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凌晨,蘋果秋季第二場新品如約而至,這次發表會的核心爆點是M1系列的新一代晶片M1 Pro/Max,該系列晶片是蘋果基於ARM架構的自研CPU,採用5奈米製程,是根據自己的生態來定義的一款底層晶片。
時隔十幾個小時後,大洋彼岸的這一邊,阿里雲也發表了首款自研伺服器,這款晶片同樣是基於ARM架構,採用了5奈米製程,並由雲端向下定義的。
除了在晶片上的不謀而合,在未來個人終端上雲端方面,阿里雲的打法也與蘋果有著相似之處,因此有人調侃稱:「阿里雲除了把亞馬遜當做榜樣外,也開始有了蘋果夢了。」
其實,說到底,這些企業都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如何在各自產業中保持領先性的問題,畢竟在未來選擇上,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谷底。
找到未來通行證
時隔兩年回歸的線下雲棲大會,帶來了更大的展區和爆炸性的自研晶片消息,除此之外,阿里雲總裁,達摩院院長張建鋒的主題演講也被看成是一個保留期待環節。
雖然最新一季阿里雲業績的增速有所下滑,但顯然營收上的數位對於技術出身的張建鋒,似乎並不是最重要的OKR。
這一點從他的主題演講中就可以看出,一來他沒有分享太多關於市場規模的消息,而是從底層數據中心到軟體定義硬體再到雲端一體等維度,回顧了技術演進的邏輯與突破。二來,他首次闡述了一個全新的雲端世界,並認為一個以雲端為核心的新型計算體系結構正在形成。
在他看來,這個全新的體系正在三個層次演進:
首先在基礎設施層,雲端向下定義硬體,自研晶片、伺服器、操作系統等底層技術,建設雲端為核心的硬體體系;其次,核心軟體基於雲端來重構,催生低程式碼等新的開發方式;最後在應用程式層,未來隨著5G網路發展,計算和數據加速向雲端上遷移,催生雲端電腦、元宇宙、自動駕駛等新物種。
這三點總結起來就是改造、重構和顛覆。也是今年雲棲大會上重頭戲們:自研晶片倚天710,開放原始碼操作系統「龍蜥」以及基於「無影」架構的雲端電腦終端。
而這三個之中,重視程度更高一點的恐怕就是雲端電腦了。
「我認為發表無影這樣新的架構比推出倚天晶片更重要,因為一個是簡單替代型的,一個是面向未來定義型的。」在2021年雲棲大會的媒體採訪中,張建鋒如是說到。
他進一步解釋道: 「從現在來看,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雲端計算還會處在高速成長期,要保持持續領先,阿里雲的新問題是這個高速成長多大程度上是因為自身創新帶來的。也就是如何如定義未來。」
一個現實是,中國缺少能夠在下一代技術發展或者新賽道上擁有定義權的企業。
不就是雲端電腦嗎?
