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聯砸百億併購大潤發後,下一步劍指家樂福?拆解林敏雄背後的三大盤算
全聯砸百億併購大潤發後,下一步劍指家樂福?拆解林敏雄背後的三大盤算
2021.10.26 | 新零售

超市龍頭全聯上週五(22日)閃電宣布收購大潤發,取得法國歐尚集團、潤泰集團所有股權達95.97%,推估交易金額達130億元,一舉跨足量販通路。全聯併購大潤發之舉,外界解讀是劍指家樂福,但有專家認為,家樂福退出亞洲市場是遲早的事,台灣零售界最終可能是統一集團對上全聯的局面。

今年以來大潤發、家樂福出售傳聞滿天飛,全聯董事長林敏雄在一場活動上透露,兩家店都來找過全聯談收購,證實出售傳聞。當時他搖搖頭說,「兩家都要賣、要當第一名才能活,代表量販不是好行業,」如今出手併購大潤發,林敏雄背後的思路是什麼?

量販業競爭激烈,全聯併購大潤發有三個目的

根據未來流通研究所的資料,台灣量販業前三大品牌就囊括86.8%市佔率,分別為美式賣場好市多(42.8%)、法商家樂福(32.3%)、第三為大潤發(11.7%),因此林敏雄口中的「不是好行業」,其實是市場太競爭。

「(量販業)若不是業界前三大,難以達成規模經濟,獲利能力就不會很好,」未來流通研究所總監林原慶認為,「全聯透過併購搶市占,也是較聰明的作法。」

原因一:零售業界線模糊化,加速全通路佈局

為何全聯要買大潤發?第一是零售產業競爭界線模糊化,佈局全通路成顯學。在零售的產業別中,分為量販、超市、超商、百貨等,但競爭界線也越來越模糊,「即便是超市龍頭,但挑戰不只來自超市的競爭者,也可能是超商或量販業者,因此跨產業別的經營,變成台灣零售業不得不做的策略。」林原慶說。

端看檯面上的發展,量販店做社區「超市」、超市則是「量販化」,就連便利商店也想開大型綜合旗艦店。像是家樂福去年底收購199間頂好Wellcome超市以及25間Jasons超市,深耕經營社區型超市與頂級超市;全聯近期也在南港開4,000坪首家旗艦店,除超市外,其餘空間租給全國電子、金玉堂、鞋全家福等業者,滿足一站式購物需求。

全聯南港旗艦店集結眾多生活產業品牌以專櫃式異業合作,期望滿足消費者一站式購物需求。.jpg
全聯南港旗艦店集結眾多生活產業品牌以專櫃式異業合作,期望滿足消費者一站式購物需求。
圖/ 全聯

便利超商也動作頻頻,統一集團在高雄開出第一間300坪「優質生活館」,除了賣超商的商品外,也可以買到星巴克、Mister Donut、COLD STONE、博客來等超過10個品牌。

統一集團優質生活館外觀照-1.jpg
圖/ 統一超商

林原慶觀察,零售業透過發展小型店、中型店、大型店,到網路購物、無人店等,透過整合線上與線下的全通路模式,方方面面貼近消費者不同需求,特別是疫情後,消費者大量在量販超市採購民生物資;即便不出門,業者也推出許多網購方案。

而買下大潤發,對全聯來說,也是補上量販通路的拼圖,無論是物流、商品結構、消費客群等都是互補。

延伸閱讀:「併購行家」全聯從66家門市搖身成超市巨頭,專家:若四大超商想賣也會有興趣

原因二:發展一站式購足生鮮電商

第二個原因是,全聯併購大潤發後,更能強化經營一站式購足的生鮮電商,來對抗像是momo等綜合型電商。商業研究院國際數位研究所所長戴凡真分析,全聯想做出「以店為中心」的電商模式,社區超市據點多,可結合短距離的外送服務;而量販店有一次購足和量大的特性,可強化電商平台的規模與營運效率。

全聯以社區生鮮雜物倉儲中心為概念,日前於大安延吉門市開設全台首間24小時營運的「小時達專門店」。.j
全聯以社區生鮮雜物倉儲中心為概念,日前於大安延吉門市開設全台首間24小時營運的「小時達專門店」。
圖/ 全聯

且目前無論是momo、PChome,生鮮電商發展都還在起步階段,全聯透過併購大潤發能補足非生鮮類商品,因為量販店含有銷售3C家電、家俱、服飾等服務,商品結構較多元。

原因三:靠併購壯大自己,拚規模經濟

全聯董事長林敏雄曾說,「 零售業得靠規模,市佔率如果不大,一定會被消滅。 」自1998年林敏雄接手全聯僅有66家店,不斷透過併購來壯大自己,陸續在2004年起併購楊聯社、台灣善美的、台北農產超市、全買超市、松青超市,以及最近一次2018年收購老字號麵包品牌白木屋。

林原慶分析,零售產業本來就有大者恆大的趨勢,「所有先進零售市場的國家,都會誕生非常巨大零售業,如美國沃爾瑪、日本零售集團7&I控股、英國TESCO超市、德國METRO超市」,如今全聯門市10月底前將破1,060家,已是本土超市霸主,林敏雄勢必會持續擴張版圖。

未來全聯在量販超市版圖上,最大競爭對手是誰?林原慶指出,以市佔率來看,全聯接下來最大競爭者為好市多、家樂福,其中好市多商業模式特殊,也很難再出現第二個好市多,甚至林敏雄也曾說過「看不懂好市多」。

而台灣家樂福接下來也可能面臨出售,不論哪一個零售業併購家樂福,都將與全聯形成競爭的局面。

家樂福南港店
不只大潤發,台灣家樂福接下來可能面臨出售的變化。
圖/ 陳映璇攝影

誰會買下台灣家樂福? 專家:統一在等待時機

不過外界最好奇的是,為何最後全聯選擇併購大潤發,而不是家樂福?以台灣家樂福股東結構來看,法國家樂福持股六成,統一集團持股四成(旗下統一企業持股20.5%、統一超商持19.5%股份),而台灣是家樂福在亞洲僅存的據點,法商欲出售手上的股權,「若全聯購買家樂福法國總公司股份,將形成與統一集團共同持有,會讓整合或併購變得複雜,」林原慶分析。

7-11_shutterstock_406791976.jpg
商業研究院國際數位研究所所長戴凡真認為,家樂福退出亞洲的態勢只是「拖多久」的問題,最後的買家合理應是統一。
圖/ Shutterstock

據知情人士表示,家樂福主要是法國想賣、台灣不想賣,且買家也不限在台灣,來回溝通評估需要花較長的時間,「家樂福只是至今還沒定案,不代表全聯就沒有機會,」因此接下來家樂福出售案,勢必是業界關注的焦點。

戴凡真則認為,家樂福退出亞洲的態勢只是「拖多久」的問題,最後的買家合理應是統一,統一現在沒動靜是在等好時機、好價錢,以及思考如何整合超商、超市、量販店,「家樂福是他的嘴邊肉,只是看什麼時候吃」,最終台灣的零售界可能是統一對上全聯的局面。

【熱門焦點】

比爾蓋茲要睡滿8小時、祖克柏從不喝咖啡!CEO們維持精神充沛的5個關鍵

廢棄牡蠣殼變身馬拉松神鞋!台塑助台灣超馬好手羅維銘穿人字拖完賽

最新10月號雜誌《無程式碼時代來了!》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