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2022年開放純網路保險公司申設,但最後都沒有業者通過審查,如今金管會正在研究是否再度開放,不過今年不會宣布,預計明年初對外公布。
中信金日前公告,子公司台灣人壽董事會通過簽署純網產合資終止協議書,短期不考慮再申設純網產,等同於唯一想申設純網保的業者退場,對此市場關注,金管會是否再次開放業者申設純網保。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今日表示,2022年曾開放一波申設,後來沒有業者通過審查,現在金管會正研究是否再度開放純網保申設,預計明年初對外宣布。黃天牧也提到,金管會已開放保險公司與科技新創業者異業結盟合作,目前保險公司可利用異業結盟發展類似純網保業務。
金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補充,將會再普查是否業者願意來申請。截至目前,尚無業者進一步向保險局探詢申設。若最後都沒有業者來申設,是否還會續行開放純網保政策?施瓊華回應,會再評估是否繼續推行。
為何業者對純網保興致缺缺?以下為2022年11月觀點文章。
在防疫保單造成數家產險公司合計需增資數百億元,以應付因政府規則改變導致防疫保單損率直線上升;在今年(2022)年初新聞上燒的沸沸揚揚的純網路保險公司(以下簡稱純網保)就變成個靜悄悄的配角。在申請截止日10月31日到期後,目前僅有二家公司提出申請,一家眾所周知,一家未曾聽聞。相較於年初似乎爆發申請熱潮,結果看起來是萬人響應,二人到場。
純網路萬歲?看看純網路銀行前車之鑑
純網保是台灣繼純網路銀行(以下簡稱純網銀)之後,再度開放以申請設立而非併購的金融機構。在全球吹起的金融科技風潮下,「純網路」這三個字像是一道保證鷄犬升天的咒語,吸引了不少各路非金融業業者競逐,這些業者都是欽羨金融業的持續獲利創新高而來。以純網銀為例,就吸引了電信業、網路科技業、零售業、無銀行之金控等業者投入巨資入股純網銀。
不過,一年多下來,三家純網銀的表現只能說苟延殘喘。獲客數超過110萬的 LINE Bank,其虧損也是最高。2022年也已減資再增資。而背靠1,400萬中華電信客戶,落後其他二家純網銀近一年才開業的將來銀行,目前存款客戶破10萬,而且2023年必然增資,會有多少原始股東持續注資值得關注。最早開業的樂天銀行非常穩健地走自己的路,利用樂天生態圈,客戶數雖然連10萬都不到,但累積虧損也是最少,大約11億台幣。至少樂天銀行再撐個一年半載也碰不到虧損三分之一資本額的法規紅線,無須增資。
延伸閱讀:純網銀為什麼表現不如預期?
奇特的規管邏輯,將使純網保在台灣不死不活
那麼純網保會步上純網銀的後塵嗎?先說結論:一定會。原因有三:銷售通路有限、銷售產品受限與必然被同業卡死的創新。
規管邏輯讓純網銀與純網保成平行宇宙,純網保銷售只能直面消費者
依目前法令規定,純網保不得和保險代理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合作。不了解保險業結構的讀者可能不知道這項規定的問題在那裡。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台灣,許多人都可以在銀行買到各類型保險商品,銀行是銷售通路,銷售保險公司所生產的保險商品。但是,銀行之所以能銷售保險商品並不是因為它是銀行,而是銀行必須取得保險經紀或保險代理的牌照,才能銷售保險商品。換句話說,依目前法令規定,純網保不得與銀行合作,由銀行銷售其保險商品。
上一段聽起來好像沒有問題,就是少一個銷售通路而已?問題在銀行業有一個物種叫「純網銀」。依目前法令規定,純網銀無法代理銷售純網保的保險商品,但是純網銀「可以」代理銷售傳統保險公司的保險商品。 聽起來就好像是台灣的「網路」在某些人眼裡是二個平行宇宙,所以導致純網銀和純網保不能合作。有業者在公聽會上提出這個問題,得到的回覆是:「原則禁止,例外許可」、「純網保送申請來再說」。業者將本求利,政策不確定性如此之高,又有誰會願意投入大量資金賭博一把?
