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臉書天秤幣因為「會成功」所以「會失敗」?瑞波幣、數位貨幣又是怎麼回事?
【觀點】臉書天秤幣因為「會成功」所以「會失敗」?瑞波幣、數位貨幣又是怎麼回事?
2022.10.07 | 區塊鏈

筆者曾經和大家介紹過金融函證是使用區塊鏈有意義的案例,但並非因為區塊鏈是什麼偉大的神奇技術非用不可,而是因為「商業模式」必須使用區塊鏈才容易成功。那麼還有沒有其他的例子可以證明,區塊鏈的應用場景是「老大不想當老大、大家都想當老大」呢?

撇開公有鏈的加密貨幣不談,目前區塊鏈的商業應用還是以聯盟鏈的方式比較可行,由於聯盟鏈的參與者經過篩選可信任度較高,不必使用比特幣那種浪費能源的採礦運算,可以改用其他的演算法提高效率,再加上節點數目少,因此同步速度較快,適合應用在各種商業模式。

臉書的天秤幣因為「會成功」所以「會失敗」

臉書2019年公布「天秤幣」(Libra)白皮書,將在2020年上線服務,立刻引起金融市場震撼,不只許多跨國企業爭先恐後加入,各國央行更是大驚失色,多位美國國會議員要求臉書暫停計畫,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甚至提到: 美國不能讓天秤幣與美元競爭

到底天秤幣與之前的比特幣、乙太幣所使用的區塊鏈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讓科技業爭先恐後加入?又讓各國央行大驚失色?

天秤幣規劃「天秤區塊鏈」(Libra Blockchain)與「Move智能合約語言」,由總部設於瑞士的獨立非營利組織天秤協會營運,初期由臉書的子公司Calibra與Visa、Mastercard、PayPal、Uber、Airbnb、eBay等28家企業參與,最低投資金額1,000萬美元,成為「驗證者節點」(Validator node)。2020年計畫增加到100個驗證者節點,接近部分去中心化(多中心化)的「聯盟鏈」,不必採礦使用「實用拜占庭容錯」(PBFT)演算法效率較高。雖然有人覺得它的資料結構和一般比特幣、乙太幣的區塊鏈不同,不過這反而是它比較可行的原因,使得取代傳統貨幣流通成為可能。

使用者必須以法定貨幣(例如:美金)取得天秤幣,因此天秤幣只能算是一種「代幣」(Token),算不上是一種貨幣,而且天秤幣的幣值綁定美元、歐元、日元等貨幣,幣值幾乎不漲不跌,沒有炒作與匯兌風險。

既然如此,為何各國央行大驚失色?主要還是因為貨幣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流通」,一旦讓天秤幣流通起來,反客為主,使用者接受它,未來是不是一定還要用法定貨幣取得天秤幣就不一定了!

Libra
臉書2019年公布「天秤幣」(Libra)白皮書,將在2020年上線服務,立刻引起金融市場震撼。
圖/ shutterstock

比特幣、乙太幣這類加密貨幣,礦工收入成等比級數減少,再加上交易速度緩慢、幣值暴漲暴跌無法取代傳統貨幣;反之, 天秤幣運作方式取代傳統貨幣的可能性高,全球24億的使用者可以跨國流通,再加上許多網路上擁有經濟權益的跨國企業參與,造成它可能取代美元、歐元這類強勢貨幣的地位 ,這讓各國央行大驚失色,未來各國政府對於天秤幣的監管與阻撓力道一定會增加,天秤幣一定會被限縮範圍與用途,甚至有可能無疾而終,果然後來許多公司紛紛主動退出,所以我說:臉書天秤幣因為「會成功」所以「會失敗」!

改名Diem還是確定夢碎!宣布解散出售資產給Silvergate做就可以?

問題是:臉書為什麼不用一台伺服器(中心化)發行「臉書幣」?卻要拐彎抹角成立什麼天秤聯盟發行「天秤幣」?理由很簡單,因為臉書這個老大雖然很想當老大,但是他不夠資格,想想VISA、Mastercard、PayPal那一家比臉書小?如果臉書用一台伺服器發行臉書幣,誰會買單?正因為「大家都想當老大」,只有成立天秤聯盟發行天秤幣,使用「天秤區塊鏈」才能把所有電子商務相關的大型企業,都拉進來玩這一局,每家公司都可以是一個節點,大家「地位平等做生意」,才能說服這些公司接受天秤幣,使得天秤幣流通,這個商業模式才能成功,而且「科技創新」是一個很好的行銷話題,這樣才能說服大家不是?