眾所周知,雲端電腦並不是一個新物種。具體的,它是指把原來電腦上的所有計算、儲存等功能全部都放在雲端,使得用戶不在受電腦配置的限制。
阿里雲於去年雲棲大會首次推出了「無影」,但時間上並不佔據首發優勢,畢竟,那時市場上已經出現了「雲端桌面」「雲端手機」等類似產品,甚至早在2013年AWS就推出了雲端桌面的服務。
或許正是如此,外界對今年雲棲大會第一天重磅推出的排頭兵「無影」終端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就像我們看到的,幾乎所有的關注度都集中到了阿里自研伺服器晶片倚天710上。同樣,在阿里雲高管的群訪環節,媒體的大部分問題也都指向了晶片。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群訪中,張建鋒幾次主動提及了「無影」,並給出了「無影」清晰的定位:未來將與雲端、釘釘一起構成數位經濟的基礎設施。這也就意味著,相比於其他雲端計算廠商,阿里雲把「雲端電腦」及其背後的「無影」架構擺在了更重要的地位。
當被問及阿里雲的「無影」與當前已有產品的不同時,阿里雲彈性計算及雲端電腦業務負責人張獻濤談到:
有些人看「無影」會認為不就是雲端桌面嗎?它不是雲端桌面。就像過去有人說雲端,雲端不就是伺服器嗎?而今天沒有人會認為雲端是一個伺服器,因為雲端肯定不是戴爾、不是聯想、不是浪潮,所以再過三年,市場會發現,「無影」跟設想的完全不一樣。
那「無影」的未來究竟是什麼,當前只有一個並不具象的回答: 「一種新型的開放架構,一種應用程式生態。」
作為一個在現場體驗過「無影」終端的人,我認為從普通用戶的角度,雲端電腦和普通電腦在體感上並沒有什麼不同,換句話說,因為普通用戶並不是「無影」的目標受眾(「無影」對外稱主要面向3D渲染、視覺設計、編程環境、手機遊戲等場景),所以彈性需求並不強烈。
不過,現場的解說員告訴我們,目前「無影」有卡片、盒子、一體機三類終端,這些終端起到解碼的作用,他還談到,推出「無影」其實就是阿里雲希望在個人上雲端方面佔據主動優勢。
如果說推出雲端電腦,是阿里雲自身對個人上雲端的野心,那麼從行業發展來講,似乎當前的技術進化也在呼喚這一物種的出現。張建鋒在主題演講中提到,雲端、5G的發展,正在催化端側誕生一個新的形態。原因是應用程式對計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之中的重大推動力是遊戲、元宇宙等。
阿里雲的新命題
另一方面,阿里雲對「無影」的重視也給外界帶來一個質疑:難道阿里雲下一步是要去做硬體?
答案是否定的。
張建鋒談到,中國人有個誤區,總覺得硬體比軟體重要,實際上在大部分情況下,軟體比硬體更重要的,因為軟體才是能構成整個體系的關鍵,硬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阿里雲希望「無影」最終帶來的是一個軟體生態。但當前,這個生態還遠遠不夠成熟。
張獻濤也進一步解釋稱: 「阿里雲不是要去生產雲端電腦。端的部分,更多會以開放的標準,引入更多的企業一起做。我們還是更Focus在雲端上服務的構建和中間的傳輸協議等核心科技的優化方面。」
其實,從阿里雲「無影」的打法來看,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跟蘋果類比的。
我們知道,蘋果終端產品的高溢價是由整個軟體系統和生態帶來的。而阿里雲想做的就是做雲端上的蘋果生態。就是在演算力無限,儲存無限的情況下,為每個企業,每個人提供應用程式服務,通俗來講,就是想把所有的終端都雲端化。
不過,這個過程並不容易。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安全問題,隨著行業數位化轉型的快速升級,數據的價值越來越被人所重視,如果今後個人的數據、企業的數據全部都在雲端,那麼安全性如何保證?阿里雲方面認為,中國最近也推出了《數據安全法》、《個人資訊保護法》,這些立法層面對數據、應用程式、計算快速向雲端遷移的最堅實的保證。此外還有生態建設問題,市場拓展問題等等。
一個信號是,張建鋒透露「無影」在經歷了半年規模商用後,前景還是比較樂觀。
因此,在談到阿里雲未來半年的成長點時,他表示:「我們的核心成長點還是提供一個更高品質,更有差異性的公共雲端服務,這是我們的核心和根本。二是亞太地區的海外拓展業務,也是我們增速遠高於其他板塊的業務。三是從行業細分來講,更多是無影、雲端遊戲等,通過新的產品更進一步獲取市場。」
本文授權轉載自:虎嗅網
【熱門焦點】
1.Deepfake假影片肆虐、未來只會更猖狂!李開復:30年後仍難辨真偽
2.AZ+BNT混打有譜了,最快11月上旬開打!第12輪開放BNT、第二劑AZ、莫德納,時程一次看懂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