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亞馬遜腹背受敵!美最大連鎖書店營收逆勢成長3%,如何做到的?
疫情加亞馬遜腹背受敵!美最大連鎖書店營收逆勢成長3%,如何做到的?
2022.06.25 | 商業經營

編者按:巴諾書店是美國最大的零售連鎖書店。在疫情和亞馬遜崛起的背景之下,前途不被看好的巴諾書店卻起死回生,迎接新春天。

曾經的巴諾書店因為「加快了地方書店和獨立書店的衰亡」而遭遇批評,如今它的恢復和繁榮卻令各種規模的書店和出版商歡呼雀躍。巴諾書店如何逃過衰落的命運?它的存在對圖書行業有怎樣深遠的影響?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在經歷了數年的業績下滑之後,巴諾書店(Barnes&Noble)終於迎來了銷售額上升的一天。而且,即使不喜歡超級連鎖書店的人,也在慶祝它的成功。

曾經,這個在全美50個州擁有600個分店的連鎖書店被眾多讀者、作家和圖書愛好者視作強大的出版帝國,它為拓展市場份額而吞併了許多獨立書店。而如今,幾乎整個出版業都在支持巴諾書店,包括大多數獨立的書商。它在整個圖書生態系統中承擔了重要作用:幫助讀者了解新書,促進出版商加大投資實體店,讓書店進軍網路,與亞馬遜合作。

「如果它(指巴諾書店)倒閉,那將是一場災難,」文學經紀人簡·戴斯特爾(Jane Dystel)說,他的客戶包括科琳·胡佛(Colleen Hoover),這名作者在本週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有四本書。「人們很擔心如果沒有這家連鎖書店,印刷業的恢復將遙遙無期。」

疫情讓巴諾書店的處境非常艱難。近兩年來,它的大部分商店都沒有舉辦閱讀會或者簽售會,它的咖啡館業務也在下滑。在12月左右,就在聖誕節購物旺季來臨之際,Omicron病毒再次來襲。由於缺少遊客和上班族的光顧,許多書店即使處於市中心,仍然表現不佳。

但儘管如此,巴諾書店去年的銷售額仍然比2019年(疫情之前)的業績上漲了3%。該公司執行長詹姆斯·當特(James Daunt)表示,銷售額成長是通過最傳統的方式實現的:通過銷售書籍,銷售額成長了14%。

翻新後的巴諾書店
翻新後的巴諾書店
圖/ 36kr

敵人的敵人是朋友

多年來,獨立書店對巴諾書店一直懷有深深的敵意,以至於讓湯姆·漢克斯(Tom Hanks)飾演的連鎖書店老闆,都成了一種迷人的反派角色。

1998年的電影《電子情書》中,湯姆·漢克斯飾演了一家大型連鎖書店的老闆,他讓梅格·瑞恩(Meg Ryan)飾演的曼哈頓獨立書商破產。

在現實生活中,代表獨立書店的美國書商協會在1990年代也對巴諾書店提起過反壟斷訴訟。幾年前,該組織還起訴了幾家出版商,稱他們會用不公平的手段給連鎖書店優惠。

美國書商協會前執行長奧倫·J·泰歇爾(OrenJ.Teicher)說:「有一段時間,競爭非常慘烈。巴諾書店不僅被視為敵人,而且大公司銷售圖書的模式被視為是錯誤的。」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老闆們開始面對一個共同的敵人:亞馬遜。

1917年,巴諾書店還只是一家位於曼哈頓的書店,它通過低價售賣暢銷書的方式吸引大量顧客光顧。而一旦進入書店,讀者可以看到大量書籍(有時候書籍數量可以達到10萬本),大部分是以全價出售的。

在亞馬遜出現後,它採用了和巴諾書店相似的策略,而且將這種策略玩出花樣:亞馬遜提供更大的折扣,和更多的書籍。
如今,出版行業仍然依賴實體書的銷售額運轉。根據美國出版商協會的數據,到2021年,實體售書為出版商帶來了76%的銷售收入。而美國有超過一半的實體書是由亞馬遜銷售的。