天秤幣(Libra)計畫雖曾轟動一時,但是受到各國監管機關的處處刁難,後來改名為Diem計畫,但是仍然無法說服各國官方,不得已在2022年初正式宣佈解散Diem協會及其子公司,並且會把專利技術與網路服務等資產,出售給另一間擅長「金融科技」的加密貨幣「小型公司」Silvergate。

重點是,為什麼掛牌上市的大型公司臉書不能做天秤幣,但有掛牌的小型公司Silvergate就可以?很明顯是因為臉書這種跨國大企業來做天秤幣,會威脅美元的霸權,而Silvergate這種小公司不會,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它繼續玩下去。

瑞波幣跨境支付速度快,和區塊鏈技術沒有關係

講到金融科技,免不了要談區塊鏈的跨境支付應用,例如瑞波幣(XRP:Ripple)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國際金融交易,提供跨境支付解決方案,最大的特色就是支付結算只要幾秒鐘,而一般的跨境匯款,為了滿足監理機關法規,必須進行複雜的人工核對程序,常常造成超過一天的延遲,而且傳統貨幣有匯兌問題,不同貨幣之間轉換要支付手續費並且承擔匯兌風險,跨國匯款要經由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手續費與時間成本高。

Ripple
瑞波幣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國際金融交易,提供跨境支付解決方案,最大特色是支付結算只要幾秒鐘。
圖/ shutterstock

許多人以為瑞波幣支付結算只要幾秒鐘,是因為使用有什麼神奇的區塊鏈技術;實際上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以其 結算可以繞過目前所有的監理機制,不必複雜的人工核對程序,也沒有一堆中介平台,因此不但交易快速且手續費低 ,事實上架設一台普通的交易伺服器也能做到,只是世界各國金融主管機關同不同意的問題罷了!

瑞波幣是由瑞波實驗室(Ripple Labs)建立,不像比特幣需要採礦,而是從一開始就直接發行1,000億枚瑞波幣,就像公司在上市時發行一定數量的股票一樣,它的產生方式是筆者覺得最扯的,說穿了就是一家公司弄了一個類似區塊鏈的所謂「分散式帳本」,寫個程式就無中生有發行了1,000億枚瑞波幣,印假鈔還需要印刷機,這個連印刷機都省了,我常開玩笑說這叫「無本金融」。

更重要的是印假鈔是違法的可以抓,發行「瑞波幣」無法可管,所以主管機關還真拿它沒辦法,因為它發行的不是美金,不是法幣,只是代幣。再回去翻翻金融法規,還真找不到他們違法的理由,最後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他們繼續玩下去,不然就只能修法堵住這個漏洞。

簡單的說,有一群聰明的人找到了一個方法,可以套上「金融科技新創」的外衣,做起無本金融生意,而且可以避開法規,不得不令人佩服。我並沒有不看好它們的未來,只是我們要看穿他們的伎倆,千萬不要被小把戲給唬弄過去。

至於加密貨幣的未來真的就要看主管機關的態度了!如果不管,那它真的有可能會取代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愈做愈大;如果要管,他們一定大喊政府阻止創新進步。所以個人覺得最可能的情況是「有管又沒管」,允許瑞波幣繼續存在,但是壓抑它不要做得太大,當然也可以跳進去一起玩,但是用法規做適當的限制和管理。

中國發行的數位貨幣又是怎麼回事?

中國大陸的數位貨幣是由政府發行,屬於中心化的方式,把實體的紙鈔與硬幣支付,改成用電腦程式,以手機APP支付,類似以前我們買股票會拿到一張張的紙,後來全部電子化集中保管一樣。由於目前數位人民幣只是人民銀行自行發展,可以追蹤每個人每一筆款項的流向,因此可以追蹤控管,就是可以防止洗錢、防止逃稅。

數位貨幣可以用區塊鏈來做,但是多此一舉,就像把存褶儲存在1台伺服器,每次交易只要修改1台伺服器的資料即可,簡單方便;但是把存褶儲存在1,000台伺服器,每次交易必須修改1,000台伺服器的資料,自找麻煩。

RMB
圖/ shutterstock

長期以來,世界各國的企業大部分是使用美元作為貿易清算貨幣,根據SWIFT的數據,2020年3月在國際貿易中的結算比率,美元占85.83%,歐元占6.54%,人民幣只有2.40%,這讓美國佔了很大的便宜。

中國大陸長期以來一直希望用人民幣取代美元做為貿易清算貨幣,但是在現有的金融體系顯得困難重重,許多人認為唯一改變現狀的機會是發行數位貨幣。事實上,如果只是發行數位貨幣並不會使人民幣取代美元, 關鍵還是在於跨國流通 ,必須讓數位人民幣跨國流通才能取代美元。

那,中國如何以數位人民幣取代美元?

