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覺得,福袋好像變多了?以前在除夕前,電視新聞總會報導為了搶購百貨公司的福袋,需要幾點前就全家一起去排隊,但近幾年在年節前夕,愈來愈多零售品牌加入福袋大戰,包括四大超商、全聯超市、服飾業、餐飲業,都積極推出100~400元不等、甚至上看1200元的新春福箱。
一包小小看似不起眼的福袋,起源於日本百貨、服飾業在新年期間的銷售手法,把店內商品重新組合,放入袋中供顧客購買。
根據《日經》報導,福袋商品正在轉變,從1990年代強調的性價比、多件組,2000年代事先公開內部商品的福袋,讓顧客下手前能確保自己會拿到的物品,到現在方便全家分享、不會導致庫存的便宜食品成為主流。這股風潮也吹來台灣,吸引販售食品的零售品牌積極投入,搶攻「福袋經濟學」。
福袋期間限定!運氣成分吸引開箱分享、擴大品牌聲量
東方線上副總監(編按:現為電通智能中心智庫負責人)楊少夫曾在接受本刊訪問時指出,零售業推福袋的主要目的是創造話題,在消費者面前「刷一波存在感」。他認為,福袋行銷跟超商近期常做的啤酒季、草莓季類似,都是把握特定期間,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熟悉度。 這種期間限定的商品,多數消費者會在購買後於網路發布開箱文、心得文,間接為品牌增加網路聲量與口碑行銷效益。
在批踢踢網路論壇(PTT)的「CVS 版」(超商版)上,曾有不少消費者發文表示,因為周遭朋友購買,也想買來比較一下、一起開箱,看看誰的手氣最好。
全家在2015年最早推出超商福袋15萬份,2016 年22.5萬份,到2021年85萬份,6年來成長近5倍,年年完銷。今年拉長戰線,12月底就推出首波90萬個「2022祥虎福袋」,開賣兩周即熱銷超過75萬份,不到一個月就幾近完售。且第二波集結跳跳虎、美樂蒂、布丁狗等授權卡通IP,一共超過10萬個福袋,也在不到兩周內近乎完售,銷售再創新高。
7-Eleven今年也主打卡通福袋,攜手 Hello Kitty、Mickey、角落小夥伴等卡通肖像祭出總量超過40萬組的「2022開運金喜福袋」開賣首日售出8成。除此之外,7-Eleven於OPEN POINT APP限量販售的1299元及1599元兩款高額福袋,開賣當天即秒殺完畢。
萊爾富則是12月初開賣至今,25萬份福袋賣出逾8成;發財卡則賣出5成。
楊少夫說,當顧客願意為了福袋走進超商,就有機會帶動店內人流,「消費者除了到店內買福袋,也會順手再多帶一兩件東西回去,以提高客單價。」
解析福袋背後的消費心理,3大原因讓顧客願意結帳
至於消費者購買福袋的用意,楊少夫認為,超商大概在2015年開始推出福袋,當時台灣社會經濟氛圍中,消費者對於安定生活有所期待。因此,對於消費者購買福袋的原因,可以從3個部分觀察之。
1.日常用品好消耗、價值容易評估
不同於百貨強調不明的高價獎品,其他零售業者的福袋主打「日常小驚喜」,超商會放零食、超市會有日用品,而華航也是可以明確感知到能買到機票,價值容易評估。對消費者而言, 儘管沒抽到加碼的大獎,這些東西也會隨著時間也會使用完畢,相對沒有太大的負擔,如果知道裡面會有自己喜歡的零食或需要的日用品,更會增加購買的機率 。隨袋的贈品都是熱門的集點商品或公仔,消費者不需要的話也容易轉贈。
2.花小錢購買不確定的期待和談資
除了這些日用品外,人們真正買的是一個「不確定的期待感」,希望可以用「小金額」換得「大驚喜」,也就是各家品牌的大獎,從車子、刷卡金、3C產品、家電、名牌皮夾到會員點數,都在名單中。
這份期待,也轉成消費者聊天的談資和樂趣,因為不管福袋內容太好還是太爛,有沒有中獎,都可以成為與辦公室同事、親戚聊天的話題。
3.年味變淡,福袋滿足了年節儀式感
隨著愈來愈多通路加入福袋市場,福袋逐漸成為「過年必備的活動」,「就像是冬至吃湯圓、中秋要烤肉,過年買包福袋賭個手氣,已經成為消費者感受年節氛圍的儀式。」楊少夫說。
再加上近年過年氣氛變淡,親友串門、一起守歲的傳統儀式變少,福袋正好補足了消費者活在年節當下的感受。即便通路端讓商品品項豐富化,擴增不同的價格帶,都還是能吸引消費者掏錢賭手氣。
大獎都是汽車!流通性高又保值,對顧客吸引力大
不過,細看各家抽獎項目,可以發現最大獎幾乎清一色都是車子。7-Eleven 推 Maserati LEVANTE GT2.0價值近 300多萬名車、全家推2台價值分別為370萬和308萬的保時捷名車。
全聯除了同樣主打兩款保時捷名車外,也首次推出外送福袋。透過「PXGo!全聯線上購」中的全聯小時達外送平台,下定限量9999份的「福虎生豐福袋」,不僅免排隊外送到家,還有機會抽到「Mercedes-Benz A180」「Gogoro VIVA MIXKEYLESS」等車款。
福袋大獎都是汽車,背後考量為何?全家曾在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團隊也曾提出旅遊金、甚至是房子等選項,但幾經內部討論,後來通通被打槍,而選擇新款汽車。 理由是汽車流通性高,就算抽到的人不一定需要,但既有保值功能,又容易轉手,相較之下對消費者吸引力大,因此成為各家首選。
品牌聲量、營收數字都要賺,就不能抱持銷庫存心態
楊少夫提醒,品牌想透過福袋賺到品牌聲量和營收,提高在消費者心中的「心占率」,必須留意外界對於福袋的評價與討論內容。他提到,服飾業會透過在福袋增加贈品以銷庫存,「但設想如果消費者拿到的是醜毛衣,或明顯大家不愛的東西,福袋的價值感與預期落差太大,品牌形象恐會因此失分。」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月刊
延伸閱讀:
「大離職潮」持續蔓延,背後有 5 大原因!想留住員工必知的 2022 職場趨勢
面試問什麼,才能看出對方的個性?Apple 高管:這一題,能觀察出 3 個態度
責任編輯:傅珮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