線上尋找、購買一本書籍很容易。你只需要搜索、點擊即可。在這個過程中,你所失去的將是無意中發現某種書籍、因為封面而被某本書吸引、在書店漫步時發現某種書有平裝本的機會。

線上購書是無法複製這種經驗的。因此,讀者、書商和著名的作家都要花時間適應線上購物的過程,調整自己的宣傳策略。

反之,獨立書店有助於人們「無意中發現新書、新作者」。但問題就在於,在全美許多地方,根本沒有獨立書店。巴諾書店是全鎮唯一的書店。

「發現和探索是如此重要。」獨立出版商七故事出版社的創始人丹尼爾·西蒙(Daniel Simon)說。「亞馬遜的市場份額成長越多,這種發現新事物的機會就越少,聽到新聲音的機會就越少。」

對於知名作家而言,巴諾書店的重要性在於它規模大。作家們選擇在巴諾書店售書,就意味著可以在600多家連鎖店巡迴售書,收到大量書籍訂單。

獨立出版商艾倫·阿德勒(Ellen Adler)說:「有趣的是,這個行業現在變了,巴諾書店成了『好人』。」

負責跟蹤市場動向的NPD Books業務發展執行董事克里斯汀·麥克萊恩(Kristen McLean)說,這家連鎖書店還促使出版商繼續在全美範圍內投資和發行實體書。這種投資對各種規模的書商來說都有好處。

加州丹維爾Rakestraw Books的所有者兼經理邁克爾·巴納德(Michael Barnard)說,大約在二十年前,巴諾書店在他門店附近約5英里的地方開了一家分店,附近另有幾家書店也同時開業。與此同時,亞馬遜誕生了。

邁克爾·巴納德堅持了下來,他的書店生意甚至越來越好。事實上,去年是有史以來他的書店生意最好的一年。「那時候,書店之間的競爭很激烈。但與此同時,書店是印刷行業和個人圖書出版行業的一部分,書店面臨著同樣的挑戰。」

店員在巴諾書店整理書籍
圖/ 36kr

書店不是電池商店

2018年,巴諾書店解雇了它的執行長,這是四年來第五次請走首席執行長了。業內人士都在擔心巴諾書店這家全美最大的連鎖書店會倒閉。

第二年夏天,對沖基金Elliott Advisors以6.38億美元收購了這家連鎖書店,並讓當特負責。

作為一名備受推崇的書商,當特於1990年在倫敦開設了他的第一家書店,並被英國最大的連鎖書店水石書店請去解決銷量下滑的問題。他在2011年接手水石書店時,該公司已經瀕臨破產。他的理論是,連鎖書店不能像普通連鎖店那樣行事,它們的風格應該更靠近獨立書店,可以根據當地口味定制產品。這種策略奏效了,水石書店恢復了盈利,成了書店界的「不死」傳奇。

後來,他將同樣的策略用在了巴諾書店上。以前全國各地分店的訂單都是由紐約總辦公室下達的,現在總辦公室只為新書下少量訂單,分店的經理可以根據當地銷量自由選擇是否引入更多副本。

「我得到了所有的讚譽,但事實上我所做的只是退居第二,讓人們經營自己的書店。」當特說。
巴諾書店還專注於銷售書籍,而非隨書附送的各類物品。「我們在書店出售了太多無關緊要的東西。沒有人會因為想要一塊電池而走進一家書店的。」

該公司圖書主管香農·德維托(Shannon DeVito)表示,巴諾書店已經加強了對漫畫書的訂購,以增加近幾年來讀者對漫畫書的需求。書店還密切關注Tik-Tok上大放異彩的書籍。在社交媒體上,讀者們會將自己喜歡書籍的精彩片段打上標籤推廣。

