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鴨先知,景氣的冷熱,站在消費第一線的零售業最先感受到。
「今年誠品生活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信義店的續約。」今年5月的股東會上,誠品生活董事長吳旻潔一席話,掀起媒體和業界熱議,話題延續好幾天。
誠品信義店所在的統一國際大樓,背後股東是以統一集團為首的「台南幫」,統一企業、統一超商、統一開發都有股份,而後統一更買下環泥建設、坤慶國際產權;也就是說,只要統一集團不點頭,誠品信義店就只有熄燈一途。眼看租約將在明年中旬到期,至今統一集團遲遲不表態,續約的可能性愈來愈低。
誠品信義店2年前才由敦南店手中接下24小時書店接力棒,要培養商圈文化、消費習慣談何容易?要找到同樣有著地理位置優勢、達上萬坪數的店點複製,也非一時半刻可以做到。因此,在股東會上吳旻潔難掩心中焦急。
表面上,持續近900天的疫情是最後也是最重的一根稻草,開業17年除了贏得掌聲,沒能幫房東賺進預期收益也是重要原因。但是對於統一來說,相對於維護誠品在地的文化指標意義,把統一國際大樓經營權收回能達到的集團綜效更加誘人。
統一集團旗下有統一時代百貨、高雄夢時代購物中心等商場,同時也有美妝通路康是美,以及星巴克(Starbucks)、Mister Donut、COLD STONE酷聖石冰淇淋、21世紀風味館等餐飲品牌。統一超在去年開幕的300坪大店優質生活館中,就已經示範整合旗下品牌資源推出的嶄新商場風貌。
不僅具有各種實體商場的營運經驗,旗下網路書店博客來也長年穩居台灣出版最大通路。業界人士透露,統一集團一直都有開設「博客來實體書店」的打算。若是將統一國際大樓收回,以自家虛實通路的整合能力,背後成效也可以期待。
集團資源是統一的最大優勢,商業空間也就在那裡,就看要用什麼新概念重新整合,把人潮、錢潮帶進來。
過去幾年,被歸類在綜合商品零售業之下的超市、超商、百貨和量販4大通路業種,都在大張旗鼓挪動旗下業務板塊,期望在激烈廝殺而愈攤愈薄的利潤上,創造新的機會。誠品生活信義店的續約之戰尚未平息,濃濃的煙硝味中可以嗅出這不僅是產業中的單一事件。
疫情900日,消費市場加速「混血式零售」誕生
在1990年代後期,台灣人均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毛額)破1萬美元且繼續高速成長,同時也看到台灣連鎖零售業出現各種新業種,外商大舉投入台灣市場。以量販業來說,家樂福在1987年開始經營台灣市場,成為亞洲第一個據點;在2003年退出台灣的萬客隆也是在1989年開始營業。台灣的4大超商業者、百貨龍頭新光三越也都是在這個時間點先後成立。在2000年前,台灣綜合商品零售業(包含超商、超市、量販、百貨,以非特定專賣形式銷售多種系列商品之零售店)的各大玩家大致底定。
「當時國民所得大幅增加,股票市場也跟著興起,在累積財富之後接下來就會想提升生活品質花費,90年代就成為零售業百花齊放的時候。」商發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所長戴凡真觀察。
2000年台灣人均GDP將近1.5萬美元,2011年突破2萬美元大關,經濟起飛也呈現在零售業的總營業額上。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零售業總營業額在2000年突破6,000億元,到了2021年更達到1.3兆元的規模。
不過,如今的全球市場已產生巨大變化,未來的情勢恐怕不會再像過去20年蓬勃發展,市場環境有2大趨勢推動產業的改變。
市場改變1:綜合商品零售業成長趨緩
首先,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近20年來儘管綜合零售業總營業額持續成長,但是年增率逐漸放緩,2000年的營業額年增率為8.86%,到了去年(2021年)只剩下0.81%,顯示成長正面臨瓶頸。
戴凡真補充,儘管台灣人均GDP在2021年突破3萬美元,但這個數字深受匯率、通貨膨脹影響,而且在2021年的大躍進主要由淨出口外銷訂單帶動,「實際購買力有沒有成長,是一件值得質疑的事情。」
