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Forbes》報導,千禧世代平均每天會看 20 至 30 個迷因。與一般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大約 5% 參與度的行銷圖片相比,迷因的自然參與度為 60%,覆蓋率大約為 10 倍。
有鑒於迷因的傳播速度快,能有效提升參與度,因此許多品牌紛紛將其作為行銷工具。迷因行銷能為品牌帶來何種效益?在使用上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低成本高回報,迷因有助擴大行銷覆蓋率
迷因(Meme)是指有趣、吸睛、能引起讀者共鳴的圖片、影片或 GIF,這類在網路上被大量傳播、重製的素材已促成一種流行文化,而迷因行銷(Meme Marketing)則是品牌透過採用流行迷因並調整文字內容,使其與品牌有關,進而宣傳服務和產品。
由於迷因趣味性高,也易於理解,迷因行銷已成為一種強大的行銷模式,助品牌與受眾建立連結,並提高參與度。與其他行銷策略相比,迷因行銷成本較低,只需要基本的製圖技巧或是迷因產生器,再添加與品牌相關的文案即可完成。加上迷因的傳播速度快,讓品牌能更輕鬆地接觸潛在消費者。
根據 YPulse 的報告,有 38% 的年輕人在社群平台上關注迷因帳號,而 55% 的 13 至 35 歲消費者每週都會發布迷因內容。透過迷因行銷,品牌將能更有效地吸引年輕受眾的注意,藉由他們在社群媒體上轉發、分享,擴大行銷覆蓋率,提升品牌的認知度。
此外,由於迷因是針對當前的趨勢及事件所製作的,因此呈現出來的內容也較新鮮和真實,採用迷因行銷,不但能使品牌更加「人性化」,輕鬆詼諧的方式也較好與客戶接觸,建立更深層的連結。
迷因行銷的例子
1. IKEA
IKEA 在教師節發布一系列「雖然大部分都還給老師了,但我....」迷因,不但藉機推廣自家產品,也成功引起受眾的共鳴,吸引 6,000 多人按讚、90 人留言,不少網友稱讚該文案很厲害。
2. Netflix
Netflix 常在社群媒體上使用劇照來製作迷因。近日將其原創影集《毒梟聖徒》的片段製作成各種迷因,甚至還搭配「0+7 入境免居隔」時事話題,引起不少粉絲的注意,該貼文已吸引近 8,000 人按讚、35 人留言。
3. 海巡署
海巡署常在 Facebook 上發布迷因圖宣導事項,不僅巧妙地與時事話題結合,甚至還附上圖片版權購買證明,獲得不少粉絲的讚許。如 2020 年發布的一則闢謠圖文,利用迷因爺爺的圖加以重製,成功吸引近 28,000 人按讚、3,600 人轉發。
留意迷因行銷的眉角,避免弄巧成拙
採用迷因作為行銷策略時,除了盡可能地將迷因與品牌連結起來之外,同時也要避免扭曲迷因的原意、冒犯到特定的族群與團體,這不但會使受眾混淆,也反倒弄巧成拙,引來不必要的公關危機。
此外,迷因確實幽默有趣,但也切記不要過度使用,在 Instagram 等視覺媒體上,充滿各種迷因的頁面,可能會引來受眾的反感。而迷因的尺度也需要特別留意,若沒拿捏好玩笑尺度,很可能會造成負面效果。如內政部先前為宣導民眾戴口罩,在貼文中寫道「小夫,我可以進電梯了嗎」,由於該台詞出自改編《哆啦 A 夢》的 18 禁同人漫畫《哆啦 AV 夢》,有些人認為公部門不該跟風色情梗,引起網友反彈。內政部也隨後緊急調整圖文內容。
如今迷因已成為時下年輕人熱愛的話題,若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成功吸引他們的注意,迷因行銷可說是品牌宣傳的利器之一。儘管迷因能為品牌帶來諸多效益,但在使用時仍需特別留意尺度、版權等問題,以免觸法或引起受眾反感,反倒畫蛇添足。
延伸閱讀:
線下相逢仍是交友軟體的終點!Tinder 開快閃便利商店,讓線上交友不再只「看臉」
「Workcation」辦公度假崛起,飯店業如何迎接這些四海為家的工作者?
本文授權轉載自:FC未來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