延伸閱讀:從3年賣3本到登上暢銷排行榜,TikTok上的神秘標籤「#BookTok」在扭轉書商行銷手法

巴諾書店也停止了向出版商收取費用,免費為他們將特定書籍放在最顯眼的位置,比如入口處或者窗口。當特說,這看起來不會產生什麼費用,但要知道,如果把沒有人想買的書被放在了顯眼的位置,最後這些賣不出去的書就必須被運回原地。這是圖書業務的一個不成文規定:未出售的圖書可以全額退款給出版商,中途運輸和處理的成本都很高。這種做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大蕭條時期。

現在,由於不再收費,書店經理可以自由選擇想要推廣的書籍。當特說:「表面上我們說:『我們不用收錢就可以做推廣。』實際上我們想說:『我們不願意給糟糕的書籍做推廣,讓書店的整體收益下降。』」

巴諾書店也把備受詬病的破舊門店做了翻新。在被任命為執行長不久後,當特就表示巴諾書店的門店「有點醜」。2020年公司在疫情期間關閉門店,趁著這段時間進行翻新:牆壁重新粉刷,家具重新佈置,一些笨重的書桌也被取代。去年年底,門店又進行了更大規模的翻新。

巴諾書店入口
巴諾書店入口
圖/ 36kr

巴諾書店的業務線也得到了改善。當特表示,業務線比疫情前的水平成長了35%,儘管它僅佔巴諾書店總銷售額的10%左右。多年前對電子閱讀器Nook的投資曾讓公司一蹶不振,但最近公司又開始投資Nook的APP版本,並在去年發布了電子閱讀器的新版本。

公司的重組並非一帆風順。當特估計,紐約總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減少了一半,其中大部分都是遭到裁員離開的。也有很多工作人員被轉移到了地方分店。

較小的總辦公司規模讓該公司放棄了昂貴的紐約總辦公室。現在,剩下的員工在巴諾書店曼哈頓聯合廣場旗艦店之上的兩層樓工作。

關於巴諾書店,本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圖書館業務的成本在上升,而利潤率本來就很低。以及,巴諾書店要和很多實體零售商一樣,說服客戶停止線上購物。

但好消息是,整個行業的銷售額都在提升。2020年人們都呆在家裡,書籍銷量由此上升。現在,隨著人們再次走出家門,出版商一直在做好銷量下跌的準備。但到目前為止,銷量仍然沒有下跌。

克里斯汀·麥克萊恩說,通常情況下,巨大的銷售額是由知名作家的作品推動的,但最近並沒有特別多的知名作家發布新作。所以圖書銷量高是有別的原因。

當特對此表示:「目前,銷量是由讀書熱情推動的。」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地下室到演唱會都不卡!台灣大哥大如何解鎖全場景、有感升級的5G體驗?
從地下室到演唱會都不卡!台灣大哥大如何解鎖全場景、有感升級的5G體驗?

5G開台邁入第五年,戰場早已從「誰有5G」轉向「誰的5G好用」。夜市、演唱會、地鐵、商圈——這些人潮洶湧、訊號最容易卡頓的地方,才是檢驗網路品質的真實考場。要打造真正有感的5G體驗,靠的不是技術名詞,關鍵在於能否把網路資源變成看得見、用得到的流暢速度。

台灣大哥大擁有最大5G黃金頻寬,以及高覆蓋率的NRCA載波聚合領先技術,為網路傳輸佈局暢行無阻的地圖,打通每一個收訊死角,再加上OpenSignal權威認證背書,不僅是技術成績站得住腳,更讓用戶日常生活使用有感提升。

全台獨家最大頻寬100MHz,讓5G跑得快又穩

要解析5G效能優劣,關鍵在於「頻寬」配置。頻寬就像道路的寬度,直接決定數據傳輸的承載容量。頻寬越寬,越能支撐大量用戶同時連線,確保下載、串流、直播等應用維持順暢體驗,避免因流量壅塞導致服務中斷。簡言之,頻寬就是撐起網路用戶體感的關鍵。

台灣大哥大目前在全球主流5G黃金頻段3.5GHz上,獨家取得全台最大100MHz頻寬資源,達到頻譜配置的頂規水準。實測結果顯示,在理想條件下,此頻寬配置可擁有高達2Gbps下載速率。