前面介紹過,臉書必須用區塊鏈來做天秤幣才會成功是因為商業模式,但是中國大陸要做數位人民幣,有國家信用背書,具有法定償還性質,不需要區塊鏈也能成功。

最近摩根大通提醒美國,各國央行發行數位貨幣可能會威脅美元霸權。其實臉書發行天秤幣更有可能威脅美元霸權,主要原因是各國央行發行數位貨幣還是無法解決跨國的問題,但是天秤幣技術上是可以直接跨國匯款。

如果中國大陸想要以人民幣做為貿易清算貨幣,比較可行的方式還是學習臉書的方法成立一個聯盟發行聯盟幣,使用「聯盟區塊鏈」才能把所有周邊國家都拉進來玩這一局,每個國家都可以是一個節點,大家「地位平等做生意」,才能說服這些國家接受聯盟幣,使得聯盟幣流通,這個商業模式才能成功,而且「科技創新」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行銷話題,這樣是不是才能說服大家?

結論:區塊鏈是有創新之處但是目前還不成熟

由於區塊鏈是由許多電腦科技結合起來的產物,它的運作邏輯與限制對一般大眾並不容易理解,再加上區塊鏈的應用場景涵蓋了娛樂、物流、能源、保險、醫療、金融等不同領域,導致不同領域的人誤解區塊鏈的特性,把區塊鏈當成萬靈丹,似乎任何問題只要套上「區塊鏈」就能解決。

因此要找到區塊鏈適合的應用,「跨領域」的科技教育協助大家「真正」了解區塊鏈是最基本的第一步,必須讓金融、行銷、法律、管理等不同領域的專家能夠了解區塊鏈,才能思考各種商業模式與應用場景。雖然區塊鏈目前還不成熟,但是仍然有許多新的演算法和運作模式正在開發,未來還是具有發展潛力,只要大家觀念正確一起腦力激盪,就能找到區塊鏈真正適合的應用場景,也才能真正發揮區塊鏈的創新價值。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健康知識普及,卻未讓選擇變得容易。琳瑯滿目的營養補充品與建議,加上網路上碎片化、標準不一的資訊,反而讓判斷成本提高,許多人因此在起步階段就裹足不前。

「很多人其實想掌握健康,卻在資訊洪流中忘了相信自己身體的感受。」VITABOX® 營養師溜溜觀察,當選擇焦慮與資訊混亂成為常態,人們反而忽略了最簡單的事——傾聽身體的聲音。VITABOX® 因此在 LINE 推出 「AI 健康配速員」,透過對話幫助消費者重新找回與身體的連結,從內在需求出發,打造簡單好上路的保健起點。

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開啟健康對話第一步

「大眾常見的保健問題其實高度重複,但過去客服量能有限,我們常常得讓客戶等上兩三天才回覆。現在有了 AI,能即時解答基礎問題,營養師則可專注處理較複雜的個案。」溜溜說明,VITABOX®「AI 健康配速員」是一套全年無休的對話系統,平均每日處理超過 600 筆提問,其中約 90% 可由 AI 即時解決,僅有 10% 需轉由真人營養師接手。常見問題如「孕婦能吃哪些益生菌?」或「睡不好該補什麼?」等,AI 均能提供清楚、專業的建議。

若遇到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問題,則可透過機器人自動回應+AI+營養師的分層機制,轉接給真人營養師進行後續諮詢,有效縮短等待回覆的時間,也提升整體使用體驗。「我們不是單純導入 AI,而是選擇用 AI 互動來實現我們相信的一種陪伴方式,讓對身體的好奇與理解,不必等待。」

VITABOX
VITABOX® 營養師溜溜表示,「我們希望 AI 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陪伴每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需求。」
圖/ 數位時代

啟用方式也極為簡單,加入 VITABOX® 的 LINE 官方帳號即可一鍵啟動。系統會先詢問性別、年齡等基本資訊;若使用者無法清楚描述問題,AI 也能進一步拋出問題、比對歷史紀錄,或透過選擇題的方式,引導釐清隱性需求與個人目標。