綜上所述,純網保只有一種銷售模式,也就是直面消費者(D2C,Direct to Consumer),純網保必須也只能從網路上「直接獲客」,也就是下網路廣告。台灣網路發展了數十年,任何一位在電商、廣告公司或公關公司的從業人員都知道,現在要從網路上直接獲客,平均單客獲客成本早就超過千元以上。保險相較於其他網路服務又有購買頻率低、專有名詞難以解釋等銷售與推廣難題,純網保保險商品線上直接銷售必定會是雪上加霜。
此外,純網保只能直面消費者進行銷售反應一種奇特的思維,就是「場景不重要」。近年來,金融一直向生活場景靠攏,玉山與全家便利商店合資全盈支付、富邦下重本取得Costco聯名卡等,金融業對場景之依賴程度日益加深。而保險卻只能且必須在保險公司網頁或APP購買,而不允許將保險嵌入適合場景(比如買機票同時購買旅平險),實在是反世界潮流而行。
法令保證讓純網保開了家沒什麼產品可賣的線上店
依目前公布的法令規定,純網路壽險以銷售「保障型」商品為限。純網路產險以銷售「創新型」商品為限。上述的法令用字是「為限」,還不是「為主」。也就是說,純網保能靠銷售的產品,和傳統保險公司相比,根本就是來福槍對打雷射炮。保險業辦理電子商務應注意事項第七條明定,網路銷售人身保險商品採正面表列,而正面表列的十數項商品中,幾乎都是結構簡單的人壽保險商品。
當商品結構過於簡單時,精明的消費者會自己直接在網路上來個大比價,價格戰的結果,純網保在初期不可能獲利的情況下,根本沒有打贏長期價格戰的可能。產品受限、銷售型態單一,無怪乎無人申請純網路壽險公司。
而保險業辦理電子商務應注意事項第六條規定,網路銷售財產保險商品採負面表列,限制較人壽保險產品少,但問題出在何謂「創新型」商品?創新由誰定義?又由誰來決定創新還是不夠創新?那麼純網路產險能不能銷售「不創新」的產品呢?如果不行,意思就是任何已經在傳統產險公司上架的所有網路產險商品,純網路產險都應該不能賣才對。若上述推理為真,目前唯二申請純網產必然走向無商品可賣之路。
當然,情況應該不會像想像那麼糟。也許本來的保險商品契約裡,多加一條理賠項目,也可以被視為創新型產品。可能支付保險費時,採用新型態電子支付,也算是創新型產品。如果這樣,純網保的確有機會雞犬升天,鴻圖大展。
期待純網保創新?別鬧了,創新都被公會大佬們搓掉了
許多人期待純網保能在保險業來創新,就如同純網銀被視為「鯰魚」一樣。那麼先來看看已經上線近三年的純網銀,有任何山崩地裂的創新服務嗎?如果沒有,為什麼又會期待銀保證三業中,屬性最保守的保險業能有什麼創新呢?
聽聞三家純網銀其實提出不少真正「創新」的提案,但這些創新提案都會被送進公會,由公會來決定創新的死活。公會的組成,除了有純網銀之外,各委員會皆由傳統銀行主控,純網銀想好的創新,就這樣赤裸裸地攤在「所有銀行」的面前,有興趣的銀行焉有不偷樑換柱之理?也曾聽聞某家純網銀力爭放寬網路身份認證,結局是被大老前輩拿著資訊安全為由嚴厲斥責,在一切平和安詳的前提下,該家純網銀最後以自我沈默告終。
上述流程同樣適用在純網保,又該如何相信純網保可以「創新」呢?
純網保最可能的終局:仰人鼻息、綁手縛腳
綜上所述,若整體產業競爭態勢不變,且監管邏輯與規定不變的條件下,銷售渠道單一、產品處處受限,加上同業排擠,純網保就是死路一條,句號。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錢玉紘