項產出:產品待辦清單、衝刺待辦清單和產品增量表
其中哪一些技術跟思維可有效幫助數位化轉型?主要聚焦於每日例會、產品待辦追蹤與審查跟回顧會議技術。
1.每日例會:
可協助團隊進行三個問題確認追蹤進度「昨天做了什麼?今天做了什麼?需要什麼協助或資源?」,此三個問句可有效提升轉型執行中的突發問題因應與跨部門資源整合。
2.產品待辦追蹤:
任務開展前,盡可能地將任務細部開展與分工,將任務追蹤的顆粒度從大至小的呈現,優化專案管理上的細膩度。
3.審查與回顧會議:
在數位轉型每一次的階段方案完成時,進行方案內容的審查評估,並也透過回顧會議,來重新反思「有哪些做得好的須堅持?有哪些做不好的須改善?改善部分後續由誰執行?」等問題,將可不斷優化後續每一個數位轉型專案的執行流程及溝通模式。
搭配設計思考與敏捷式專案管理的技術,將可避免數位化轉型僅落實在軟硬體系統,轉而根本地改變組織工作流程、制定優化與各種商業模式的創新設計發想等,相輔相成可達更大的轉型功效。
責任編輯:吳佩臻、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熱門焦點】
1.【獨家】Gogoro攜廣達、金仁寶、鴻海等台廠出海!拆解陸學森手上5大商業方程式
2.Google靠Tensor加入研發晶片戰爭!台灣團隊醞釀4年「化不可能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