4大通路業種無不絞盡腦汁跨界、整併,要搶下一席之地,創造出各種「混血式零售」,持續印證零售教父徐重仁的一句經典名言:「 市場沒有飽和,只有重新分配而已。 」
市場改變2:疫情影響生活型態
未來影響零售通路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疫情後的生活型態改變。「疫情發生至今將近千日,消費者行為大體底定。」電通智能中心智庫負責人楊少夫認為,如今的消費市場概況就是未來的常態輪廓。
根據研究單位東方線上E-ICP資料庫指出,在2020年台灣開始受到疫情影響之後,有將近半數民眾表示將會縮減未來消費預算。楊少夫認為,儘管台灣的通貨膨脹相較於國外比較不嚴重,但是由於新聞訊息、市場上實際物價上揚,都會影響消費者在日常生活花費、退休資產的規畫,「 國內消費有極大可能性轉向謹慎。 」
這塊有限的大餅還在持續萎縮,也可看見超市、超商、百貨和量販勢力版圖正在重新劃分。
疫情影響、小家庭型態崛起,推動產業跨界、整合動作不斷
細看4大通路型態的成長幅度,均受到疫情熱度影響而波動。在2020年第1季,百貨開始出現負成長;超市卻在疫情緊張時有較高的成長率。到了2021年第2季起,台灣進入三級警戒,少了辦公人流的情況下,超商也出現負成長,百貨更是下探谷底。
小家庭型態崛起也影響了人們的消費行為。內政部統計資料指出,過去20年來2人以上家庭的家戶數比率持續下滑,在2013年2人以下家戶數比重過半,而且還在持續上升。研究單位東方線上研究也發現,消費者到超市購物的頻率正在增加、到量販購物的頻率則減少,背後原因就是小家庭的興起。再加上這2年疫情推波助瀾之下,超市成為最為受惠的業種,在2020年營收規模也正式超越量販店。
正因為面對這樣的市場趨勢,4大通路業種開始積極擴大經營類別,希望透過整併、異業合作創造規模經濟優勢,除了站穩原先業種的優勢,同時也要搶食未來新商機。
從量販業的動態看來,家樂福在2020年併購旗下擁有頂好Wellcome、Jasons Market Place兩間超市品牌的台灣惠康股權,成為台灣第二大超市。
看好超市通路的好成績,超商業者加強店舖生鮮品類成為業者有志一同的方向;除此之外,自助洗衣店、機車充電站,甚至是小型酒吧都開始在門市中出現,掀起一波超商複合店浪潮。
超市龍頭全聯也沒有停下腳步,在近年愈開愈多店,上千間門市幾乎是便利商店的規模;離家近、街頭巷尾都能輕鬆購物的型態,已經不再是便利商店的專利。
而在疫情影響之下受創最大的百貨業者,也在近年積極拓展Outlet店型。楊少夫分析,「 疫情後,消費者仰賴小金額、低門檻的消費來獲得購物樂趣,紓緩生活上的處處謹慎感。 」如今消費者在採購精品時,「當季」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此講求高性價比的Outlet順勢崛起。
通路整併將帶來規模經濟的綜效,不僅是在上游採購、原物料上將取得優勢,能多通路了解人們在不同通路的消費行為,之後達到的「數據規模經濟」產生的效益也很重要。
「這幾年來,最重要的改變還是科技驅動。」戴凡真說。 在疫情之後,電商的滲透率竄起、成長率逐漸升高。這不僅意味著零售業者必須要投入電商通路,也必須思考該如何透過電商延伸自家服務。
像是電商蓬勃帶動了實體取貨需求,就促使蝦皮購物推出了蝦皮店到店實體門市;而看準取貨人流帶來的商機,各路實體通路也紛紛與蝦皮展開合作,希望透過電商巨頭的優勢,為自家業務加值。
零售贏家勝負未定,下一步拚「數據經濟規模」
在電子支付新法通過之後,擁有電支執照的業者也可以跨通路與更多異業結盟。由全家推出的全盈支付為例,在第一波發布時,就展開餐飲、電商、社區服務平台等外部異業合作。背後累積多元的消費數據,不僅能為全家加值,這也加深開展更多外部合作的誘因。
面對零售市場板塊爭奪戰,全聯總經理蔡篤昌認為,「要跨業態、跨業種談何容易?」面對如今的零售市場廝殺,他認為,不同通路型態的目標客群、商品結構、獲利模式都有不同;短時間內只會部分重疊,無法彼此取代。「現在的市場是既競爭、又融合,業者在爭奪最終的話語權。」戴凡真認為,這一場零售板塊爭奪戰還勝負未定。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