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每人平均擁有4個社群軟體,越來越多品牌加入爭搶流量大餅,意圖吸走消費者5-10秒的關注,而全新的挑戰也不斷來臨,Web3世代正在成形、熟悉的Cookie即將退場,行銷界只能想辦法兵來將擋,面對未知的威脅。
「社群丼」創辦人、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執行長陳思傑在2022未來商務展中演講,台下座無虛席,會後QA時間更有許多聽眾舉手發問,表明自己是品牌行銷人員,問題皆圍繞著相同面向:當消費者渠道碎片化、媒介全新型態來臨,行銷該怎麼突圍?
祕訣一、從社群洞察群眾行為,吸引主動擴散
這個世代的行銷,不只要引起用戶的關注,更重要的是讓用戶主動裂變,協助品牌擴散影響力,才不會淹沒在各種廣告之中。
陳思傑舉出自家近期火紅的行銷案例,就是IKEA的芋頭霜淇淋企劃。團隊抓住民眾對芋頭喜好極端的特質,試圖掀起一波正反方論戰,特地邀請兩位曾公開表示討厭芋頭的KOL—視網膜、豆苗先生,請兩位發文抨擊這款新品,「IKEA好噁心,出什麼芋頭口味。」貼文罵得兇狠,掀起一波討論。
下一步是在IKEA擺放人形立牌,由粉專發文邀請兩位來吃看看,甚至鋪上紅地毯,迎接兩位到來。看似無厘頭的宣傳手法,引起社群網站打卡熱潮,全台五家門市中有三間賣到缺貨。
行銷成功抓住網友「幸災樂禍」的黑色幽默,喜歡看討厭芋頭的人吃,更喜歡發文標註讓他躲不掉,成功掀起熱潮,無論是社群話題或線下銷售,都帶來好表現,是對社群行為洞察的成功案例。
秘訣二、運用KOL本身的特性故事
KOL行銷氾濫,加上Z世代追求真實性的特質,改變KOL的合作方式,從過去指定發布內容,到後來一起討論如何進行,現在走向直接運用KOL自身故事的全新階段。
例如Foodpanda半價優惠的行銷企劃,只要有團隊選擇和YouTuber HowHow合作,巧妙運用HowHow推出的公仔滯銷的自嘲梗,以市價的「一半」買下庫存的「一半」,發文成功帶起社群話題,原本Foodpanda貼文大多都只有100以下的讚數,該篇文章突破5,000,更吸引近200人留言討論。
秘訣三、創意v.s轉換率,兩者不可偏廢
陳思傑分享,過去行銷分成兩種類型,第一種是純粹追求創意,認為建立品牌形象最重要;另一種則是純粹追求轉換率,認為沒有業績數字,一切都是空談。
但他強調,如今的世代,單壓任何一邊都會難以存活,只追求創意,可能話題僅是曇花一現,難以帶動獲利表現;只追求轉換率,可能使品牌印象模糊、顧客黏著度低,兩者若無法兼具,每一次行銷活動都得重新花費成本,難以讓效益延續。
而兩者兼具最好的案例,通常都出現在「群眾募資」的領域中,因為得在幾天之內用好故事抓住眼球,更得達到目標銷售數字,例如去年讀曆書店推出的年曆,利用主題設定,將客群拓展到喜歡社會議題的族群、喜歡自我提升的族群,才成功在40多本競品夾殺之下突圍,保持銷售量成長。
平台在改變,但行銷要做的事亙古不變
行銷廣告已經不像過去世代,一句「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就能改變整個產業,當大家接收訊息的管道碎片化,很難出現普世價值,市場被分割得更小、黏著度也更高,「這是社群世代的美麗與哀愁」陳思傑說。
他分享,最近在和客戶接觸時,明顯感受到品牌方的焦慮,「大家都急著問,我們能不能幫忙做個NFT?」結果給出來的圖片超醜,就算在Web1都不會想買。
他建議品牌不必急於投入新領域,因為技術會不斷突破、平台也會改變甚至死亡,但行銷要做的事亙古不變,就是搶奪話語權、找到消費者為何而感動,試著利用擅長的領域,和新平台、新技術做結合,才能在不斷變化的浪潮中存活下來。
責任編輯:侯品如
好友缺你一個,加入數位時代LINE,科技產業趨勢新聞一次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