1216001092_53M.jpg
圖/ shutterstock

同時,台灣大哥大也已在全台超過2,000處熱點完成5G黃金頻段基地台升級。因此即使遇到夜市商圈、大型演唱會、跨年活動等高密度人流聚集場景,當用戶數量暴增、頻寬需求激增時,完整的基礎建設布局仍能確保訊號不中斷、網速不卡頓。

打通收訊死角,體驗有感不只是口號

除了速度與流量,5G還有一項棘手難題——涵蓋死角與訊號穿透力。特別是在室內深處、地下室等場域,即使該處已有5G涵蓋,實際使用仍有可能無法完全避免的卡頓或不穩狀況。

原因在於5G高頻段雖速度快,但穿透力弱,容易因手機功率有限而發生不穩定的情況。對此,台灣大哥大結合700MHz低頻段的穩定性優勢,以互補式的高低頻協作架構,強化訊號深度與廣度。換言之,在戶外大場景跑得快,在室內密閉空間也能收得到。

NRCA自動切換最佳頻段,上網不怕訊號塞車

台灣大哥大的核心技術優勢,還有NRCA(New Radio Carrier Aggregation)載波聚合技術;NRCA讓行動裝置能同時使用多個頻段上網,如同多車道高速公路,讓資料流在不同頻段間靈活切換,兼顧高速率與深度覆蓋率。當某一頻段出現壅塞,系統能自動將資料流量轉至其他頻段傳輸,以提升整體承載效率與傳輸穩定性。

自2021年率先佈建高低頻NRCA,目前已有超過六成基地台支援這項技術,有效壓縮延遲、提升連線穩定度、強化訊號覆蓋與穿透。此外,合併台灣之星後,台灣大哥大更將全球主流5G黃金頻段3.5GHz的60MHz與40MHz頻寬合併,打造業界最大100MHz,為全台唯一同時整合5G高高頻與高低頻NRCA的電信業者,在5G網路體驗與穩定度領先同業,達到頻譜配置的頂規水準。

隨著短影音、直播、雲端工作等即時傳輸需求爆炸成長,用戶對「穩定滑順」的網路依賴不斷提高。台灣大哥大領先的NRCA載波聚合技術,正好回應用戶需求,無論是在捷運上滑臉書,還是在人聲鼎沸的夜市直播吃美食,都能享受多場景流暢切換的優質5G體驗。

2334636029_63M (1).jpg
圖/ shutterstock

優質有感體驗,經國際權威OpenSignal認證

根據國際第三方認證機構OpenSignal於2025年6月公布的行動網路體驗報告,台灣大哥大在「可用率」、「5G影音體驗」與「整體影音體驗」三項用戶有感的指標上獲得第一名。所謂可用率,意指用戶隨時隨地都能連上網路,關鍵時刻訊號不缺席,不論身處室內或移動場景,都能穩定連線不中斷;同時,良好的影音體驗指標,則代表用戶在觀看影片、雲端會議或滑短影音時,能享有畫質流暢、連線穩定、不易中斷的完整體驗。OpenSignal向來以實測數據為依據,其認證結果可視為對 5G 體驗品質的權威背書。

今年第一季,OpenSignal也針對合併電信後的網路表現進行評比。自2023年底台灣大哥大與台灣之星完成合併後,其在涵蓋體驗的評分顯著提升,並在品質一致性指標上維持82~84%的穩定水準。相較其他合併案例,台灣大哥大是體驗提升幅度最大、整體穩定性維持最佳的合併業者,顯見其網路品質、營運韌性與整合效率。

5G技術是否能成為使用者真正信賴的基礎,關鍵在於能否在生活場景中「被感受到」。台灣大哥大以完整的頻寬資源、彈性技術架構與佈建策略,從速度到穩定、從戶外到室內,打造順暢5G體驗,可期待在這場長期5G競賽中,成為用戶最仰賴的行動網路選擇。

有關更多相關資訊,請查詢網站:https://www.taiwanmobile.com/content/event/nrca/index.html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