「像是近期討論度較高的 NMN,不少人打成 NNN、MNM,所以我們也特別訓練 AI 的語意理解與錯字判讀能力,能親切引導確認:『請問你是想問 NMN 嗎?』即使輸入有誤,也能繼續獲得正確資訊,讓使用者感受到 AI 的理解與體貼。」溜溜指出,AI 的價值不只解答問題,還要能夠預判可能的模糊與錯誤,比使用者先想一步,做到主動理解、精準回應。

整合知識圖譜,打造 AI 與營養師的雙軌協作

這套 AI 系統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結合 VITABOX® 多年累積的產品資料、CRM 數據、真實客服對話、營養學與醫學期刊,建構出可持續學習的健康知識圖譜。不同於傳統「問一答一」的機制,AI 採用語境分層邏輯,先從作息與飲食習慣切入,層層推進至保健建議,再進一步提供產品推薦,並不直接導向消費,反而強化使用者信任與參與感。

「我們不是在打造冷冰冰的機器人,而是塑造一個有溫度的健康夥伴。」溜溜強調,VITABOX® 延續 Make it Simple 的核心精神與一貫的品牌語調,講究準確,也講究陪伴與信任。

VITABOX
有了「AI 健康配速員」多問一點,營養師也能專注處理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專案。
圖/ 數位時代

為強化資訊安全與建議品質,AI 系統由營養師與產品團隊共同把關,建置完整的風險識別與回應邊界。當提問涉及藥物、疾病診斷等超出 AI 處理範疇時,系統即自動提醒使用者就醫或真人諮詢,避免誤導。

為了讓整體設計貼近使用者,VITABOX® 將 AI 健康配速員直接整合在 LINE 平台上,無需額外下載 App 或開啟網站。「我們並不改變使用者的習慣,而是在他們最自在的地方,陪伴他們開始健康對話。」

「AI 健康配速員」於 2024 年九月正式上線,初期封測滿意度不到五成,經三個月優化調整後,2025 年第一季提升至 98.7%。溜溜分享:「我們收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用戶回饋,有顧客表示被『一秒就收到回覆』嚇到,覺得回覆既『精準』又『貼心』;也有顧客雖然猜到是機器人,卻仍感謝 AI 的『悉心回應』,甚至有人說:『你們的服務系統真的很好,跟真人營養師一樣厲害!』這些回饋顯示,AI 的回覆品質已能與真人營養師無縫銜接,讓顧客在體驗上幾乎沒有落差。」

最令人驚喜的,是品牌導入 AI 後,整體轉換率提升了 13%。「原本只是想減輕客服壓力、解決顧客的問題,沒想到竟然也助攻銷售轉換,真的是意料之外!」

愈簡單、愈不容易,VITABOX® 的選擇與堅持

AI 強大而即時,那還需要營養師嗎?溜溜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AI 是輔助,不是替代。它能處理多數標準問題,但人與人之間的細膩互動與臨床判斷,是 AI 做不到的。」她舉例,曾有使用者一開始以為是退化性問題,後來經過營養師協助釐清生活與補充習慣後,才發現另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這類交叉比對與個別化觀察,仍需仰賴營養師的經驗和引導。

因此,VITABOX® 保留「一鍵切換真人諮詢」的設計,當問題超出 AI 範圍,系統會即時轉由專業營養師接手。AI 專注於初步引導與問題分流,營養師則投入更具判斷力與價值的個案管理與產品研究。

VITABOX® 也是目前業界少數以 AI 提供「專業智能健康輔助」的品牌,跳脫傳統 FAQ chatbot,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對話設計。「健康的選擇,就是多問一點。多問一點,就能往健康的理想更靠近一點。」溜溜笑說,有了 AI,就不用擔心麻煩別人,什麼問題都能安心提問。「當營養師不用再回答重複問題,就能更聚焦在專案開發、營養規劃、檢測優化等工作。」

這樣的設計思維,也與一直以來的品牌理念相呼應。不上通路、不靠代言的 VITABOX®,始終專注於天然成分(A.A. Clean Label 無添加)、加乘配方(VITASYNERGY®)、安全驗證(SGS、BSI)與永續包裝(FSC 紙材、環保油墨)。從產品研發到服務設計,一以貫之地實踐「Make it Simple」的初衷。如今,「AI 健康配速員」更讓「今天開始享受健康生活」成為每個人都能實踐的行動起點,把保健變簡單,也更容易開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