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被鋼鐵人馬斯克給買了。這是真的。
從4月 4日,Elon Musk 揭露他已經持有了超過 9% 以上 Twitter 的股票開始,可以看到Twitter上相關的各種討論就變得火熱,加上Musk極度網路鄉民的個性使然,直接問了大家:「你希望Twitter怎麼改?加上編輯按鈕如何?」
多年來,鋼鐵人從不掩飾地直接表達出他對社群媒體、甚至 Twitter的諸多積極想法,甚至還上演了一場從加入到後來我又沒加入董事會,像是方唐鏡般「我又進來了,我又出來了」的鬧劇。
對於美國社交文化理解不夠深的各種國家,包含在台灣的多數我們,恐怕會難以想像這樣的新聞真實上演在我們這裡。(是說台灣上市公司奪權董事會或股東會的戲也不惶多讓啦!)
鋼鐵人馬斯克的意圖終究得以遂行。最終在台灣時間睡夢中的美國本土4月25日下午,讓Twitter現任董事會同意,他用440億美元(約新台幣1.28兆元)來收購 Twitter。
在台灣的各位有沒有突然覺得好便宜?就算護國神山這幾天股價持續下跌,馬斯克溢價購買的Twitter也不過十分之一左右的台積電市值而已。
440億美金就可以買下縱然活躍用戶不若臉書或TIKTOK的Twitter,影響美國輿論的半邊疆山,難怪華盛頓的左派們有一種論調:「我們是不是對富人課太少稅了?」然而這齣大戲,所創造出來對美國甚至是整個世界的影響,恐怕還遠將超過這440億美金。。
馬斯克所持要買Twitter的論點,一直提到言論自由,及目前的董事會尚未能真正解開Twitter的潛力,其中一部分的論點來自於既有的董事會對於Twitter的投入及持有過低。但是,鋼鐵人的加入甚至收購了Twitter,是否就能達到他所提到的Twitter潛力解放以及言論自由呢?
對矽谷典型的進步覺青(Progressive conformity)來說,收購Twitter可能是個豪賭。Elon認為現有的領導班子沒辦法釋放Twitter的潛力, 但收購後,他可能得先面對所有社交媒體都碰到的最大挑戰:平衡內容管理(Content Moderation)。
網際網路這數十年發展起來,強調的往往是內容免費、人人都可以輕易發言。讓大家的言論可以輕易的被看到及交換,當然也就造成了集中效應,形成各種KOL網紅現象,這些KOL的影響力,以及他們帶的風向,成為治理上的挑戰。
古早時期,或者現在喜歡說的Web 1.0(或更可說在 Pre-Web 時期)的BBS,建構在學術網路上,因為進入障礙高,當時使用的族群收斂在以大學生為主逐步擴散的社群。當有各種言論爭議的產生,老實說還算容易透過各種社群自治的方式處理(雖偶有上級單位介入,因為你所用的資源是上級單位:教育部的)。一部分原因是當時的社群組成相對現在是單純的。
但是現在的社群,基本上是跟實際的社會掛夠在一起的,進入障礙非常低,因此帶來的紊亂、及其所需要的治理就更加複雜。這十年來市場上成功的Web 2.0社交媒體企業,如臉書、Twitter甚至Youtube、TIKTOK,都享有了這些網路技術帶來的大者恆大紅利,但他們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力同時也帶來了超多挑戰。現在各種商業化的社交媒體平台,都各有手段:演算法、工人智慧、或網路上常開玩笑那無上的「佐克智慧(Zac Intelligence)」,到2016年美國大選後續引發震撼的劍橋分析事件;甚至美國前川普的Twitter帳號被永久封鎖,有部分人覺得大快人心的同時,客觀上這樣是否是真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很難有系統、規模化處理,從一開始為了防止恐佈份子挑戰所有人的公共安全,大家意見可能一致。但某些社會價值觀就不一定了,墮胎?LGBT?連廁所紙要捲筒還是抽取式都能吵了, 你怎麼能指望這些尖銳議題可以輕鬆選邊站?用技術來管?
這個內容管理挑戰將會進一步引來另一個商業模式上問題:廣告商會不會繼續在你這裡下廣告?所有社交平台最大的收入來源,都是廣告抽成。不是沒有社交平台挑戰過這些商業模式,Gab、MeWe、Parler、GETTR、或川普卸任乾脆去蓋,最近剛要SPAC的 Truth Social 都是。但只要沒能在商業上站住腳活得下去,市場不缺你一個玩家,用戶喜新厭舊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馬斯克可能懷有夢想,但也有可能正在打造一個恐佈、控制人類未來的企業機器。如果你看過描述未來的科幻電影,其中邪惡的一景大概不會太意外:有人可以控制外星礦產、地球到外星的交通、加上地球的跨區/跨種族通訊與言論自由。
有沒有發現鋼鐵人現在手上好像都有?他所宣稱的這些言論自由,真的私有化就會好嗎?還是持續保持上市、在公開市場攤開財報好一點?會不會,Web3所倡議的,回歸社群和使用者才有可能是最佳答案呢?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
好友缺你一個,加入數位時代LINE,科技產業趨勢新聞一次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