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演不斷,台海兩岸關係日漸緊繃,半導體產業究竟能否成為「護國神山」自然成為外界的討論焦點。近日《紐約時報》刊文,談論在兩岸關係緊張之際,半導體是否有辦法嚇阻中國武力,讓台灣在看似危險的暴風圈中,處於最安全的颱風眼。
中國依賴台灣半導體產業,台灣也依賴中國市場
中國與台灣關係日漸緊繃,但感到緊張的不只是台灣自己,仰賴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世界各國,都擔憂可能會一併受到牽連。各家科技公司都需要台積電代工的先進晶片,為遊戲提昇更精細的畫面,或者提昇智慧型手機的性能。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行程中便包括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的會面。
希望確保半導體供應穩定,一直是美國近年致力的方向,為此也力邀台積電、三星等先進製程廠商赴美設廠。雖然張忠謀曾多次表示,半導體供應鏈是世界各國通力合作的結晶,試圖在一個國家內建立供應鏈難度很高,而且在美國設廠的成本非常高昂,沒辦法維持與以往相同的獲利能力。
身處風暴中心,台積電也盡量避免地緣政治相關的議題,在政治角力中向特定陣營靠攏,儘管接受日本、美國邀請前往當地設廠,但他們同時也在南京擴廠,而目前絕大多數先進製程的廠房都還位於台灣本土。
2021年,中國進口的半導體產品總額達到4,300億美元,其中36%來自台灣,這固然代表中國重度依賴台灣的半導體產品,但對台灣半導體廠商而言,中國同樣是不能輕易得罪的大客戶。
先前中國在台海周圍展開軍演時,聯電創辦人曹興誠曾捐出30億元推動國防教育,並加強反制中國對台網攻等用途,聯電也火速切割,聲稱曹興誠早已不是榮譽董事長,並澄清他的發言與聯電價值觀不同。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總監楊瑞臨表示,沒有人會公然與台積電對立,他認為對台灣產業來說,「每個人都知道我們是他們的朋友,即使是中國。」
矽盾能否保衛台灣?專家看法不一
不過,美國近日獲得總統拜登簽署的晶片及科學法案,可能會加速半導體產業劃分陣營,該法案要求取得美國政府補助的企業,10年之內不得於中國或不友善國家建設新廠,或者擴充先進製程產能。
台灣也很可能會加入由美國主導的Chip4會議,勢必會讓半導體產業面臨選邊站的時刻。當半導體產業與中國劃分得越加明確時,也有可能削弱中國發動戰爭的阻力。
過去多年來,半導體產業究竟能否嚇阻中國進攻台灣,專家們看法不一。《紐約時報》引述美國前海軍副部長理查.丹澤(Richard Danzig)的說法指出,這些互相依賴的關係,雖然在和平時期看起來非常重要,然而一旦戰爭火苗點燃時,就會被一起燃燒殆盡。換句話說,在戰爭的浪潮面前,這些看似能阻卻戰爭意圖的理由,不一定能發揮作用。
澳洲記者克雷格.艾迪生(Craig Addison)曾在著作中發明「矽盾」一詞,認為各國對半導體產業的依賴,勢必導致中國對台灣的軍事行動,引發以美國為首的各國干預。如同波灣戰爭時,美國為了科威特與伊拉克發生衝突。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是一種另類的「相互保證毀滅」機制,一旦台灣遭到攻擊,被毀滅的就是仰賴先進晶片技術的各種電子產品。但前立法委員許毓仁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指出,半導體產業確實提供了台灣一定的安全保障,聲稱台灣正處於風眼當中,一個看似最危險,可能實際上最安全的位置上。
資料來源:New York Times、Voice of America
責任編輯: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