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補貼不可行?為什麼蝦皮台灣模式在國際沒辦法複製貼上了?
03

【觀點】補貼不可行?為什麼蝦皮台灣模式在國際沒辦法複製貼上了?

蝦皮母公司冬海集團宣佈大規模裁員,到底有哪些原因,讓看起來在國際擴張順風順水的蝦皮也開始逆風了?
2022.06.16 | 新零售

相比從五月底六月初就開始大肆宣傳的618購物節,蝦皮母公司冬海集團宣佈大規模裁員的新聞不僅來得又快又急,也讓目前已是C2C龍頭的台灣蝦皮未來營運是否依舊一片看好成了火熱的議題。

五月初在PTT八卦版出現了一篇蝦皮究竟為什麼可以打敗市場上諸如奇摩拍賣以及露天拍賣等「先行者」的文章,鄉民們一致認同「免運」是最大的關鍵;在競爭對手相繼決定收取手續費導致賣家大量出走時,蝦皮透過免運補貼與低手續費迅速崛起,也因為台灣有著世界上密度第一的超商,成了蝦皮攻克「最後一哩」的最佳夥伴,蝦皮24h也在資策會2021年的調查中,穩坐綜合型電商的首位

然而,從蝦皮在法國的電商業務五個月就決定收攤,六月中旬也將結束西班牙的業務看來,「補貼」似乎不如想像般是一顆銀色子彈(Silver Bullet),更有可能根本一點用都沒有。

儘管宣佈將進行公司成立以來的首度大裁員的訊息,也不見得就代表著冬海集團看壞蝦皮的發展。

量化寬鬆時代正式結束,通膨打破灑錢、補貼的擴張策略

2008年次貸金融風暴後,美聯儲帶頭用量化寬鬆的方式救市,帶動全球大舉印鈔,創造二戰後最長的成長期。市場資金取得成本較低,是蝦皮之所以可以崛起的重要因素;在投資者的資金挹注與認可下,透過補貼快速擴張取得市場市佔不僅可行,更是如 Uber、Wework 或 阿里巴巴等許多平台型企業用來進行國際擴張、吸引大量使用者加入的重要背景。

Softbank1.jpg
圖/ 品玩

不過,隨著全球總體經濟情勢不確定性提升、資金取得成本上漲以及可能的通膨危機等因素逐漸浮上檯面,樽節資金的運用以確保企業營運永續,確實是一種應對的方法。

過去幾年,中美在經濟、貿易等領域的價值觀齟齬,促成全球供應鏈改組、加上歐洲爆發俄烏之戰波及小麥、石油等大宗物資與能源市場的穩定,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交通與物流,都使得過往可以順利運轉的全球化營運與跨境商業都受到嚴重的挑戰,不僅營運成本隨之提升,更有可能因為物流出現問題,使得買賣雙方在需求無法滿足的狀況下,轉而對平台的可靠與可信產生疑慮,平台補貼對於消除這類疑慮的幫助不大。

市場具有特殊性,在台灣的成功不一定能直接複製貼上其它國家

不可否認地,每個市場都具備有其獨特性,相同的營運模式在不同的市場情境下要想要順利成功,先天上就有其困難。來自德國柏林的Rocket Internet過往以複製其他市場的成功商業模式起家,並因此獲得相當高額的利潤;不過只靠改變網站的語言就想要在特定市場獲得成功,以目前的全球市場狀況來說,已經不太可行。就算是在美國市占率超高的Amazon Prime也不可能在全球的不同市場都獲得同樣的佳績,忽略不同市場所具備的各類隱性顯性特質,所招致的結果除了失敗以外就沒有別的了。

蝦皮店到店2.jpg
圖/ 周頌宜攝影

過往多家競爭者已相繼做好「教育市場」這項艱困工作的狀況下,蝦皮在台灣之所以能夠快速成功,除了平台大幅度行銷補貼、針對現代App與網頁介面設計流暢、狂推蝦皮店到店服務創新,最重要的莫過以One Shopee 的品牌電商、24小時購物、蝦皮超市與蝦皮外送的順暢整合以外,健全的資通訊基礎建設、金流體系、隨處可見的便利超商與多家物流業者的配合也有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相比PChome、Yahoo、Friday等「競爭對手」在首頁內提供多個功能近似,卻有著消費者不一定能清楚辨別差異的「電商服務」,蝦皮確實在「一致性」這個部分做得很不錯,也因此有機會在「注意力潰散」的市場上順利地在消費者心目中佔有一席之地。

最近所出現的「逆風」對冬海集團與蝦皮或許是一個重新盤點與整備的好時機,對於競爭對手們而言也是拉近彼此距離的好機會,至於該把越來越珍貴的「資源」擺在哪裡,就得看主事者們本身的智慧以及對市場的敏銳度了。

責任編輯:吳秀樺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